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聚焦二十大

聚焦二十大您当前位置:首页 >>聚焦二十大

怀念母亲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082次     时间:2014年09月30日

刘志伦

母亲若在,至今应是96岁高龄了。“5.11”母亲节即将来临,对母亲的怀念愈发深沉。

2002111日(星期五),农历辛己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早晨656分,母亲溘然离开了我们。屈指数来,母亲离我们而去已经整整十二个年头了,沉重的哀思一直伴着我度过了四千多个漫漫长夜。时光如梭,弹指一挥间,那撕心裂肺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母亲去了,她去在寒冷的“三九”天里,吊唁三天,亲友不绝,梵音袅袅。母亲,按照您的嘱托,我们给您请了“经”,做了弥撒。诵经声如泣如诉,我听不懂念的什么,但那种声音,叩击我的心扉,痛彻难抑。在肃穆的教堂,我叩头低唤,一别千年万年,阴阳两隔,何时再见呀,母亲!您魂归天国,西天路远,您一生没有多尝生活的安逸温暖,辞世却又是严酷的冬天,那个天人感应的奇景,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兄弟姐妹们泪眼涔涔地说:“妈去了,才知道人世间什么是锥心刺骨的遗憾!”望着悲痛欲绝的骨肉至亲,我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身为人子,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母亲给了我那么多,而我到底为母亲做了些什么?给了母亲多少关爱,特别是母亲临终卧床的那些日子里,给了母亲多少精神上的慰藉?陪着母亲说过多少话?不知道母亲到底想要什么?

1998年我的父亲去世后,母亲终因积劳成疾,最后被确诊为“直肠癌”,一直卧病在床,整整三年。这期间,母亲经受了常人想象不到的病痛折磨和人生煎熬。我和兄弟姐妹们陪伴着母亲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三年。那三年,尽管我认为自己已尽了最大的孝道,但现在想,那是多么微不足道……母亲去时,仍然住在按她的要求我和兄弟们亲手修建的“穿靴带帽”式的三间土屋里。临终前,我们小心翼翼地将母亲从里间的农村式土炕上抬放到前屋客厅的一张小木床上,这就是母亲与我们诀别的那一瞬间!母亲去了,但她最终也没能够走出“以土为居”的人生,去享受楼台庭院的舒适和现代化生活的安逸,她始终没多给儿女们留下感恩尽孝的机会,留下的是儿女们无尽的思念和泪水。

和千千万万中国农村妇女一样,母亲显得普普通通,但她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铸就了她身上正直善良、宽厚慈爱、勤劳俭朴、聪慧厚德的美好品格,她是中国优良美德的化身,她的这些优良美德像大海里的航标,指引了我做人善行的方向,也是滋润后人们为人处事的无尽精神财富。

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都知道,那个时候一穷二白,我的童年正好遇上这个生活极度饥荒的年代。缺衣少食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是母亲用刚毅和艰辛撑起了我们的家。

那时家里人口多,劳力少,母亲早出晚归,整天不停歇的干活,除参加紧张的农业劳动外,还要打扫院落、清理屋舍、洗衣做饭、缝新补烂、喂猪喂羊等。种瓜点豆、锄草松土、浇水施肥,春种、夏管、秋收、冬藏,母亲样样是能手。供养我们兄弟姐妹六人成人、上学、盖房、结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让一大家子人都能吃饱穿暖,母亲作为一个女人肩负多重的担子,何等不易!

