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调研报告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调研报告

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845次     时间:2010年12月14日
市政协教科委
      最近,市政协教科委组织有关专家委员组成调研组,在李瑞副主席的带领下,就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课题开展了调查研究与研讨论证,并赴广州、深圳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几年来我市文化建设主要成就
      近几年来,随着榆林经济的飞速发展,榆林市文化事业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就。
      (一)文化精品不断涌现
近年来,我市文化创作与文化演艺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精品。歌曲《在这片土地上》荣获陕西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吉祥腰鼓》荣获全国群英奖,《三边轶事》、《西口情》两度获得全国青少年舞蹈大赛金奖,《陕北大秧歌》荣获全国民间舞蹈展演活动金奖,市舞协各类作品获省级以上各种奖项300多项。
歌舞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戏剧《嘎达梅林》、《牛二蛋与马寡妇》分别获中国戏剧文学奖,曹禺戏剧奖。市文工团创作的现代戏《无事忙》、《分分离离总关情》获国家级创作奖。
      其他诸如小说、散文、诗歌、影视剧等创作也呈雨后春笋态势,佳作不断涌现,极大的推动了我市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了全市的文化繁荣。
      (二)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资源不断得到保护与发展
      近些年来,榆林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发掘与保护。手工艺术方面像剪纸、泥塑、根雕、石雕等都得到了不断发展,特别是榆林剪纸、绥德石雕等民间艺术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初步迈出了向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民间说唱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横山说书、清涧道情、伞头秧歌、腰鼓等在丰富民间文化生活方面有较大市场,民歌音乐方面,陕北民歌、信天游、酒曲、唢呐等在节日庆典及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发扬广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丰富的人文及宗教遗产带动了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
      1、人文历史景区如镇北台、红石峡、统万城等,近几年接待游客数量剧增,旅游收入大幅增长。
      2、宗教庙会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地方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如白云山道教文化景区逐步成为西北著名道教文化游览胜地。此外,神木二郎山、镇川黑龙潭等也日益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注入活力。
      3 、大量古迹的修复保护为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榆林古城步行街、古城墙、凌霄塔进行了维护修复,使塞上名城“六楼骑街”风采再现。
      4、红色文化资源在宣传中国革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沁园春*雪》诞生地袁家沟,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毛主席东渡黄河景区等都成为榆林文化旅游业的亮丽风景线。
      5、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为榆林的文化传承以及促进榆林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目前,我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址15项。丰富厚重的文化遗产使榆林的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四)文化节会在榆林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截止2009年我市共成功举办四届旅游文化节,为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搭建了新的平台,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大型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如《走向辉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书画摄影展,陕北民歌军营行等文化活动,促进了榆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3、文化论坛如陕北民歌城市高峰论坛、世界民歌论坛、和谐发展——白云山论道等大型文化节会活动都为宣传榆林、展示榆林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五)“书香榆林”活动促进了榆林公共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开展书香榆林建设活动。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社区、书香新村,在榆林不断涌现;送电影、送书籍、送文艺等文化下乡活动如火如荼。对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丰富市民精神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实施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市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榆林大剧院、新闻大厦等重大建设项目均纳入建设议程。此外,全面修复改造榆林、米脂等七个影剧院、吴堡等六个县级图书馆、绥德等7个文化馆及神木等4县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建设任务,为榆林公共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我市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但文化体制改革起步晚、进展慢,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与我市迅猛发展的经济实力很不相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文化大市的要求也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化水平较低,比重占经济总量很小
      2009年我市文化演出、电影、艺术培训、文化娱乐、民间艺术、网络文化、文博旅游、音像制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文化产业总产值为4.78亿元,占全市GDP的0.7%,远远低于周边延安、鄂尔多斯等城市的平均水平,产业化程度较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很小,自我发展能力也较弱。
