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调研报告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调研报告

以品牌建设为引领 紧紧围绕“一园三中心”发力 推动我市羊毛绒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2104次     时间:2022年07月04日

为强化榆林羊毛绒品牌建设,推动我市羊毛绒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4月下旬,市政协副主席王志强带领市政协经济委部分委员和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赴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靖边县、子洲县,就羊毛绒生产、加工、羊子养殖等进行专题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现状

榆林市是我国羊毛防寒服主要生产基地,盛产“榆林白”优质羊绒原料。羊毛防寒服和绒纺作为榆林市羊毛绒产业的两大分支,在解决居民就业、提高城市影响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羊毛防寒服产业有一定产业基础

上世纪80代初,榆林成功研制出以羊毛絮片为填充物的防寒服,创出了闻名全国的“四九”羊毛防寒服品牌。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羊老大、羊中王、七只羊等一批民营企业经过艰辛努力迅速成长起来,使羊毛防寒服产业快速崛起,目前我市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羊毛防寒服研发生产基地。

全市现有防寒服加工企业300多户,规模以上企业21家,主要分布在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米脂县、子洲县、靖边县,从业人员3万多人。我市羊毛防寒服年产1600多万件,产值近30亿元,产品主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市场份额占全国同类产品的75%以上。榆林羊毛防寒服先后取得国家专利 26项,中国驰名商标3件,中国著名商标1件,陕西省著名商标11件,陕西省名牌产品4件,行业协会注册集体商标1件,区域品牌1个。2013年,榆林市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称号,为我市羊毛防寒服产业发展和品牌集聚创造了良好条件。今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羊毛絮片服装》,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质量标准体系。

(二)绒纺产业原料资源丰富

我市是全国非牧区山羊绒产量第一大市,山羊绒年产量近1500 吨,占全省的 90%、全国的9.6%。我市山羊绒具有纤维细长、绒色洁白、手感柔软等特点,平均细度15.42um,长度35 毫米,适合加工各类高级绒毛制品,被誉为“纤维宝石”和“软黄金”,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已经形成两户规模以上企业,分别为靖边县鼎宏羊绒和陕西通海绒业。其中,靖边鼎宏羊绒以羊绒收储、无毛绒生产为主,创有“戎波尔”品牌;陕西通海绒业现拥有多条羊绒面料、羊绒围巾生产线,已实现量产,并创有“陕绒”和“塞北牧羊人”品牌。另有河北红太集团,为我市引进的从饲草加工、羊子饲养、羊绒加工、成衣制作到终端销售为一体的国内知名羊绒企业,目前该公司在子洲县建有应马安超细绒山羊养殖基地,养殖规模达到12万只。

二、存在问题

(一)品牌散小杂,合力不足。我市虽然是国内羊毛绒服装主要产销地,形成了一批较有名的服装品牌,但与鄂尔多斯市相比,我市企业大多规模小,品牌杂,缺乏龙头品牌带动,品牌影响力局限在榆林市或陕西省内,品牌主导效应没有充分形成,竞争力不强。企业之间缺乏合作与交流,很少以“榆林”的整体形象出现,区域品牌形象宣传和塑造力度不够,品牌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二)公共配套服务不完善。羊毛绒产业作为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接续性产业,缺乏配套齐全的公用设施(交易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受限。一是园区入园率低。榆阳轻纺产业园一期已于2020年6月建成,但因离市区较远,企业用工难,入园率较低。原入驻8家企业,现在仅剩3家,影响了榆林羊毛绒产业集群化发展。二是销售渠道狭小。由于尚未建立一个具有规模的交易中心,大多数企业实行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缺乏外来的客户资源,企业招商困难重重。没有客户资源的企业,为了生存只能自找销售渠道,资金投入大,库存压力大。三是创新能力不足。我市羊毛绒服装以内穿为主,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面料和式样的时尚性不足,缺乏四季产品,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学研”环节脱钩,科研成果转化难度大,未能充分利用陕西省纺织科技、人才优势,很难占领高端市场。

(三)产业链条不完整。一是羊毛防寒服企业大多以羊毛絮片防寒服加工为主,缺少初加工企业和面辅料企业,用于制作羊毛防寒服的羊毛絮片和面辅料要从外地购进,生产周期长,运输成本高。研发能力薄弱,产业配套服务不足,产业链中加工、贸易等核心环节严重缺失。二是绒纺产业分梳能力不足,染色、织造和成衣等环节严重缺失,羊绒主要以原料形式卖给周边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中银绒业及“清河羊绒”等生产企业,赚取微薄利润,资源优势没有就地转化,缺乏挖掘优质羊绒原料最大价值的能力。三是陕北白绒山羊品种改良进展缓慢、养殖效益较低,养殖户出于收益考量,重视产绒量忽视绒质量,导致羊绒细度逐渐变粗。

