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社情民意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社情民意

积极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492次     时间:2015年06月03日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处在新的、关键的时期,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应当是今年以至今后很长时期政府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公平市场准入,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一项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已经发挥了积极有益作用。今后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彻底消除影响非公经济方面的不平等、不合理的规定和隐性壁垒。激发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一是要认真抓好市场准入、科技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政策的落实。二是抓紧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三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要建立清单制度,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四是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并购等多种形式依法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实现股权多元化或股权社会化,把原来的国有独资企业变为多家持股甚至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和支持优质民营企业以参股、合作等方式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以及金融、电信、铁路等服务业。?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一是优化信贷结构。国有商业银行要优化信贷结构,逐步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贷款比重。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与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增加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资金投放量。二是加强金融创新。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开发适应非公有制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三是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担保机构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再担保机构,充分发挥信用担保机构的增信和分险作用。四是积极发展小型金融机构。放宽金融业准入,打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通道,为非公有制企业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创造条件。要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进行项目融资。

三、  改善公共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服务观念,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规范政府服务方式,提高政府服务效率,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二是大力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机构。加大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及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丰富服务内容,规范服务行为和收费标准,提供找得着、用得起、可信赖、有保障的服务。三是规范和发展各类自律性组织。遵循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大力发展同业公会、同业商业、异地商会等民间性自律组织,充分发挥其宣传政策、反映诉求、维护权益、加强行业自律的作用。?

四、  推动技术进步,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要积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发展活力,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一是支持技术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努力突破并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二是加强管理创新。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广泛应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快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制度创新。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明晰企业内部产权、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开展资本运营、开放企业产权等方式,引进外部资本,完善非公有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四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开展对非公有制企业各种层次、各种岗位经营管理人员的分类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全面提升管理者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五、加强舆论引导,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传媒手段,宣传党和政府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宣传优秀企业家的先进事迹,及时表彰和奖励在扩大就业、技术进步、创建品牌等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企业和企业家,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尊重、支持、爱护民营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市政协委员 付翔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94766

执行时间2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