关于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健全机制为保障,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新型城镇化建设明显加快,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县区、乡镇领导认识模糊,概念不清,思路不明,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多修路、多盖楼,搞城市扩张,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没有认识到城镇化的根本是发展产业,城市不发展产业,必然导致空城或鬼城。二是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缺乏信心,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难度大、急不得,畏难思想严重。三是有些农民盲目进城,没有固定职业和收入,在城里扎不下根,在农村又丢了基础,实际两头空。思想认识的不到位直接影响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二、规划编制工作滞后。各县区虽有城市建设规划,但没有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176个乡镇,除省、市级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等部分乡镇外,大部分乡镇没有完成详规,无法有效指导城镇化建设工作。
三、城镇管理落后,不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镇管理落后,配套功能不完善,影响生产关系和资源集聚,致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规模合理,人口较多,且相对集中的乡镇,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四、乡镇经济实力薄弱,产业集聚度不高。目前我市乡镇综合经济实力不高,乡镇的经济规模普遍较小,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相似、缺乏鲜明特色,难以形成产业集聚。农村小城镇发展缺乏区域特色,难发挥区域发展优势。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克服认识上的误区。新型城镇化是随着经济发展的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坚决克服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的做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原则,顺势而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要明确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要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做优产业”的总体思路,以“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域中心镇—建制镇—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建设产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各具特色、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加强对农民的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农民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一是以政策为引导方向,通过对农村城镇化的方针政策宣传,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加强对规划的宣传,要让农民知道规划设计的根据和实现这个规划的可能性,明确实现宏伟蓝图的方法措施;三是有重点有针对性选择典型事例进行宣传,为农民提供可以模仿学习的榜样,激发他们的热情和信心。
二、修订完善规划,统筹城乡建设
要按照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和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群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安排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各城镇发展功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建设体系,有效引领和助推我市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省、市级重点镇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启动控制性详规及各类专业规划编制,严格按照规划抓好城镇建设工作。要把移民搬迁、村镇合并与城镇化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凡是有条件的,要尽量将移民安排在小城镇或工业、农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
三、深化配套改革,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一要广开就业门路,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难问题。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要健全县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中心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和村级信息员队伍建设,促进公共就业服务向乡村延伸,推进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二要完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加快解决长期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落户问题。同时抓紧研究制定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促进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向城市居民和产业工人转换。
四、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城镇化发展
要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形成互融互动的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产业城镇化、人的城镇化。
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要继续按照“三沿三型”布局和“四个一批”的思路,根据自己的实际,大力发展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小城镇要大力发展商贸业、手工业、加工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产业,政府要在场地、资金等方面进行支持,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优惠,为农民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民在小城镇安家创业。
民革榆林市委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94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