(四)企业协作水平较低、智能化运用不够。企业之间缺乏协同发展理念,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上下游良性互动的分工协作机制,部分协作订单受工厂放假、淡旺季影响较大,工期不稳定,行业协作效率整体偏低,对中小企业带动作用有限。企业装备老旧、自动化水平低,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不够深入,产业整体数字化水平偏低,极大限制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信息的汇集与传递。信息共享、协同创新的解决方案紧缺,在细分领域、高精尖领域,绝大多数企业数字化水平不足,能为中高端产品配套的能力不足。

(五)服务保障亟待加强,市场主体活力不足。一是政策支持有待加强。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羊毛绒产业发展,但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尚未出台。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其受疫情影响,羊毛绒企业订货会无法召开,产品积压严重,面临较大资金压力,流动贷款需求量大,利息支出数额大。二是企业管理方式落后,缺乏长远规划。多数企业在外部环境、营销市场出现变化时,不是直面困难,积极主动开拓市场,下大力气开发产品,而是收缩战线,维持现状,依赖政府,等靠要思想严重。企业管理水平低,问题研究不清,成本核实不细,生产数据不实,生产骨干人员流动性大,技术人员缺少激励措施,生产工人缺乏社会保障,行业内部恶性竞争,缺乏抱团取暖、合作共赢理念。

三、对策建议

(一)打造知名品牌,提升“榆林羊毛绒”竞争力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品牌效能。加大“榆林羊绒”品牌宣传力度,全力打造“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和“榆林羊绒”区域品牌。  

1、加快推进“榆林羊绒”地理证明商标注册。2、持续办好榆林羊毛绒产业博览会、各类专场推介会,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展会,承办全国性重要行业会议,组织开展羊毛防寒服设计大赛。3、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渠道、新媒体矩阵、电商平台开展区域品牌宣传,持续加大广告奖补力度。市上可以考虑购买央视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栏目西安天气预报版面,注明“榆林—中国防寒服名城”、“榆林羊绒”Logo及字样,统一标识进行宣传。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央视平台做广告,给予广告费50%的补贴;在省级卫视做广告,给予广告费40%补贴。对在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做广告推广的企业,给予运营推广费30%的补贴。

二是加快培育企业自主品牌。提升企业品牌发展意识,加强品牌战略管理,培育一批市场认可、接轨国际的加工制造品牌、终端消费品牌。1、对新获得中国质量奖、全国质量标杆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新获得陕西省质量奖、陕西工业精品、省级质量标杆、省级工业品牌培育示范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获得陕西好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2、鼓励企业设立自主品牌专卖店,凡在北上广深中心商业区设立自主品牌专卖店的每处一次性补贴50万元;在省会城市中心商业区设立自主品牌专卖店的每处一次性补贴30万元;在地级市中心商业区设立100平米以上专卖店的每处一次性补贴20万元。在机场设立品牌形象店的企业,每处每年给予30万元补贴。3、与京东、天猫等大型电商平台积极交流合作,大力发展线上购物、线下体验销售模式。对网络平台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5000万元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80万元、100万元、3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二)推进“一园三中心”建设,搭建综合服务平台

一是加快榆阳轻纺产业园招大引强。研究引进品牌附加值高、示范引领作用强的平台型企业、互联网企业,四季化拓展和全品类延伸企业,鼓励围绕羊毛绒制品研发设计、品牌运营、供应链管理、智能化车间等打造北方示范样板基地。加快推进榆阳轻纺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抓好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便企业生产和员工生活,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二是推进羊毛绒产品创新研发中心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模式,积极探索政校企联合共建或发展“飞地经济”项目。1、在人才集聚、工业链完备的发达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分中心,解决产业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推广、人才等环节遇到的技术问题,为企业孵化品牌、转型升级、扩大销路打好坚实的基础。可考虑利用羊老大在厦门观音山设立的冰雪运动产品研发中心作为榆林羊毛绒产品创新研发中心,采取政府补贴或参股模式进行支持。2、与西安工程大学(原西北纺院)开展合作,以课题研发形式,政府每年给予一定资金补贴,按照绩效指标要求开展研发,并做好成果转化。

三是建设羊毛绒产品交易中心。采取投资共建、项目共管、收益共享合作模式,建设羊毛绒产品交易中心、电商交易平台,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上企业入驻,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互补和应用协同。1、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在榆林龙腾国际大酒店租赁场地建立中国羊毛防寒服展销中心,加大宣传推广力度。2、以榆阳区政府为投资主体,在榆阳产业园规划用地上建设世界一流羊毛绒大宗商品交易集散中心、全国羊毛绒产业电商交易平台。整合陕西、宁夏、内蒙乃至全国、蒙古、中亚等地优质羊绒,吸引江苏、浙江、河北、上海等地羊绒收储和出口贸易公司设立区域运营中心。引进培育出口型企业,设立出口贸易专区,提供便利、快速的通关报检、支付结算、物流仓储、信用评估、安全认证、交易追溯等配套服务。建设原绒智能仓储,引进现代仓储管理。3、利用羊老大工业园区储备地,建设供应链交易市场,引进南方的原材料生产商进驻。利用羊老大临街办公楼建设“榆林羊绒”批发城,引导榆林羊毛绒企业进驻批发城,设计批发档口,向全国辐射批发我市羊毛绒产品。聘请第三方专业市场运营团队进行运营管理。

