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风采

委员风采您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风采

提升我市中等专业教育水平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460次     时间:2007年05月22日

(市政协委员〓鱼智)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各种社会办学形式大量涌现,特别是由于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青睐,普通高中迅速火起来。但曾为我市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培养、输送大批实用型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却出现了“门庭冷落”现象,表现在:生源少、生源差、老专业断线、新专业开办难,加之师资、设备缺乏,毕业生质量难以保证。如何使中等专业学校继续为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用人上追求高学历是导致中等专业学校办学难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市各级政府录用公务员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一些县对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不经过考试就直接录用,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则被“另眼看待”。一些企业和事业单位在聘用考试中都要求大专甚至本科以上学历,使大量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被拒之门外。由于在用人机制上的不公平待遇,导致中等专业学校招生难、办学难。2006年7月,我们对榆林市部分普通高中、各中等专业学校班额人数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普通高中学校班额人数普遍超标,大都在90人左右,其中高中二年级最大班额竟达98人,而中等专业学校班额人数一般都在20到40人左右,最小的班只有3人。

2、中等专业学校的无序竞争是导致办学难的关键所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毕业生选择学校、就读专业、毕业去向都是政府行为。而近年来学生选择学校、就读专业、毕业去向完全是市场行为。目前,我市虽有教育主管部门采用招生计划来实施引导,但选择中等专业教育的学生日益减少,并由此引发了市外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种社会办学之间进行剩余生源的竞争。由于受生存的压力,各中等专业学校都采取多种手段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生源争夺,一些学校给职工硬性下达招生任务,从而产生了新型职业“招生托”。另外中等专业学校门槛低甚至没有门槛,同班学生文化知识参差不齐,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降低是各中等专业学校办学难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市各中等专业学校都扩大了专业范围,但政府宏观上的指导和就业调控不够,“热门专业”一哄而上,毕业生饱和后又一哄而下,只要市场有需求,具备条件的扩大办,不具备条件的想办法办,导致部分不合格毕业生流向社会,严重影响了我市中等专业学校的声誉。另外,在人才录用制度上的一刀切,使得一边是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而另一方面是处在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农、林、水、牧专业多年没有毕业生,相关单位人才“断层”现象已经相当明显。今年8月份我们对我市6个县的农、林、水、牧相关部门调研表明,这些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少,只占总人数的50%左右。个别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只占总人数的20%左右,一些部门已经出现专业人员青黄不接,在乡镇等基层的涉农专业人员更是缺乏。

4、我市中等专业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实习、实验条件差,教师转型培训不够,“双师型”教师数量少,是制约中等专业学校自我发展的客观因素与普通教育相比,中等专业学校承担着实施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任务。而我市各中等专业学校,在社会需求专业的变化中,只有依靠自学来进行专业转型,对转型教师进行外出培训经费缺乏,使转型教师的质量难以保证。同时,实习、实验设施落后,甚至没有,实践教学开展少,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5、我市各中等专业学校都属归口管理,资源不能共享,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我市6所中等专业学校分属6个归口部门主管,由于处于同一层级上的部门缺乏宏观上的有机协  调和综合统一,在管理和指导上不能形成合力,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提升我市中等专业教育的对策

1、整合我市中等专业教育资源,创办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提升我市职业教育水平

创建榆林职业技术学院虽已列为市政府2007年的重点项目,但处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农、林、水、牧等专业仍不在组建的范围内。我市作为能源化工基地,工业强市是有目共睹的,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仍不可忽视,80%的农民生活的改善还依靠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农业教育作为农业发展三大支柱之一,对未来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将起重要作用。因此,在职业技术学院的组建上,要有长远意识,和谐发展,整体推进。

2、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地方性政策,加强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

目前,人才培养是按照市场需求来决定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比较大,而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的,完全靠市场调节就会导致人才培养的盲目性,造成人才浪费,对社会带来损失。因此,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方面,适当进行宏观调控,对农、林、水、牧等已经形成人才“断层”的艰苦行业,要制定地方性政策,既要对社会急需“热门”专业加大投资与支持力度,同时也要对一些“冷门”专业实行调控发展,使人才培养保持合理的比例。各级政府应充分调研,了解各行业的人才结构情况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逐年对相关专业毕业生进行考试,按一定比例择优录用,并建立激励机制,留住艰苦行业人才,牢固树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人才培养战略。

3、统筹管理,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我市中等专业学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多年来,财政只解决员工工资,校舍等硬件的建设完全依靠学费收入。由于中等专业学校生源少,班额人数少,加之在专业转型过程中,要高薪聘用教师,使教育成本增加,学校入不敷出。因此,政府应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按比例增加各中等专业学校教育投入,加强实习、实验基地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4、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技能型人才

由于企业对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已明显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学校要通过工学、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合作,逐步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学生高质量就业。同时,实行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鼓励教师参加企业新技术培训,参与技术研发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和完善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兼职的机制。

5、注重政策引导,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中等专业教育的认识

我市各中等专业学校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社会认可度低,考生选择中等专业学校是无奈之举,社会地位低,处于教育“弱势”,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中等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宣传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现状和我国对人才层次的需求信息,让人们改变观念。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只要就业率提高了,办学水平、规模就会提高,中等专业教育才能蓬勃发展。(编辑:常瑜)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86554

执行时间4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