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风采

委员风采您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风采

谈建设特色文化大市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772次     时间:2008年05月27日
      (市政协委员、市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 任德存)什么叫文化,辞海里阐述为:“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因此,文化这个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它须有制度、有机构,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而与时俱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榆林要建成特色文化大市,我想应反映榆林本土地域文化,体现榆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包括榆林城乡规划建设、生产劳动、饮食起居、婚丧嫁娶、旅游娱乐、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要在这些方面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地方优势和特长。推进文化创新,繁荣文化,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为此,要建成特色文化大市,还需处理好一个关系,进一步解决三个问题。
  一、处理好一个关系,即文化与文艺的关系。文化意识形态,它范围较大,其中包括文艺活动,而文艺则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又是文学和艺术的总和。艺术仅包括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等。近年采,为建设特色文化大市,在文艺活动方面榆林做了大量工作。诸如:在2007年,成功地举办了《盛世欢歌闹新春——综合文艺晚会》《梨园春早——戏曲专题晚会》,开展了“今日水墨”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古城步行街民俗文化展演、秧歌过街表演、秦晋两省迎新春伞头民歌大赛、美术工作者个人作品展、精典影片展映等。这是春节文艺活动的重头戏,让大家看的眼花缭乱,红红火火地过了一个新春。同时,利用节假日还举行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艺活动。五一节举办“歌颂劳动者,歌唱新榆林”综合文艺晚会;5月18晚,在世纪广场举行公益电影放映启动仪式:8月1—8日晚,在世纪广场举行“陕西省社区文艺调演榆林分会场”演出;9月15日,启动“喜迎十七大,国家影片金秋展映”活动;成功举办第二届榆林·中国陕北民歌艺术节,其中包括世界三大民歌演唱会暨艺术节主题晚会、世界民歌论坛、陕北民歌军营行、陕北民俗文化展演、“双创”之歌文艺晚会、首届“陕西音乐奖”大赛等等,不一而论。这些文艺活动规格之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以将榆林文艺活动推向新的高潮,应该说是阳春白雪,高水平的。但在轰轰烈烈之余,我们也要冷静地思考,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必须要有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因此,我认为在搞好这些上层文艺活动的同时,加强开辟社区和农村文艺活动阵地,让人人都能参与,自娱自乐。这样,既能使榆林特色的信天游、民歌、小曲、二人台、道情、秧歌、腰鼓、唢呐、陕北说书等民间艺术传承下来,不至于断层,又可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并少花钱,何乐而不为。其目的是做到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互相促进。?文艺活动搞的好坏,对文化工作有一定影响,但它在重要,也只是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绝不能互相等同,以偏概全。现在给人一个错觉,认为文艺活动频繁,就是文化工作活跃,特色文化大市自然建成。大型文艺活动虽能轰动一时,鼓舞人心,但它还是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无缘。对此,我们必须跳出这个误区,发动全市人民群众,发挥各自特长,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实实在在的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财富,为建成特色文化大市,人人都来加砖添瓦。
  二、进一步解决三个问题。建成特色文化大市,要在特色上下功夫,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工程,不能轻视,更不能急功近利,空喊口号,要作长远规划,坚决付诸实施。?1、解决文化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榆林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速度列居全省之首,财政收入翻番,真可以说扬眉吐气,羡慕者大有人在。这种经济的繁荣与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形成很大反差。市、县、乡三级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成为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市级没有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等基本文化设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多有危漏,不能正常使用。乡镇文化站多数有名无实。农村文化室则更少的可怜。这样的文化设施,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要求,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更无法谈起承载特色文化大市的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我们要建成特色文化大市,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的文化建设方针。各级党委、政府除把市、县文化设施的建设纳入议事日程,根据轻重缓急,抓紧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把重点放在基层,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以农村改革服务体系为重点,把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作为着力点,切实加大建设力度,在建设、普及村公共体育场、文化室的基础上,构建实用性强的乡镇中心文化站。只有这样,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都上去后,才能保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活动场所,开展“大家参与、大家受益、大家欢乐”的有益的群众活动,享受精神文化生活。亦可杜绝赌博酗酒、打架斗殴、抢劫盗窃、封建迷信等危害社会的不良活动。为建设特色大市打基础、作贡献。
