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举措保护利用水资源积极推进水美新榆林建设
榆林市地处北温带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属于重度缺水地区,且分布不均匀。榆林市以煤化工产业、煤电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下,高耗水工业企业多,用水量巨大、污染严重;农业生产依旧多采用传统的浇灌模式,用水量庞大、浪费严重;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的居民生活用水量增大,节水意识不强、浪费普遍存在;水资源工程建设严重滞后,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缓慢;境内河流、湖泊、水库流域面积缩小,储水量下降,水源地污染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在实施经济社会转型中必须增强环保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真正使我们的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富裕起来的同时,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政府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水资源地方性保护条例和保护体系,将水资源供给和保护的措施具体化。一是要加强“饮用水安全”建设,推动饮用水源地的保护。要加强对水源地城镇村组的污水治理规划,大力减排,广植草木,整治卫生、确保流域内生态功能的恢复和加强。二是要加大对水资源的调节能力。挖潜力、促改造,增加现有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不少县区把积极推进引黄工程建设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途径。但大家应该都意识到碰到降雨少、气温高的年份,黄河都面临着断流,所以我们职能部门更要加强调研,探索新路径,采用污水净化回用和雨水利用的方法,建设高效率的污水处理厂,循环用水。在山区利用集雨窖解决群众的用水困难,让随着大量农民进城而久被弃置的集雨窖重新发挥作用。三是要继续推广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增加山区、沙漠边缘的植被覆盖率,叫停水源地周围的矿山开采,通过提高植被蓄水能力,杜绝采空挖塌漏水,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让地下水资源水位上升,地表水资源逐步丰沛起来。
二、全民同努力,全面推进节水型新榆林建设。以此次创建“国家级节水城市”为契机,倡导全民节水,在榆林地区全面推广节约用水。一是要建立健全节水机制,把创建“国家级节水城市”,建设水美新榆林作为政府的任期目标,狠抓落实。二是要加强宣传,进行普法,增强群众的环保节水意识。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用水法规意识和节水意识。必要时可以将污染水资源行为纳入不法行为,予以制裁。三是要鼓励和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拿出资金,积极采取补贴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单位和居民尽快更换不符合节水要求的用水器具,同时在市场上推广适合我市居民和单位实际用水情况的节水器具。四是根据用水情况,推行合理的水价制度,用价格调节供求。五是要把节水的重点放在工业用水与农业用水项目上。要督促高耗水企业改进工艺、技术,节约用水,有条件的大企业,尤其是驻榆国企必须建成污水处理系统,中小高耗水企业可以尝试联合建立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循环利用水资源。改变农业用水传统大漫灌方式,通过土地流转、骨干引水工程改造,在耕地集中连片的川道地区借鉴农业示范园的做法,推行规模喷灌、微灌,在山区因地制宜推行防渗渠、滴灌方式。逐步加强农灌用水价格调整管理,改变农民的不爱惜水、浪费水的不良意识和习惯,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用水向节约型集约化转换。
三、在有效保护水资源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结合地域文化,带动一批本地涉水产业发展。在保证生态环境、水位回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黄河、红碱淖、无定河,窟野河等水资源,结合陕北地域文化特色,大力发展集边塞风情、大漠风光、黄河古渡、古城古镇风情、生态水产品垂钓品尝为一体的旅游业。并带动水产业、农家乐、休闲农庄、地方特色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此职能部门要大力扶持和予以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群众创业积极性,逐步树立龙头企业、打造拳头品牌,真正带动一批涉水二三产业的长足发展,探索环保节能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做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双赢”。
市政协委员 李雄飞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97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