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风采

委员风采您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风采

对榆林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077次     时间:2008年06月02日

市政协委员、市教育局调研员 王治德

榆林职业教育,伴随着全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当初的横山职教中心一枝独秀,发展到目前的多处高点,全市共有18所职业中学,其中10所为县级职教中心,8所为省级重点职业中学,2所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2007年,全市职业学校在校生33495名,校均1860人,已初步形成米脂的家政服务、神木的矿山机电、横山的劳务输出等职教品牌,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与此同时,全市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已建成省级教育强乡(镇)19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2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1个,省教育强县1个。

总体上看,榆林职业教育的发展坚持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思路,以创办县级职教中心为途径,以创办省级重点和国家级重点学校为抓手,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中等职业技能人才为着力点,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实行校企联办,产学结合,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榆林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榆林职业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各级政府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社会上还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舆论宣传还不够有力,尊重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二是稳定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投入不足,导致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特别是实习实训场地狭小,设施设备缺乏、落后,直接影响着职业学校教学的质量。三是职业教育专业师资不足,水平偏低,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短缺,难以完成所开设专业的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工作。四是教育结构不合理,普高大、中职小高职还没有。全市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是:普通高中在校生9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是47万人,比例失调,差距过大。2007年全市参加高考的学生有46611名,是历年来最多的。达到全省二本控制分数线的有7153名,加上三类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充其量也只能有近两万名考生步入高等学府的殿堂继续深造。全市参加中考的学生有63116名,普通高中和综合高中录取了40600多名。那么,两万多名高考和中考生的出路问题,确需引起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试想,中考成绩在350分上下的学生,仍要进普通高中,仍要挤过“独木桥”成龙变凤,那是很不切合实际的,势必浪费钱财,贻误自身。而应清醒理智地选择到职业学校去,发展个性,发挥特点,早学一技之长,早成能工巧匠,或自食其力,或发家致富。一报父母养育之恩,二成社会有用之才,何乐而不为呢?党和政府确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符合国情,关注民生的必由之路。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年招生达到800万,与普通高中招生大体相当。这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目标和要求。中央安排专项资金60亿元,重点支持建设1000所左右县级职教中心和1000所左右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这是榆林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次大好机遇。随着榆林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和绿色生态名市的进程,榆林职业教育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为此,我建议:

一、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并将其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这对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转变社会观念特别重要。

二、给职业教育足够的政策支持,着力推行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与资格

证书的对接,规范企业用工办法,为职校学生优先就业创造条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技术支持;要在土地、贷款、税费等方面给职业学校优惠,帮助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三、认真贯彻落实好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市、县区财政每年都必须给中等职业教育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要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30%以上用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穷职校很难有高办学水平。投资职教是长线投资,但其社会效益将非常可观,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就是突出的大政绩。

四、尽快以高起点、高标准建成高水平的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为榆林职业教育树起龙头,完整体系。

五、职业教育面临的种种困难,根本上归咎于教育质量偏低。质量不高影响就业、影响招生、影响社会声誉,也影响政府的态度和家长的信心。因此,职业学校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实习、实训场地建设,努力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等方式,以满足学生职业技能的实习实训要求。其次是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项工作,也要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第三,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要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专业设置要长短结合,要紧紧盯住市场人才需求。第四,要着力强化专业技能的实习实训,务必使学生学得懂、会操作、用得上,要鼓励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选择、聘用。(编辑:常瑜)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734

执行时间1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