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社情民意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社情民意

关于退耕还林实施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977次     时间:2014年07月31日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护缺失。在生态林(主要是刺槐和和侧柏)、生态经济林(主要是山杏和木枣)不少地方,刺槐乱生乱长,侧柏无人修剪整形,山杏长到一人高了还未高接换头,大片枣园还未进行矮化密植改造。经济林普遍不进行中耕除草,施肥补水及病虫防治等作业,荆榛遍地,杂草丛生。

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性补贴标准低。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连同植造种苗补贴在内,每亩每年定补160元,八年实施完成后,粮食及管护补贴每亩只有90元,不够一袋面粉钱,各县对此呼声强烈。

三、南部各县以羊为主的养殖业发展迟滞,农民增收缺乏自身的产业支撑。一是林草封禁后,圈舍建设没有同步跟进,饲养方式的惯性限制了羊产业的发展;二是人就水居,林草上山,草地遥远。原来牧养时,用“羊圈上山”的办法,草地公养,任意放牧,带有游牧的痕迹。现在实行封禁,不能放牧了,但刈割、运输、加工、喂养设施不配套,养殖成本大大增加,草荒芜、羊饥饿,矛盾突出;三是灌木平茬更新及乔木枝叶利用不及时、不科学、不合理等等。调查统计数字显示,几个县羊子饲养量十余年来并没有什么突破性增长。

四、认识不到位。一是经验总结不深不细,尤其是典型工程、样板工程的量化研究不到位,因而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领域的工程规划,措施设计,效益评估以及综合评价体系等模型难以建立;二是主管工程的林业部门单打独斗现象突出,相关部门参与少,该整合的整合不起来,该捆绑的捆绑不住。就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这样一个以退耕还林冠名的项目,也是林业、农业、畜牧、土地、扶贫、民政各分一块,自行申报立项实施,做不到“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联合共建、综合治理”。三是对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国策的贯彻落实行动迟缓。突出表现在至今没有整体规划,没有专门机构,没有资金、技术、信息等专项服务安排等。

建议:

一、要在前期退耕还林工程的优化升级增效上下工夫。一是生态林急需改造更新,补植补造,增加可利用的木本饲草;二是经济生态林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选用更好的品种进行高接换头以提高林产品质量,加强管护增加产量,用效益吸引和激励农民开发后续产业;三是间套的饲草应在明晰产权和管护责任的基础上,通过有偿使用机制把林牧矛盾解决于当地。

二、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迎接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当前,我们应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心,按照不同的生态类型区和不同的模式,编制具有榆林特色的继续退耕还林还草规划和技术设计报告,送呈中、省,多方奔走汇报,争取更多的支持。

三、要坚持封山封沙禁牧不动摇。过去十余年退耕还林还草的实践,同时也是连续十余年坚持封山封沙,发展舍饲养畜的实践。实行封山封沙禁牧,有效地保障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顺利实施,获得了极其显著地生态效益。大力扶持和全面推进舍饲养羊,使我市以羊为主的养殖业实现了转变饲养方式,实行科学养殖,形成了整体上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开发,证明了实施封山封沙禁牧,推行舍饲养殖的政策是非常适时,深得民心的一项具有方向性和长远性的大战略和好政策。它不但保证了退耕不复耕,好转不逆转,而且直接保证了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显著增加。

四、要认真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以后,无论是生态林地、生态经济型林地还是林草间套地、成片草地,都存在着病虫害大片发生的问题,如任其蔓延滋生,可能引起毁灭性灾害。以乡镇、以园区、以大户组建森防专业队,统一监控,统防统治,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二是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贫困县的地方配套资金应该取消。并坚持工程措施,技术规范,生物措施同步规划,配套建设,把水利水保经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费及后续产业开发经费等集中起来,按流域安排实施,确保顺利高效;三是一些地方将村组集体预留土地立在村干部名下纳入退耕还林工程,这样,补贴兑现也就落在个人名下,村民意见很大,甚至出现群体上访事件。显然政策不允许办的事,变通一下,办是办了,却留下了分配方面的隐患和矛盾,应该引以为鉴。其解决更应注意维护群众利益,把不该私占的公共利益吐出来;四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以来,同样存在着补助标准偏低,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群众自筹部分相对较大以及本身不能统一规划,配套安排。条块分割,效益不高等问题。另外,这项规划涉及我市12县区211个乡镇,147.05万退耕农民,总投资达30.92亿元(其中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13.63亿元,地方配套和农民投资投劳19.29亿元。)按市林业局和市发改委材料称已实施4年之久,但八个县的退耕还林工程报告中均无一字提及,应该也是分割实施,难以综合的表现。

市政协研究室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4107217

执行时间2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