      (二)缺乏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及知名品牌的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文化机构621家,数量虽然不少,但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产品很少或没有,规模小、实力弱、组织形式单一,全市没有骨干文化企业可以承担引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
      全市无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无文化产业园区,没有形成辐射全省乃至影响全国的标志性文化产业基地,因而在文化产业行业形不成拉动效应。
      我市知名文化品牌在数量上应当说不少,尤其在民歌方面,如《三十里铺》、《兰花花》、《五哥放羊》、《赶牲灵》、《走西口》等,但没有精心打造形成精品,大多以单一的演唱为其表现形式,对潜在价值挖掘少,内涵延伸少,未形成衍生产品和产业链。此外,如镇北台、统万城这些在全国应属知名度很高的人文遗产,由于宣传包装不到位,产业化运营不足,因而其潜在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形不成核心竞争力。
      (三)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滞后
      我市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但产业化发展路径不明晰,缺乏长远统一规划和协调机制。近年来表面上各种文化活动、外来演艺演出十分繁盛,但其处于自发和无序发展阶段,缺乏主题或主题散乱,对榆林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不大,总体上还处于迎合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需求盲目释放。
(四)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匮乏
1、榆林高等院校少,文化产业专业研究机构少,文化人才培养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现有的文化艺术人才未能合理利用,基本上各自为阵。尤其是创意设计、动漫、网络等新兴文化产业人才更是十分短缺。
3、事业型、创新型、懂文化、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一将难求,资源虽丰厚但缺乏将资源转化成效益的人才,这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4、缺乏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激励的规划和机制。
      (五)人文旅游内涵浅、效益低
榆 林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基本处于原生状态,内涵浅、效益低。
1、景点零散,内容单一,可游可看项目少,没有进行系统整合。
2、很多景点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挖掘少、宣传少、展示少。
3、无衍生产品,未形成产业链,文化旅游尚处于观光游的初级阶段。
(六)鼓励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
我市虽然资金雄厚,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处于成长期,风险较高,如果这方面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就会处于观望状态,望洋止步。另一方面文化企业处于整改阶段,实力相对较弱,融资能力十分有限,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支持上也心存疑虑,因此,急需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七)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存在误区
1、根据调研座谈,我们感到部分人对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意义认识不足,在推进体制改革中有一定的畏难抵触情绪。
2、认为发展文化产业是纯政府行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的推动、提高和丰富人民生活的作用认识不足。注重文化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或轻视其经济属性。
3、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同起来。最近我市举办的一些文化产业研讨会以及有关文化产业的研讨文章,在对文化产业整体思路上未能跳出文化产业即旅游业的认识误区,未能触及到更深更广的领域。
4、文化体制改革的宣传动员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整改氛围,在文化生活中只有公益事业概念。缺乏文化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形成经济新增长点的认识。
5、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增加文化产业投入等方面,不能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文化产业的发展,显得重视不够。
三、榆林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当前我市文化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广大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旺盛,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地位。我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加上科技迅猛发展,文化传播渠道不断拓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市应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文化产业,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深化认识,把“文化强市”上升到战略高度
榆林区域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完全具备建设文化强市的条件和优势。把“文化强市”上升到战略高度,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或文化发展纲要,对榆林的全面振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文化强市将极大提高榆林全市市民的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成为促进榆林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文化强市又是调整改变榆林以能源资源发展为主的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文化是清洁能源,文化产业是低耗能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优化榆林经济发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和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管理体制
1、文化产业涵盖内容广泛,关联性强,市场化程度高,客观上需要一个能够实行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的管理机构。建议成立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由市委或市政府领导任主任,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负责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协调、组织、指导工作。
2、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按照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目标,将其列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把完成目标任务情况作为考核县区及有关部门的重要内容。
