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风采

委员风采您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风采

关于对特色文化大市建设中的大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688次     时间:2008年05月27日

      (市政协委员、榆林工业学校综合教研室主任 李威君)建设特色文化大市,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要发展目标,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项系统而宏大的工程。“榆林市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文化大市建设要形成体现榆林文化底蕴和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互动、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大文化发展格局。但仔细研究这一发展纲要,结合全市文化工作的实际动态,我认为,我们在文化大市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的是常规的、狭义的文化形态,而忽略了真正能影响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所谓的大文化的建设。因此,我这里就大文化的内涵及我市在大文化方面的问题和对策作一简要分析。
  一、大文化的内涵
  大文化是指人类一切意识、精神活动的总和。它涵盖了众多的领域,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宗教、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换言之,大文化是指综合的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核心价值体系的综合体现,是主流文化或文化的主要方面。大文化内涵的广泛性及形成发展的长期性属性决定了其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它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到具体的文化形态的发展,而且会从深层次长远地影响到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大文化将直接构成该地区除经济、科技、军事等之外的“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对地区的兴衰存亡起关键作用。美国的长期繁荣与它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密不可分,日本、德国战后的复兴是得益于两个民族坚韧、勤奋的个性。再比较一下国内发展情况,不少沿海地区和陕西相比,优势不仅仅是地理区位和政策,更多的恐怕是习性、观念、综合素质等大文化层面的差异了。而在好多具体的文化形态上我们甚至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这正是我说的大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形态的区别。
  二、我市大文化的现状
  榆林是块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神奇地域,这里有憨厚质朴的民风,有高亢浑雄的民歌,有魅力无穷的秧歌,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等等,地域文化、民间文化非常厚实而独特。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历史的或地理的原因,我市在大文化层面上看还属于文化欠发达地区,我们仍有许多大文化上的弱点或缺失。我们的主流文化并不足以使我们站在文化阵地的前沿,并不足以促进我们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和科学发展。我认为,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整体素质偏低。人作为个体而言,其素养和文化水平是构成地区大文化的细胞,人群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大文化的基本品质或性格。我市农村人口因为历史的欠账太多,文化文明素养较差。城镇市民中也存在小农意识或市井习气较浓、文化品位低下、公德意识淡薄、思想封闭保守、意识狭隘等缺陷,与文明市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社会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民主和法制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公正、公平远未实现,不正之风在不少地区和行业还比较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比较严重,缺乏信仰、精神空虚、心气浮躁现象比较普遍。可以说,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在我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风气,这样的文化显然是与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要求格格不入的。三是学习风气不浓。和大都市相比,我们榆林人(学生除外)的确是不爱学习。大家的时间多数花在麻将桌、酒店,娱乐场所,经常是饭店人满为患,书店门庭冷落,偶尔有上网的还在玩游戏。不爱学习说明我们的工作简单或粗放,没有竞争、没有压力,也折射出了我市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四是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不足。无论是科技创新、体制创新还是管理创新,我市似乎是先天不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少、层次低,技术密集型工矿企业少,科技研发能力可想而知。而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更多的是依赖于我们的创新观念或创新态度。我们总习惯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步人后尘,不想、不敢,也不愿放开手脚创新一把。这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不足也算得上是我们榆林文化的软肋了。五是科技和人才观念淡薄。这里从文化的角度谈科技,是指对待科技的态度和基本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我市的主导产业农业、能源、化工及其它传统产业对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依赖性小,不少干部群众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还不到位,因而出现科技投入少、科技创新能力差、科技产业化程度低等状况。在规划、调研论证、决策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性、随意性、不尊重科学的现象,整体的科学精神不足。在培养、挖掘、使用各类人才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用人环境亟待改善。六是民俗民风有下滑趋势。

  榆林民众历来以忠厚善良、勤劳节俭、淳朴友善、诚实守信而著称,然而随着时势变迁,一些传统民俗已与时代不相适应,酒文化、吃文化、休闲文化等都有悖于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当一部分民众的家国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有所淡化,感情麻木、不学无术、唯利是图、拉帮结派、刁蛮奸诈、坑蒙拐骗等不良习气有所抬头,给社会安定和投资环境改善带来很大压力。
  三、对大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政府应高度重视大文化建设。要充分认识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要把握大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这项工程不单单是文化部门的事,需要教育、科技、宣传等部门和机关、企业、社区等通力合作,因而政府应起到引导、组织、协调及示范表率的关键作用。建议政府把大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专门机构、有专门规划、有步骤安排,积极有序地推进文化和文明进程。
  2、提高执政和执法水平,营造民主、法制、公平、公正的文明环境。社会风气不良,社会矛盾凸显,社会文化消极,党委政府和法律部门难辞其咎,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有关部门应从自身做起,努力影响、改善社会风气。这方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详细论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建成一种健康、积极、和谐、文明的人文环境。
  3、以“与文明同行、做文明榆林人”为主题,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习、借鉴“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加深家园意识。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全市性主题教育活动或文艺宣传活动。积极开展“红色之旅”,充分发挥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以机关、商店、医院等窗口服务行业为重点的学礼仪、懂礼节、讲礼貌活动,积极倡导文明礼貌,文明用语,体现榆林人文明形象。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现代国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探索志愿者工作机制,组织领导志愿者团体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城市公共管理活动和社会援助活动。
  4、以创建学习型城区为特色,营造奋发向上的学习环境。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继续重视学校基础教育,塑造与“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相称的教育新形象。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加快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重视成人教育,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特别关注社区内失业者群体、残疾人群体、老年人群体的学习和教育情况,加强再就业培训、岗位知识技能更新、普法教育、计划生育知识和医疗、保健知识的普及,提高社区教育覆盖率。通过宣传、资助引导、奖励表彰等形式,促进社区居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营造“人人爱学习、大家齐进步”的社区学习氛围。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包括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等。组织广大机关干部开展“学理论、学电脑、学外语、学管理,学法律、学电子政务、学普通话、学礼仪”等活动。建立人才使用的培训、激励机制,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理念,推进学习型家庭建设,树立推广典型。总之,要千方百计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学习环境。

  5、以“诚信在榆林”为载体,营造规范守信的信用环境。政府在维护社会信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打造信用社会,培育信用文化,要先从政府做起。政府及其各部门一是要率先垂范,带头讲诚信,取信于民。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信用管理职能,积极推进社会信用建设。着重提升企业信用,积极构建个人信用,建立健全诚信获益、失信受损的信用惩戒机制。要加强诚信教育,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全面提高我市公民的信用素质。(编辑:常瑜)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78583

执行时间7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