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社情民意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社情民意

我市公办文艺演出团体生存现状令人堪忧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648次     时间:2015年08月06日

我市公办文艺演出团体原来大多是差额预算的事业单位,经费除财政拨付外,要靠自己演出收入弥补。根据中央精神,从2010年开始,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体制改革。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把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单位。我市的实际情况是,有的改的比较彻底,有的基本没改,有的采取了一些变通措施,虽然挂了公司的牌子,但仍按事业单位运行。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改制后遗症大。公办文艺演出团体由事业改为企业,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由于准备不足,又没有具体的配套措施,所以,改制后不少剧团无所适从,困难重重。我市公办文艺演出团体主要演出市场为唱庙会戏。本世纪初,民营演出团体增多,农村人口大量进城,演出市场日渐萎缩,演出收入日渐减少,经费更加困难,人才流失严重,处于尴尬的困境。

2、人才短缺。在过去的业务开展中,大都是每隔10年招收一届学员,现在我市已近20年没有招收过学员,目前文艺人才年龄偏大,年轻一代艺术人才严重匮乏,年龄较大和不适应舞台工作的人员没有合适的分流去向,新的具有特殊专业的艺术人才进不来,即将面临着艺术人才断代的局面。

3、经费困难。我市公办文艺演出团体以前多是差额预算的事业单位,财政拨款外,靠自己演出收入维持。改制以后,财政拨款减少,虽有补助,但缺口很大。加之,根据业务需求,不少剧团都招聘了临时人员,聘用人员基本工资每年支出由演出团体自筹资金解决,占到了演出团体支出大半,给单位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和负担。

4、设备简陋。不少剧团大部分服装、灯光、音响等演出设施于1978年购置后至今再无完整购置,每年只是零星添补,好多服装和设备现已陈旧或淘汰,不能适应现代演出市场的需求,好多大型演出只能靠租赁外面的设备来完成,给文工团带来许多工作不便和经济压力。不少剧团的排练厅建筑严重老化,虽然经过简单维修,但设施和布局远远不能够适应现代专业团体的排练需求,办公室条件简陋、落后,影响着办公效率。

二、对策和建议

1、政府重视,解决改制中出现的新问题。

可以将县区文工团改为县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成为全额或差额事业单位,并且制定激励措施,调动演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演职人员积极送戏下乡,根据其上面获奖和下乡演出的情况,给予考核、奖惩。这样,即可解决当前文艺团体经费困难,人才外流等困境,解除演职人员的后顾之忧。

2、改革创新,加强文艺团体内部管理。

一是节目内容上创新,要摒弃老旧题材,创作适应时代,高质量、高附加值,群众欢迎的好节目;二是在节目形式上创新,要形式多样,针对不同人群灵活机动做出调整,适合群众口味。三是舞美、服装上要创新,多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和设备,调配出最佳舞台效果。四是宣传包装手法和策略要创新,接地气,增强宣传实效。五是用人要创新,不同演员要根据不同特点出任不同角色,能否一人多角,提高角色利用率,做到精简高效,在合理用人、最大程度发挥个人才能上下功夫。

3、健全用人机制,解决演员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突出问题。

健全培训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专职文艺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提高文艺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要确立有进有出、吐故纳新的长效用人机制。将思想好、业务强的临聘演出人员转为公益性岗位,可叫文艺协助员,为其缴纳“五险一金”,使其安心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文艺演出工作中来。同时,把一些不适应演出的老同志分流到适当部门单位,比如安排到社区当社区群众的文艺辅导员等。真正推动文艺演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4、加大扶持,推动文艺事业发展的持续性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公办文艺团体的扶持力度,包括政策上的扶持,资金上的投入。特别要按照(中办发(20152号)文件《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大力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为确保给基层群众提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真正提供正能量的文艺节目,政府就理所应当购买公共文化演出,应根据年初所确定的下乡演出场次及所需经费,由财政预算安排到剧团。真正实现政府买单,百姓看戏,既促进了舞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又真正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5、改善文艺排练场所和演出场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加快剧场建设

一是各县应该至少有一处文艺排练场所和一个像样的剧院;二是应该尽快启动榆林大剧院的修建。

(市政协研究室整理)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94746

执行时间2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