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风采

委员风采您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风采

建设现代化特色农业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618次     时间:2008年05月27日

    (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局副局长 刘占和)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对城乡协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切实加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力度,准确把握,努力抓好重点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一、发挥优势建设现代特色农业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去年在杨凌农高会举办的“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论坛”上时任市长李金柱提出了“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的思路,这是对榆林市情和资源优势的客观评判,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正确对策。利用我市光、热、土资源丰富,物种多样的农业资源优势,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效益好,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是当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全市占总人口82?5%的291?7万农民早日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对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失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是自然优势。
  从面积上看,全市有1646万亩农耕地,农业人均占有耕地5?6亩,居全省第一,高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4倍。特别是北部风沙滩区,地势平坦,地下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机械化耕作和现代化经营。从土地类型看,地形地貌多样,土壤类型丰富,为多种特色农作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条件,是杂粮、杂豆、杂果、薯类、红枣、葡萄等作物优生区;从光热资源看,榆林属光热高值区,年日照时数2593?5-2914?12小时,≥10℃积温2847℃-4147?9℃,而且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光热条件居全省第一、全国领先,非常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积累,特色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二是品质优势。
  我市有着悠久的杂粮、杂果生产历史。经过长期的物竞天择和人工培育,孕育出了很多独具特色、绿色保健、品质优良的地方名优特色农产品。大明绿豆以其粒大、色艳、发芽率高等特点被誉为“绿色珍珠”,享誉国内市外场;陕北小米色泽金黄,“汁如凝脂”,是现代消费市场不可或缺的名优食粮;榆林红枣具有3000多年栽培历史,以皮薄、肉厚、核小、味佳的特点闻名遐迩;陕北羊肉肉质细嫩、无膻味、品质好;陕北羊绒白洁细长,在国际市场上有“软黄金”的美誉。另外还有三边荞麦、优质油料、钙王海红果等,都以独特的品质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三是规模优势。
  经过多年来的大力推动和持续发展,“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和以大明绿豆、谷子为主的小杂粮;以蓖麻、向日葵为主的油料;以酥梨、海红果为主的小杂果;以辣椒、洋葱为主的外向型蔬菜等18项特色产业规模日益壮大,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达到80%,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90%。玉米种植面积150万亩,平均单产466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0多公斤,2006年被省农业厅授予“地膜玉米推广大市”称号;马铃薯面积、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的52%和55%;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0%和85%;红枣面积160万亩,年产值达1?3亿元;以小米、绿豆为主的小杂粮,面积达到320万亩,总产超过25万吨,年出口1-3?5万吨,创汇1000多万美元。
  四是市场优势。
  靠品质优势和产业化拉动,我市特色农产品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大。以“四妹子”、“三哥哥”、“五谷园”等为主的一批知名品牌小杂粮正在逐步发展壮大并畅销全国;以清涧“巨鹰”、“人和仙”和佳县“东方红”为品牌的红枣产业,产品份额占国内市场20%;横山“大明绿豆”远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各国,在日本绿豆市场占有27%的份额;“三边荞麦”、“榆林红小豆”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深受消费者欢迎,2006年起我市杂豆又获得欧盟市场准入许可。

  五是生态优势。
  我市属高海拔地区,而且大部分为旱坡地,相对于平原区而言,化学要素投入较少。同时因水蚀、风蚀的存在,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难以聚集;另外我市气温较低,冬季寒冷,病虫害危害较轻农药用量不大;此外多数农田都远离工矿区,无工业污染。农业生产基本具有蓝天、绿水、净土、清新空气的良好条件,具备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优势。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已达80万亩。
  六是技术优势。
  以小杂粮为主的特色农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广大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农技推广部门更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初步研发出了适应不同区域的生产技术模式——以丘陵沟壑区为主的旱作农业区走出了一条优良品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集雨节灌的旱作农业技术路线;以北部风沙滩区为主的滩水地农业区,形成了以间作套种、立体栽培、设施农业为特征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使我市特色农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日益提高和完善。