(三)以改制为契机,整合资源组建骨干文化企业
借改制之机,将我市转制企业如演艺娱乐、广告印刷、民间艺术、影视传媒、文化经纪等方面的人力资源以及优良资产、高端技术等分别整合成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企业。比如,整合榆林镇北台、红石峡、古城步行街、沙地植物园等旅游文化生态资源,组建榆林市旅游集团公司,整合榆林民间艺术团和榆林市文工团等文艺团体,组建榆林演艺集团公司等等。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扶持,使资源得到充分发掘利用,培育引领榆林发展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
(四)建立发展文化产业深度合作机制,促进榆林文化产业发展
榆林在高科技方面处于先天不足状态,因此与科技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尽早、尽快联盟,依靠科技创新来发展文化产业是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
与国内、省内知名大学及文化专业研究机构、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创作展示榆林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每年推出一到两部反映榆林地域文化、榆林历史及榆林风土人情的影视作品。每年制作发行一批陕北民歌手演唱的以陕北民歌为内容的MTV作品。着力打造知名文化品牌,用广播剧、电视剧、秧歌剧、电影、舞蹈、动漫等表现形式对历史文化知名品牌《三十里铺》、《赶牲灵》等进行改编,将这些资源产品化、市场化、规模化,逐步达到多样化,改变过去单一表现形式。
与国内有影响力的电视台或传媒公司合作或买断一档栏目播出权,创办榆林大舞台。有计划分步骤推出榆林戏剧、剪纸、说书、工艺雕刻、民歌演唱、秧歌、腰鼓等反映榆林黄土文化、体现边塞风情等宣传榆林形象的文化艺术精品。
与高新文化科技企业联姻,依托榆林丰富文化资源素材发展创意、艺术设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其向产业化发展。
(五)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扶持和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
根据榆林旅游文化资源禀赋特征,要重点打造以边塞文化、陕北黄土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精品。
——打造红石峡、镇北台景区。把沙漠生态植物园、镇北台、红石峡融为一体进行规划,打造榆林标志型旅游文化品牌。
延伸恢复镇北台东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明清长城,西与红石峡景区连接,形成大漠景观走廊。
在红石峡或镇北台区域建造反映历代边塞文化的边塞诗词碑林,增加游览文化内涵。
修复镇北台历史上的附属建筑,如款贡城、易马城,充分体现和展示榆塞边关的历史文化,改变镇北台孤立单一形象,增加可游产品和内容。
将镇北台、红石峡之间改造成展示民间工艺、文化艺术品的文化走廊,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包括雕刻、泥塑、剪纸、纪念饰品、榆林小吃、民间艺术演艺等,丰富和创新景区文化旅游。从红石峡到镇北台,游客以步代车,满足吃、行、游、购、娱的需求。
——打造古城一条街,出台优惠政策,恢复茶馆、酒肆、豆腐坊、铁匠铺等体现原生态风貌的产品。
——打造统万城、杨家城景区。在统万城、杨家城原址附近重建统万城与杨家城,展示匈奴王国的强悍与风采,展示和演绎杨家将满门忠烈、脍炙人口的传奇。
——开发陕北黄土文化资源,建设陕北文化民俗村或陕北黄土风情园。
——打造旅游文化精品,通过文化名人打造演艺精品,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一台极具国内外影响力的、反映榆林地方文化特色,具有榆林标志意义的大型文艺实景演出,使其成为面向旅游市场的又一精品,进而促进旅游业发展。这是外地成功发展旅游业对我市很好的启示。
总之,让展示边塞文化与陕北黄土文化,成为榆林旅游的两张靓丽名片。
(六)完善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使用引进的政策机制
推动榆林文化产业发展关键在人才,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确立人才优先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完善人才规划、培养、使用、引进、管理方面的机制,并尽快出台配套政策,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拓展人才培养领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批文学创作、影视剧创作、编导、戏曲创作、动漫制作的领军人物。应建立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和文化旅游学校。
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予他们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在职称评定、培养使用、奖励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
大力引进大批文化产业方面懂策划、懂管理、懂经营的人才,引进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研发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占据文化科技制高点的人才。
在我市营造一个文化创意人才、文化技能人才、文化营销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研究人才快速聚集的氛围。形成一个孔雀飞榆林的生动局面,营造吸引人才生存、成长、创业的良好环境。
(七)政府主导,推进多元化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市级财政应增加文化产业投资预算,“十二五”期间应至少投入100亿元以上资金用于振兴发展榆林文化产业,重点在旅游景区、演艺娱乐、文化园区、文化会展、文化传媒等领域增加投入并逐步扩展到其它领域。建议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榆林市民间资本雄厚,尤其是部分能源企业苦于市内没有好的投资项目,资金闲置或流向市外。相反,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我市处于初级阶段,项目众多但投资不足。应大力发展集体、股份制、民营、个体及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市政府可选择两家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对我市现有文化改制企业或市内旅游景点进行注资重组打造。可以考虑将红碱淖等景点交由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探索投资收益分配的合理机制,让民间资本优势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应给予积极的政策扶持和服务管理,促其健康发展。这样,既可使资金进行合理流动,也能达到使企业实现产业调整和结构转型,对全面发展我市文化产业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
(八)充分发挥文化节会的平台作用
我市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旅游文化节,在规模、规格、影响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应当进一步发挥其功能,扩大其影响。
节会期间,应邀请央视等主流媒体参加,同时在中央台、凤凰台制作广告片,强势宣传,形成广泛影响。要把节会办成展示产品、促进文化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会,尤其应把我市的特色文化通过盛会得以充分展示,催生产业化。通过节会把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每年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与推广。
