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均衡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
近几年,我市在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由政府宏观调控、教育主管机构全力筹划、组织和实施,形成并推进了我市“发展均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战略,通过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全力推进城乡教育 “一体化”,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和谐发展。
但是,从现实与长远两个方面细细考察,在均衡教育和教育公平的问题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或问题:
(一)择校问题
择校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之间的差距。时下,城乡居民大都感觉到子女上学难,从实质上来讲,难在不但要上学,而且要上好学校,不但要享受教育,而且要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于是就出现了择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成为公众选择学校的价值导向。进而形成了所谓的“优质学校”生满为患,“薄弱学校”门可罗雀的现象。可见,校际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一个要务。
对于如何实现校际教育的均衡发展,可从两个方面去突破:一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从改善办学条件、配备学校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可以从优质学校选派优秀教师、中层干部到薄弱学校轮岗、挂职、任职等,使薄弱学校从管理水平到教学质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二是严格遵循办学原则,进一步强化学籍管理。义务教育严格遵循“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原则,以户口和实际住地为依据,进行划片招生,严格限制择校生。通过生源均衡推进校际教育的和谐发展。
(二)学科均衡教育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我国确立的教育根本思想,由于应试教育思想与背景根深蒂固,在相关制度和行为上并没有赋予各学科以均等地位。可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强力赋予各学科以均等地位,处理好应试学科与非应试学科的关系,彻底遏制应试式非正常教育,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教育工作面临的一大课题。建议在四个方面进行强化:一是注重非应试学科建设,以音、体、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有效加强非应试学科建设。二是将是将各门课程列为年终考核项目,并组成督查组深入基层学校进行不定期督查,严厉惩办用两套课程表来敷衍检查的学校,确保开设好各门课程。三是以活动强化非应试学科发展,把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作为促进非应试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四是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五是采取强硬措施严杀“补课风”、“资料风”、“作业风”、“题海战”。切实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问题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的和谐。坚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高中教育、教师教育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
一是要重视发展和规范幼儿教育。以公办幼儿园为龙头,带动辐射民办,促进多元发展。二是要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努力向普及高中教育过渡。三是要切实办好职业教育。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和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四是要继续强化教师教育。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用,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能力。五是要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德育网络。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家长学校的横向联系,尝试开通“家庭教育网”,增强教育信息量,促进教育互动。
市政协委员 赵红丽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94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