记得,在那春黄不接、常常断炊的时节,母亲唉声叹气地说:“出去借点粮食吧,不知道怎么样”。但我们知道这对母亲是多么的为难,生性好强的母亲,为了一家的生活,为了她年幼的儿女们,她不得不去低声下气的做她最不愿做的事——去求告别人。酷暑岁月,妈妈是儿女们的一片绿荫;风霜雨雪,妈妈为我们筑就了一道遮风避寒的高墙。

母亲不但心灵手巧、聪慧过人,更是热心助人。一年四季,经常有女人来我们家中,拿着一卷布料,请母亲剪裁缝纫衣服。母亲从来都是满面春风的迎来和送往,在那物质匮乏的时代,有时候,母亲还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糖、瓜籽之类小吃端出让客人品尝。母亲能将一些大人穿过的破旧衣服改剪成合体的娃娃衣服。在裁剪衣服时她无师可从、无图可照,就凭自己的聪明设计裁剪出很多的样式来,比如中式领的衣服,大襟的、小襟的、夹袄、羊皮袄、大裳,不管哪种衣服,只要她一拿料,就胸有成竹,不一会就裁剪出来了。为此村里的人们甚至公社的干部们也都经常来请她帮忙裁剪缝纫衣服。她不论多忙,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认真的给人家剪好,有时还会直接给人家缝好。那个时候,各方面都落后,生活条件差,母亲有这个本事,可算是村里的女能人。

母亲虽然一天书也没有读过,不识几个字,但见识广博,对于人情世故、为人处事、农业谚语、保健常识等等,她都可以脱口而出,信口拈来。比如,人磨一肘,马磨一狗;谷要籽种,儿要自生;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麦要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早饭淡而少、午饭厚而饱、晚饭要吃少;贪吃贪睡、添病减岁;暴饮暴食会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等等。对于二十四节气,她熟记如流,还能一口气说出有关每一节气的谚语来,如人怕老来穷,谷怕寒露风;大暑小暑不算暑,处暑才是真正暑。不仅如此,好多成语典故、国家大事有些古代名人故事,她都知晓,比如全则必缺,极则必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等。

论起茶饭来,母亲更是厨艺高超,做饭干净利索,味道香美,虽然是普通饭菜,如炒土豆丝、和菜饭等,一经母亲的手,那真是既美吃又美看,再如母亲做豆腐,擦的凉粉,我永远吃不够。母亲做的饭菜是我今生吃过的最美味可口的饭菜。

每每遇到村里人家娶媳嫁女,他们都会提前邀请母亲去帮厨指导,她总是很爽快的答应,认真负责的帮忙。像做豆腐点卤水、压粉条搭白矾、搓麻花配油糖、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炉馍馍做酥子等等,她样样都是行家。每遇逢年过节,她都是最忙的人,不是张家请去炸糕就是李家请点豆腐去。所以,一到过年,母亲就早早的做好自己家里的年茶饭,好不耽误给邻里帮忙。她总是那么热情、善良,乐于助人,别人为了表示感谢,总会包些做好的吃的给母亲,可是母亲总是不要,说自己家里都有。

母亲一生俭仆节约,她不要求穿着讲究,她不和别人攀比。总是穿着多年一直穿的一身衣服,经常有新的补丁出现,但总是干干净净。孩子们的衣服也是修补的既整齐又合身,像我们这些男孩子比较费衣裤,和伙伴玩耍,一会儿爬树,一会儿上墙,一不小心就挂破衣服。到了晚上,母亲就会把裤子上的裤兜儿拆下来,在破了的口子上等一下,按破旧的大小仔细度量,再拿剪刀剪下块布,然后缝上去,猛地一看,还真分不出哪里是补上去的呢。

那时候家里人的衣服、鞋袜都是手工做的。我们一大家子人的鞋,全都经母亲之手做成。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夜深人静时,在昏暗的灯光下纳鞋底,我们常常伴着母亲纳鞋底拉动麻绳的有节奏的嗤嗤声而进入梦乡。母亲是几点休息的,我们哪能知道,但早晨四、五点钟就又发现母亲已经起来做鞋了。她每天究竟能睡多长时间,可想而知。纳好所有的鞋底,做好鞋帮,就要上鞋了。在冬闲的时候,母亲一人要赶着做好一大家子人一年四季的鞋。有冬天的棉鞋,春秋的夹层鞋,还有夏天的单鞋,姐妹们鞋上还点缀一些花花绿绿,有的还在鞋帮面上绣个花,十分好看,现在想来,那不仅是双鞋,更是一件绝佳的手工艺品。