  2、大力宣传红色革命文化问题。榆林是块红色土地,革命老区。二十世纪20年代初,这里就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党打下了思想基础。1924年底,在绥德四师首先建立党的组织。大革命时期,绥德、榆林党的地方执行委员会(即地委)先后成立,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群众运动便风起云涌。大革命失败后,许多志士仁人,领导发动“清涧起义”,在北方向国民党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并拥有自己的红军武装,榆林成为陕北革命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站,是毛泽东和红军东征、西征的出发点、战斗地。毛泽东在东征出发前,于清涧袁家沟写出千古绝作《沁园春·雪》。抗日战争时期,榆林是抗战的北大门,抗日活动更频繁,负责守卫黄河,抵御日军西渡,首要任务是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陕甘宁边区政权的安全。这里民主空前高涨,实行“三三制”民主建政,边区参议员李鼎铭(米脂人)等11人联名提交“精兵简政”提案,得到毛泽东的赞赏,并批注“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之后,在全党实行“精兵简政”。在此期间,榆林文化建设活动很活跃,各县先后成立剧团,反映抗战方面的戏剧、舞蹈、歌曲层出不穷。新秧歌运动出现在解放区,几乎遍及每个乡镇,平均1500人中就有一个秧歌队,还有许多自乐班。特别是“人民歌手”李有源,从内心深处吼出闻名世界的《东方红》歌曲,至今久唱不衰。各县办起报纸,宣传抗日,报道新闻和地方工作。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长张闻天等组织农村调查团,深入米脂杨家沟调查,并形成报告;作家老舍、民主人士李公仆等前来慰问;文艺工作者田方、贺敬之慰问采风;晋绥边区机关转入神府根据地战斗生活;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到神府根据地为伤病员看病;冈瑟·斯坦因等中外记者到绥德参观访问。这些活动,都为榆林的文化事业注入了活力。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毛泽东转战陕北,在清涧枣林则沟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靖边小河村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佳县神泉堡发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米脂杨家沟召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十二月会议,总结指导全国解放战争。?回忆过去,倍感欣慰。榆林人民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是榆林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今天,要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红色革命文化是一大亮点,一个特色,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内容。现已编写出《清涧起义》《横山起义》等革命题材的影视剧本。我们要将这部分文化遗产,通过各种方式继承下来,永远传承下去。
  3、关于培养人才问题。人们都很清楚,不管干什么事情,做什么工作,都需要人才,这是大家的共识,何况要建成特色文化大市,更需要人才。人才是关键,制度是保证。在市场经济下,吸纳人才更困难,因人们都为经济而奋斗,为生存而奔波,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在特定的历史环下,要挖掘人才,留住人才,一切从实际出发。
  首先,挖掘现有人才。榆林是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人员流动较大,走出去一大批革命者,引进来许多各种人才,使闭塞的榆林,接受新事物较早,文化发达,人才济济。时至今日,为什么又会出现缺乏人才呢?可以说没有把现有人才充分利用起来。有些事业单位非常重要,也放着许多文化人才,因经费短缺,办公设施破旧不堪,有些人不去单位,整日无所事事,浪费时日,浪费人才。同时,凡有知识的人,便有头脑,有思想,不愿人云亦云,不易驾驭,不讨领导喜欢,置之不用。我认为,这样的人才,虽有一些毛病和缺点,但说白了有些傲气。我们要正确地对待这部分人,不能横挑鼻子竖挑眼,看着哪里都不顺眼。要看主流,看其所长,谅其所短,不拘一格选人才,把这部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好钢用在刀刃上,发挥其专长。这样,就可以为榆林建设特色文化大市,打好结实的人才基础。
  其次,创造条件,培养人才。榆林现有大学、大专、中专等培养文化人才的阵地,采取长、短班相结合的办学方法,广招贤才,使有一技之长的人能进得去,学成后,可选优安排。同时,根据需要,还可举办培训班,请专家讲课,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第三,广开门路,招聘人才。我们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这话好说,做起来就不容易了。我们每年向大专院校输送许多本乡本土学生,经过几年奋斗,学业有成,高兴地返回家乡,愿为家乡服务、效力。他们东奔西跑找单位、想工作,没有结果,最后只得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乡,飞往他乡服务。我们一方面缺乏人才,一方面将人才置之门外,让人不能理解。要建成特色文化大市,就必须解放思想,广开门路,把那些真正有学识的人,采取各种办法招聘回来,为其所用。特别是每年回来的大学生,更要重视,安排相应的工作,让其发挥作用,为创建文化大市服务。
  总之,培养、使用人才,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要建成特色文化大市,必须要有制度,采取强硬措施。国家设立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应把人才请进来,如有发明创造者、特殊贡献者,要给予优厚待遇、重奖,造成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使人才有宽松的环境,发展的空间,便可成为永久牌,扎根榆林,服务榆林,在榆林开花结果。(编辑:常瑜)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723

执行时间1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