通过文化节和文博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把我市文化旅游节会活动打造成精品,在吸引参会团组、机构,扩大展会面积、参加商数、观众数量方面,进一步有所创新,把文化旅游节办成西北、全国乃至有世界影响的盛会,成为榆林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
(九)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发挥基地的带动效应
设立园区和基地是文化产业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和实现集约化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
我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首先作好文化产业园区规划,成立园区建设机构,为文化产业提供研究、生产经营场所,提供办公、通讯、网络等服务设施,降低入园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
把园区建设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提升产业园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达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
附:《外埠发展文化产业对我们的启示》


















附件:

外埠发展文化产业对我们的启示

围绕文化产业发展课题,市政协教科委分别对深圳、广州、桂林、西安四地进行了调研。
深圳文化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4%,2009年产业总量突破600亿元大关,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
广州市是我国对外经济文化的窗口,在支持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不遗余力,其文化产业2009年占到全市GDP比重的7.81%。
桂林以山水甲秀而闻名天下。该市年财政收入超百亿,文化旅游产业的贡献就占到三分之一。
西安市是我省省会城市,历史文化厚重,文化旅游经济颇为发达,2009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24亿,占GDP比重的5.54%。
通过考察借鉴深穗桂西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做法与成功案例,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文化加科技是文化产业腾飞的翅膀
深圳是一个高新技术非常发达的城市,深圳的文化产业注重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如腾讯公司,注重科研创新,公司市值已进入全球互联网行业前三位。再如A8音乐集团的新媒体原创音乐,华强科技的“环幕立体电影系统”等,都是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的典型范例。
高科技在传统文化产业中的应用程度日益加大。深圳在印刷、工艺设计、包装等传统行业中依靠科技支撑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二)党委政府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深圳等4市均是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它们主要得益于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推行早、进展快、效果好。现在四地区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充分证明了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的论断。
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没有政府的扶持,没有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是很难发展壮大的。如西安的免资金入驻文化产业园区,广州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的“三捆绑”政策(与剧院“捆绑”,行政划拨给每个剧团一个剧场,给每个院团选好排练场,完善配套设施;与媒体“捆绑”,加强对文艺院团的宣传,共同开发演艺产品和市场;与旅游“捆绑”,实行政府主导、文旅联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可谓注入了催化剂。最近网络报刊对深圳腾讯老板马化腾等亿万富翁享受政府住房津贴一事吵得沸沸扬扬,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深圳政府在对待高端文化产业人才问题上的鲜明态度,对榆林的启迪非常深刻。
(三)园区基地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深穗等四市都不同程度的拥有若干文化产业园区,这些园区已成为产业发展的聚集地,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大批引进有实力、有特色的企业在园区落户,推动文化产业向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如:西安市曲江文化产园区免费提供办公写字楼,对入驻企业免征三年企业所得税,招商优势非常明显。深圳已建成文化产业园区45个,还有8个在建。产业园区的建立形成了文化产业集聚区,带动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区域文化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四)创新和创意是提升文化产业发展上水平、上台阶的重要手段
城市形象、城市的文化氛围都会因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带动而获得附加值的提升,深圳的世界之窗、锦绣中华,广州的长隆国际大马戏、阳朔的《印象刘三姐》、西安临潼的《长恨歌》都是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代表。上面的创意佳作,同样给这些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调查表明,世界之窗当时投资2亿元,而今盈利已达40多亿元,其他城市的创意效益也都日进斗金、盆满钵满。这些文化创意作品不但对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对市民的生活品质、和谐社会建设也都意义重大。
(五)准确定位、打造精品是形成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良好措施
深圳是一个发展历史很短但高新技术优势明显的城市,根据这一实际,深圳形成了以创意和科技支撑为主发展文化产业,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广州以港口窗口优势博采众长、提炼精品,如长隆国际大马戏,就是采购自世界各地的精品节目组合所形成的自主品牌。
桂林以百里画廊、漓江山水景观为载体、以少数名族文化为特色形成文旅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西安以发掘悠久厚重历史文化资源为主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一批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品牌文化实体。
上述四市都是在科学分析研究自身优势,准确定位并找准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从而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榆林文化产业要发展,借鉴学习兄弟城市先进经验必不可少。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80064

执行时间2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