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风采

委员风采您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风采

促进教育公平 构建和谐榆林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659次     时间:2008年05月27日
      市政协委员、市一中教师 姬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公平在教育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它能促进社会公平;教育机会公平,就业机会就有可能公平,从而也会带来个人发展机会的公平,人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并分享成果;反之,教育的不公一定会放大社会的不公。
  近年来我市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教育质量整体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办学规模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教育资源也在逐步实现公平配置。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教育事业仍面临着以下一些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研究和探讨:
  第一、教育产业化的导向,带来整个教育事业福利性的持续弱化。这种现象必然直接损害教育的公平性,从而放大社会的不公,作为民生之基的教育必定走向失范和失衡。一方面教育公用事业经费短缺,财政所投入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人头经费。如2007年榆阳区教育系统人头经费就占到教育事业费总支出的81、5%。另一方面各个学校为了改善办学条件造成“负债”问题严重,如榆阳城区三所普通高中欠债达4500万元之多,全区城乡义务教育欠债也有4500万元。
  导致了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想办法筹集经费,教育管理都放在争取和筹措办学经费上,作为公益事业的教育被打上了经济效率优先的烙印,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产业化倾向。
  第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影响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合理性与均衡性。首先是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均衡。农村教学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待遇低,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设备图书资料、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和城内学校相比均有差距,随着城市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与城市教育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其次是学校之间的不均衡。重点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学生生源都远远好于非重点学校,从经费方面来看,地方财政投入相对较多,并且学校本身的收入也不错,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而非重点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薄弱,学生生源不理想,教师学生思想消沉,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三是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民办教育实际上地方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政府对民办教育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的扶持是有限的,远不及对公办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四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资源不均衡。目前我市的公办职业教育中学还很少,而且缺少统一的政策规范和企业投入支撑,使得职业技能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还比较滞后,直接影响着地方工业化的水平和质量。由于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导致上学难、择校热的现象愈加凸显。
  第三、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强化了公众的不公平感,激化了择校竞争。近年来,通过市、区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榆阳区新建了七所学校,有效地缓解了城区上学难的问题。虽然城区学校数量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也增加了许多,但公众的不公平感受却比以前更为严重。究其原因,问题不是出在好学校在减少,而是公众的不公平感受主要来自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过程。现在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是按照三种不同的概念分配的:第一类是公费生,按照考试公正,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获得教育机会;第二类是自费生,分数不够用钱补,即“以钱择校”;第三类是关系生、条子生,是“以权择校”。由于打破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竞争原则,从而导致了教育不公的增加。
  第四、“后进生”不公平地被忽视也是教育领域的不均衡。从基础教育的内部关系来讲,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其身心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应注意关注“后进生”的发展,但这方面却很少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在优秀生身上,“后进生”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一些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想方设法让“后进生”转学辍学,一些教师按成绩排座位做法,其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在受教育者中出现了一个“后进生”的弱势群体,这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很大的隐患,也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第五、流动儿童的更高阶段教育问题应该引起关注。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是一个大趋势。流动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被重视,但事实上农民工子弟初中后的教育问题已经出现,更应值得重视。他们既不可能回农村务农,也没有在城市社会安身立命的技能,很可能变成城市的不稳定因素。由于初中后教育是非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又比普通教育更为昂贵,如何向农民工子弟提供初中后职业教育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以上这五个方面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要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采取以下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推进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一、重塑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教育的均衡发展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走官民结合、立体结构、能力本位、均衡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之路。有必要从民生、工业化、现代化视角出发,充分调动政府、社会、企业、家庭这四方面的资源,促使各个层次的教育都能够获得大发展。同时以能力本位替代学历本位,让各个层面的教育事业得到均衡发展。以满足城乡居民对教育的多层次需求,并为我市工业化的升级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
  二、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保障教育的公平发展
  首先,政府要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通过提高教育的福利性来增进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对各学校的教育债务政府要逐步买单,以强化教育事业的福利性,弱化教育事业的产业化导向。其次,要引导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让企业也进行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发挥企业在教育投入方面的应有作用。在西方国家,企业是劳动者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我们也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第三、要加大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带动民间资本、调动社会资源来办教育。
  三、发挥政策的规范作用,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
  1、实行财力保障均衡政策。资金投入方面要均衡,从我们榆阳区实际来看,有必要向非重点学校倾斜,尤其是这两年新办学校需要完善的东西很多。通过增加投入让弱势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将弱势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
  2、制定一个基本的办学标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均衡,教育行政部门就必须出台一个基本的办学标准,比如一所学校应该有多少个班级、多大的办学规模是适度的,应该有哪些基本的办学设备等等,这个标准不是各级各类示范学校评估标准,而是一个基本的办学标准。政府应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各个学校基本设施的均衡发展上,而不是重点发展个别示范学校。我们现在所讲的上学难并不是上不了学,而是上好学校难,很多家长不惜花上万块钱到处托人找关系也想把送孩子到城内仅有的几所省级或市级示范学校里,这样势必会加重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负担。学校的特色应该体现在内涵方面,基本配置方面应达到相对均衡,这样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3、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教育的均衡,关键是教师和学校的管理。我们应该像新加坡及香港那样,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让教师在一个区域内即城乡和校际之间流动,这样把教师的资源配备相对优化起来,制定政策让一些名师到弱势学校去交流或兼课,带动这些学校尽快提高教学质量。
  4、落实扶持民办教育政策。应允许民办学校有一定盈余滚动发展,要把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作为相互协调的整体,落实对民办教育的师资调配、教师待遇、经费补贴等政策,调动社会资源来办教育。
  5、制定政策消除不正当竞争。制定政策抑制学校之间抢生源,应依据初中综合考评成绩,给初中学校分配高中入学名额,使学校之间由“升学竞争”转向“办学竞争”,从而推动学校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同时严格禁止那些师资优、设备佳、条件好的学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放弃原则、违背教学规律、违反规定扩大招生,以此来逐步消除“关系生”、“条子生”的不正常现象。
  四、关注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
  关注“后进生”的身心发展,从基础教育内部促进教育公平。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智力至少有八个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智力发展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创造力的“潜能发展理论”认为,人人具有创造力,而且创造潜能是可以开发的。按照这一理论,我们所说的后进生其实都是有潜能可挖掘的。学习的教育应该从他们的身心健康需要出发,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不受歧视。同时,要禁止学校进行状元宣传、班级按学习成绩排座位等现象存在。
  关注农民工子弟初中后的教育已成为当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向农民工子弟提供初中后职业教育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首先要大力促进我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次职业教育方面应该给农民工子弟一些优惠政策,让他们上得起、愿意上,使他们成为拥有一技之能的合格劳动者,成为构建和谐榆林的建设者。(编辑:常瑜)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78701

执行时间3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