四是建设羊毛绒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立完善羊绒生产、检测、流通、质量监督一体化新机制,种羊和羊绒质量鉴定监督新体系;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羊毛绒纤维检验实验室和现场取样设施,在生产、交易环节全面推行公证检验制度;在羊绒生产基地、加工交易集散地建设国际一流羊毛绒纤维质量检测与交易一体化平台;引导和鼓励羊毛绒收储经营者入市交易,建立产品溯源、质量分级、公证检验、市场拍卖的现代流通方式,促进羊绒品质提升,提高对羊绒市场的掌控力。

(三)依托优势资源,助力打造全产业链

一是大力发展羊毛防寒服产业。1、支持企业加强对春夏产品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包括棉、毛、麻、丝等混纺,高档纤维面料及工艺的应用,形成四季化产品体系,满足多层次需求,增加产品附加值。2、将榆林羊毛绒与冰雪户外运动产业高度融合,鼓励羊毛绒企业和相关运动项目管理机构、协会对接,围绕骑马、登山、滑雪、滑冰等不同项目开展深入合作,大力开发冬季户外运动服饰市场和赛事市场,将榆林打造成全国独一无二的冰雪户外运动服装产业基地。3、密切连接本地及周边市场,依托工矿企业多、消费能力高的特点,引导企业积极开发厂矿企业服、工装服等矿区煤化工工种用品和劳保用品。

二是拉长做强羊绒深加工产业链,促进优质资源就地转化。1、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使用先进选洗、分梳设备,在神木、子洲、靖边等地适当增加羊绒分梳、染色、机织、后整理能力,在榆阳区增加针织、服饰加工能力,增强仓储物流等配套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本地优质羊绒原料的价值。2、积极推动红太集团在榆阳区投资61.2亿元的羊绒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落地,建设集农业种植、饲料加工、绒山羊养殖、科研育种、羊绒交易、仓储物流、羊绒初加工等为一体的现代羊绒产业园。支持红太集团整合全市绒山羊资源,扩大超细绒山羊种群规模,建设世界最大优质羊绒供应基地,完善优质羊绒供给机制。3、鼓励陕西通海绒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多方参与的大型原绒收储公司,专项开展原绒收储工作,扩大收储规模和收储范围,培育羊绒收储龙头骨干企业。设立榆林市原绒收储基金。加大对羊绒收储企业收购周转垫付资金的扶持,建立健全原绒收储企业收储贷款利息补贴政策,鼓励对农牧户、专业合作社提供直接补贴。

(四)发挥行业协同效应,提升智能化水平

一是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全产业链信息化运营管理流程,强化智能生产、数字化供应链管理,通过上下游资源整合,将羊毛絮片生产、服装加工等环节通过供应链外包,将更多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品牌运营等产业核心环节。鼓励小微企业在提升信息化水平,保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在产业链中找准定位,为大企业协作配套,最终形成上下游相关企业共同协作、良性互动的高效供应体系。二是实施智能制造。鼓励企业使用自动化技术装备,推动工业软件普及应用,提升装备自动化水平,实现生产现场的可视化。支持企业发展云制造、云服务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对列入市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纳入中央和省、市重点培育项目名单的企业给予一定资金补助。

(五)强化服务保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1、全力推动轻纺产业链长制工作进程,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尽快研究出台推动羊毛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羊毛绒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研究制定通过产业基金、补贴、组建集团、信贷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用工成本、物流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双碳背景下,大力推进能化产业与羊毛绒产业联动发展,“以黑补绿”,引导能化企业参与到羊毛绒产业发展当中。从我市煤炭转化专项基金中设立羊毛绒产业发展子基金,反哺羊毛绒产业,助力羊毛绒产业发展。3、加强用地规划与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工业用地指标,切实保障企业厂区建设、生产性服务与生活性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等产业发展用地。优化生产环境和办公环境,协调土地、水、电、燃气、排污、通讯网络、仓储物流等生产要素保障。

二是充分激发企业市场活力。1、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惠企政策落实,激发企业发展潜力。以混合所有制形式组建榆林市现代羊绒集团,国资控股、民企参股,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开展区域品牌运营、产业规划、企业重组、交易中心及研发中心的运营管理等事务。立足行业实际,统筹规划分工,打造专业化业务流程,形成核心竞争力。2、建立民营企业考核激励机制,出台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培养和激励政策,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家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振兴羊毛绒产业的积极性,发挥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增进企业家有效沟通交流,凝聚发展合力,打造区域品牌,组团参与市场竞争,提升榆林羊毛绒产业竞争实力。


(市政协经济委)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80059

执行时间3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