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社情民意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社情民意

关于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803次     时间:2014年07月31日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机构不清,隶属关系不明

目前,民政、财政、宣传、文化、教育、妇联、老龄等多个部门都与社区文化建设有关,也不乏工作热忱,但没有确定的主管部门和明确的职责分工,缺乏统一协调,导致管理服务多有空缺,社区文化建设被动制约因素增多,影响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落后,活动水平不高

源于老住宅区原有条件局限和新区建设中规划疏漏或随意变更,社区文化活动场地、办公场所及应有的配套设施普遍不足。有的无群众活动场地,有的有场地而无公厕,有的分管片区在这儿,办公场所却租赁在另一偏远地方;相当部分社区活动场地集中在小区内部或商铺门前小空地上,环境差且有扰民现象;大多社区没有阅览室、会议室等室内活动设施,图书和活动器材更缺乏保障。社区文化活动整体水平不高,内容单调,广场文化活动大多是跑长龙式的秧歌队,模式陈旧的健身操,室内活动也多以麻将为主,群众的自发性、组织的随意性特点明显,很难与建设现代文明城市、培养高素质人文品格的要求相匹配。

(三)经费投入不足,资源缺乏共享

社区文化的公益性决定了它的经费依托应该以公共财政为主。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对公共事业投入不足,有的也是政策关注不够,顾此失彼(如顾了农村,忽视了城区),致使社区文化建设经费短缺,举步维艰。普遍是工作经费不足,活动经费没有,凭个人关系争取外援也多是杯水车薪;一些部门的专项资金,社会各界的捐助扶持,也往往因缺乏协调整合机制而落得丰歉不匀,效果不理想。

(四)队伍建设滞后,专业人才匮乏

全市社区工作人员整体上数量不足,成分也较复杂,人员流动大,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专业文化人才更为短缺。目前社区文化活动大多以老年人为主体,中青年和在职职工人数不多,导致热心文化事业的人员年龄偏大,中青年骨干人才缺乏,社区文化活动缺少专业人员的培训指导,制约了向高档次方向的发展。

建议:

(一)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统筹工作机制,整合行政资源,加大协调力度,理顺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因此建议在党委领导下,由文广部门牵头,与民政、财政、宣传、教育、老龄、治安等有关部门联合协作,共同推动社区文化发展。同时,社区应逐步健全文化组织机构,明确发展目标,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引导区内文化活动规范有序、积极向上地发展。

(二)改善基础设施

一是在新建住宅区规划中必须设计安排广场、馆室、水电、公厕等公用场地;二是纠正、改造未按规划设计建成的新住宅区,设法腾挪填补公用设施;三是在老住宅区内,积极构建对附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空闲场地、房舍等公共资源的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借用、共用、产权置换等方式,解决社区困难,实现资源共享,争取每个社区都能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地。在旧城区拆迁改造中,也一定要将公共设施安排进去。同时,定要做好活动场地的消防、卫生、应急疏散等规划。

(三)理顺投入机制

政府应调整现有财政投放结构,将社区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公共文化建设和民生工程序列,进入年度财政计划总盘子,保证社区文化软硬件建设资金的主渠道投入;建议中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在重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视对社区文化的投入,统筹城乡文化项目资金,将每年给农村各乡镇一万元文化活动经费的支持标准同样用于社区,甚至一些“空壳村”的文化预算也可以适当调整到城市社区,并在城区办事处建文化站,安排居民书屋等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议整合各部门专项资金,统筹投向社区,使财物得到有效利用,也可以设法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吸引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四)建好人才队伍

一是通过统一考试方式将艺术院校毕业生录用配备到社区文化站,促进本土人才队伍建设;二是聘请有文艺特长的退休干部职工和热心文化事业的社会英才,包括民间老艺人和中青年文艺人才,以自愿和义务性为原则,进社区当辅导员;三是从现有社区工作人员中选拔培训,提高待遇,加强管理,形成自己的骨干队伍。同时,应充分发挥市群众艺术馆、县(区)文化馆站、艺术院校、文艺团体等单位的专业人才优势,为社区文化站点进行业务培训辅导,也可借节庆活动机会带文艺节目进社区演出,发挥交流互动示范引导作用。

(五)提高活动质量

可以通过市民大舞台、节庆文艺演出、机关单位三下乡(社区)活动、校园文化进社区等形式,不断丰富广场活动内容;适时组织文化论坛、法律讲堂、专业知识讲座和各种文体竞赛活动,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家门口活动中获得知识,受到熏陶;也可以组织社区文化团队与乡村文演团体互访,实现城乡文化互动,推进地方文化发展。

市政协研究室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98025

执行时间2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