我小时候,年景不好,收成一年不如一年,总是缺衣少食的,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是何等的不易。我们家里共有大小十几口人,父亲常年在外劳动,衣食起居全凭母亲担当,她在下地劳作之余,秋收后,就到集体收割过的地里刨拾落下的洋芋,捡糜、谷穗。深秋落了霜的泥土地冷的刺骨,母亲手上布满了一道一道的血裂子。整整一个秋天,母亲出门回家都是两不见太阳。那个时候,人们容易满足,只要有一定的收获,再苦再累,母亲的脸上都会露出满足的喜悦。

秋天近尾时,陕北的农村开始要储藏整个冬天与来年大半年的蔬菜,储藏最多的就是土豆和腌白菜了。那时候不像现在一年四季可以吃到新鲜蔬菜,又没有足够的粮食,主要吃的就是土豆腌酸白菜搭配少量的黄米、小米来维持生计。每年到了深秋初冬,母亲都要安排两三天时间腌制十来缸酸白菜,这在当时对一个家来说,是一项浩大的体力劳动工程。除了父亲要从二、三百米外的一个公用井挑几十担水外,其余的工序全靠母亲一人来完成。腌制白菜的工序是先要把白菜洗刷、削根、捡去枯黄叶子,然后放进大铁锅里煮。白菜煮到六、七成熟,看着变了颜色,就捞出来放进一个大盆先淘洗头遍,这叫大洗;然后,再换清水进行淘洗,这叫主洗;最后,再换清水淘洗,这叫漂洗。随之立一个简易的台子、把案板放在上面支平,把洗好的白菜一把一把拧干置顺,摆放在案板上。两、三个小时后,菜上的水控的基本干了,这时才能一把一把的放到缸里腌制。腌制白菜手法很讲究,一般摆放一层白菜,散一层大盐颗粒,反复数次,直至缸满,最后在上面压上菜石,有的还捡来一些菜叶铺在菜缸上面,用沙子压上即可。菜腌制好后,过上两、三周即可食用,腌白菜不是人人都能腌好的,妈妈腌的白菜好吃是出了名的。要知道十多缸腌白菜和土豆加上百十斤黄米、小米,就是我们全家人的全年口粮。正是母亲无休止的默默劳作,才使我们度过了那个艰难的岁月。

母亲虽不识字,但她立志要将六个子女供学成人。在我的家乡,像我们兄弟姐妹都能上学,这在当时挣工分年终分红利的年代来说,是多么的不可思议。除了上学交学费外,还有全家人生活的开销,母亲就在夏季农闲季节和过春节时做的卖凉粉、卖豆腐。天长日久,方圆几十里地的人都喜欢吃母亲做的凉粉和豆腐。母亲常说吃亏人常在,亏人事不能干,她总是给客人称秤放的高高的,然后再给加点,买家都夸母亲小生意做的大方。母亲就是用卖凉粉、豆腐的钱为我们交学费,贴补家用。

母亲一生啥农活一看就会,多才多艺,盘灶火、砌门院,干啥像啥,拿起泥页子,我们弟兄几个都是妈妈的小工子。家里养的猫、狗有了病她都会治。她更有一手做酱油的真本事,就是将麦麸经过调制在太阳下曝晒一百多天,然后经过八道工序,最后酿制出的酱油,那真叫香啊,很远的村民还经常来我家里买酱油。我们弟兄四个的头发在上初中前都是母亲给剃,遗憾的是那时的老式剃头刀子实在太笨,又没钱买更好的,现在想起来,那时母亲剃头“真疼”啊!