  七是增产潜力优势。
  长久以来,我市农业的增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的发展速度。2007年我们在靖边、榆阳选择了三块农田开展玉米超高产试验,一举获得了百亩以上集中连片亩产1100公斤的全国玉米单产最高纪录;靖边县高海则村570亩布尔班克商品薯标准化生产基地亩产达到4768?5公斤,超过世界马铃薯生产先进国家平均水平。
  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我市农业增产潜力巨大,发展特色农业大有可为。?此外,我市近年来工业发展迅速,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755亿元,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同时财政收入增长迅速,2007年财政收入达158亿元,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财政支持能力;另外市、县、乡三级334个。农业科技推广、教学、科研机构、3385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力量雄厚,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技术支撑条件。
  因此,我们要加大特色农业的开发力度,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产品优势,坚持“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的总体思路,把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作为发展榆林产业、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和主抓手,放在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有两条腿走路,力争实现两个轮子一起转,使工、农业协同发展、相互促动,有效推进榆林城乡经济社会共同繁荣、全面发展。
  二、我市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榆林特色农业发展已经有了初步的规模,具备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目前表现突出的有以下八类。
  1、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300万亩,总产鲜薯300万吨,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2、玉米:全市种植面积160万亩,总产近60万吨,占粮食总产的40%以上,是全市第一大宗粮食作物。
  3、小杂粮:榆林种植小杂粮历史悠久,目前有谷子、糜子、绿豆等小杂粮16类,130多个品种,常年种植面积320万亩,总产26万吨。
  4、瓜菜:全市瓜菜种植面积36万亩,总产65万吨,总产值57亿元。
  5、油料:全市油料播种面积62?5万亩,总产近5万吨,其中向日葵、胡麻、蓖麻面积居全省之首。
  6、玉米制种:榆林是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制种面积近10万亩,所生产的4万多吨种子远销全国20多个省区。
  7、小杂果:全市现有酥梨、桃、杏、李子、玉皇等小杂果25万亩,总产近10万吨。
  8、黄芪:全市种面积10万亩,年收获面积3万亩,年均总产值7500万元。
  当前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一些地方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地方政府只注重地下资源,忽视地上资源,看不到当地特色农业的优势所在,只顾开发矿产资源忽视特色农业发展,出现了重工轻农的倾向。有的地方抓农业也只是用传统的一般方法和措施来抓,成效不明显。整体上从政府层面还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扶持,缺乏舆论宣传,信息服务和具体政策措施。
  二是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加工滞后,增值能力弱。主要是缺乏规模大、开拓市场、组织生产、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现有龙头企业整体上技术含量低,产品竞争力弱,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经过精深加工,价值可以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都在3:1左右。美国为5:1,而我国仅为0?5:1,我市就更低。
  现在我市许多特色农产品多是以原产品的形式出售,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产业链未能有效延伸。经过加工的产品也仅是初加工、粗加工,增值有限,农民种、养效益低。
  三是品牌意识不强,产品市场影响力不大。任何产品要走进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榆林是农业大市,但不是农业强市,大而不强的核心是有产品少品牌;有品牌缺名牌。目前我市许多特色农产品既无商标又无品牌。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一些特色农产品被外地客商收购后换上各自的包装出售。一些有品牌的产品,其市场影响力也很小,人们普遍对榆林特色农产品了解不足,消费导向作用不强。
  四是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全市农村信息服务远不能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不能有效、及时、快速地将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化服务组织以及农户有机地联结起来,不能通过信息来指导、组织生产、流通、加工和销售等关键环节,存在着生产与市场相脱节等问题,特色农业生产仍处于无序状态。
  三、加快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独特的自然资源,更需要一定的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一系列生产条件。
  因此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必须进一步提高我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及全社会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要制定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要鼓励城市资金向农村流动,流通资金向生产流动,鼓励社会投入,吸引外资投入,形成全社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强烈意识;要以“一村一品”为抓手,按照“规划布局区域化、经营机制产业化、
生产基地标准化和优质产品品牌化”的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为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发展条件。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优势比较突出,完全具备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条件。但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必须要组织专家根据我市自然资源优势对适宜发展的各类特色农业进行科学论证,在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我市的特色产业、区域布局和发展规划;要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制定出重点发展的产品、后续发展产品和长期发展产品规划,然后按照规划分步实施。
当前要努力提高马铃薯、小杂粮、红枣等主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尽快将我市农业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3、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特色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榆林财政收入增长迅速,完全具备支持发展特色农业的能力,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特色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支持“三农”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其次要建立财政支农资金引导示范机制。要把市场配置资源和财政支持多种手
段有机结合,通过财政投入的示范引导作用,建立起工业反哺农业、社会资金向农业农村投入机制,形成多元化投资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的新格局。第三是整合财政资源,要形成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支持保护“三农”的能力和效率。还要通过项目,实现农业资金的整合。集中力量,整合财力、物力,采取中、省、市、县各项投资捆绑使用的办法,力争每年投入足够的资金来保障支持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4、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增加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实质是质量的竞争,是科技含量的竞争,因此我市的特色农产品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不断提高其品质。要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增加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我们要积极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建立起密切的科研协作关系,共同研究开发我市特色农业的新
品种、新技术,特色农产品的加工新工艺,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人新我精”。
  5、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增强特色农业的发展后劲。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要改变目前靠单家独户生产,以出售原产品为主的经营方式。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农民生产经营农产品的不同种类,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服务,解决农民单家个户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民
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产业化推动作用。其次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特色农产品只有通过龙头企业加工才能增值,特色农产品基地只有龙头企业参与建设才能保证农民的可靠收益。要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功能作用。同时要加大扶持龙头企业的力度,给龙头企业在法律范围内最优惠的政策待遇,使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从而有效促进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6、以市场为依托,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区别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也是消费者识别产品的手段,体现着竞争的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要以品牌建设为重点,通过标准化生产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再用优质的产品打响品牌,做大品牌。当前要尽快做好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制定,通过标准的制定来规范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要突出重点、加大宣传有效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全力打造榆林杂粮、榆林薯业、榆林杂果、大漠蔬菜、子洲黄芪等
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工作;要健全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效促进我市特色农业的健康稳步发展。(编辑:常瑜)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77669

执行时间3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