母亲一生贤惠厚德。每当左邻右舍、村里村外,小俩口吵架闹矛盾了,两家的婆婆媳妇有了别扭,都会找她出面去调解。大事小事,只要经母亲讲情论理的说教和耐心的开导后,小俩口继续过起了和气日子,婆媳间的矛盾也说开了。在村里称呼母亲“刘奶”“刘婶”的人占多数,经常听到“我们就爱听刘奶的话”、“刘婶说的有道理,我们认了”。母亲深明大义,贤明仁爱,常秉邻里之公,常济苦寒之困一辈子受人尊敬,在当地的威望是大家公认的,她老人家的贤惠豁达也是出了名的。她心胸开阔大度、乐于助人,一辈子不怕吃亏、不怕吃苦,受到近邻远村的广泛赞誉。

母亲一生吃尽了生活的苦辣酸辛,就是没有享过一天“甜”的清福,没有坐过飞机、火车,更没有去过上海、北京,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我经常自责,半夜醒来,泪湿枕巾,悔恨交加。看到人家的父母享受儿女们给予的幸福,我更是满心羞愧,无地自容。母亲呀,如有来世,儿子一定极尽所能弥补所有的不孝,以报答您老人家的恩德。当我们弟兄姐妹一个个成家之后,母亲本来可以过清闲的日子,但年迈的老母亲还坚持要给我们兄弟姐妹带孩子。母亲真是操劳了一生,无私地为儿女们奉献了一生。后来,我到了县城工作,经过勤奋敬业,又走上了领导岗位,就把父母亲接到城里住。但在二十多年前,家里经济条件还不是特别好,还是没能让母亲过上儿女们满意的生活,这让我终生的愧疚。母亲到了城里居住,生活依旧清贫简朴,就在母亲离开人世之前,她老人家仍旧用铁炉子取暖,靠灶火烧煤做饭。每当想到这些,我越发觉得自己愧对母亲,便更加怀念母亲。母亲是个要求于人甚少给予人甚多的人,她从来不轻易跟我们儿女们要这要那。她辛苦操劳了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花,攒下的一点钱,哪个儿女们困难往哪家补贴。临终前母亲积攒的5000元钱交由我保存,尽管我将这些钱后来分给了弟兄姐妹们,让我遗憾的是,没能让母亲亲眼看到我这么做了!母爱像春雨细润无声,像泉水静静流淌不息。

母亲啊,母亲!这一切怎能忘记,这一切,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儿女的心中,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这个世界最博大的是天空,而母爱,比天空还要博大!这个世界上只有时间是永恒的,而母爱可以超越时空!

母亲离开我们的这些年,一次次梦里,母亲的一举一动,母亲的身影,母亲的刚毅,母亲的慈祥,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是那么的亲切,那么清晰,使我一次次陷入了想念母亲、思念母亲的悲哀之中。

人常说,七十有个妈,八十有个家,有母亲在,总有一盏灯为你亮着,总有一颗心在时时刻刻牵挂着你。无论千里万里,无论山阻水隔,只要母亲在,就让儿女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母爱的特别感受。无论白发皓首,无论儿女成行,在母亲身边,我们永远是小孩。为难事,对母亲说,高兴事,对母亲说。母亲,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是我们灵魂憩息地。如今,母亲去了,我们再向谁诉说满腹的心事?再到哪里寻找环绕母亲膝下的温馨?

母亲,敬爱的母亲,伟大的、慈祥的、勤劳的、善良的母亲,儿子心底里泣泪汹涌,想您啊,您永远是儿女们心中的一座丰碑。我一定会铭记您生前的教诲,老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有骨气、有志气,秉承您的高尚品格,传承家族的正能量,为您争取荣耀。

“望断云山不见妈妈的慈颜,楼静羹残难耐襟寝寒,往日的欢乐只引出眼前的孤单,梦魂无所依空有泪难干。几时归来哟妈妈,几时你会回到故乡的家园”,对母亲的缅怀纵有万语千言难以表述完,我只有用贺绿汀的歌词来对母亲深情地怀念与呼唤!

(作者系定边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79435

执行时间4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