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调研报告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调研报告

榆林民间剪纸调研报告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733次     时间:2007年11月19日

        按照市政协2007年整体工作安排,学习文史委于7月份组织部分委员和市美协的部分专家学者,由张芳副主席带队,就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榆林民间剪纸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定边、靖边、米脂三县实地,在各县政协的配合下,走访了部分民间剪纸代表,观摩了他们的作品,与三县文化部门进行了座谈,对本市民间剪纸的挖掘、保护、整理工作展开了深入的调查讨论,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民间剪纸的现状
  (一)榆林民间剪纸的历史定位及艺术特色
  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参与者众多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术,作为劳动人民表现生命意识、抒发生存感受、寄托人生希望与追求的一种文化形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国疆域广阔,民间剪纸艺术形成了不同流派,其中陕北剪纸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在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榆林作为陕北剪纸形成与发展的源头,更有其各具特色的三边剪纸、绥米剪纸、神府剪纸,成为中国民间工艺宝库中的瑰宝。千百年来,榆林民间剪纸以窗花、喜花、春花、炕围花、丧葬祭礼花等形式,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记录着这一地域的历史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榆林民间剪纸经历“文革”浩劫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文物普查中被重新发掘出来,以至有“三边”剪纸进京展出的盛举,路培桂等剪纸妇女曾成为远近闻名的“民间艺术家”,到九十年代中,在佳县妇联的组织倡导下,推出了“剪纸艺术大师”郭佩珍,使剪纸艺术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和保护。进入新世纪,作为自然经济产物的传统民间剪纸,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从事剪纸艺术的人越来越少,曾作为榆林人骄傲的民间剪纸,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和积极倡导下,在榆林市剪纸学会的努力推动下,民间剪纸这一传统艺术又逐渐活跃起来。
  榆林民间剪纸古朴厚重、拙朴奔放、生动典雅,兼备了我国北方剪纸粗犷豪放、写意大气和南方剪纸细致婉约、写实秀美的特点,具有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的内涵。就区域而论,又各有艺术特点:以绥德、米脂为中心的剪纸古拙、厚实,有汉画像石风格;以定边、靖边为中心的“三边”剪纸小巧、精妙、华丽、俊美;以神木、府谷为中心的剪纸苍劲、浑厚、老辣、大气,剪工粗放,即兴的味道更浓些,而且是全市唯一由几种颜色拼成的剪纸,带有浓郁的蒙民审美情趣。
  (二)目前全市剪纸人才队伍的现状
  榆林民间剪纸早在1942年文艺座谈会后,特别是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家力群、陈涉亮、张仃、古元、夏风等深入“三边”向群众学民间剪纸的影响下,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成为剪纸艺术事业的骨干力量。此后,各个历史时期曾陆续涌现出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献身剪纸艺术的骨干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成为剪纸艺术的中坚力量。目前榆林剪纸艺术人才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原生态剪纸。以米脂白氏、周苹英,神木杨花花、李珍珍,绥德王桂英、封智淑等为代表,这部分人约占1%,且健在人数日渐减少,约有十几位,大多数年事已高,她们的剪纸粗犷大方、粗中见工巧、土中显美感。二是传统型剪纸。约占60%左右,这是剪纸的主体,中年人居多,在传承中有新突破,在创新中体现个性艺术特点,代表人物有郭佩珍、华月秀、李改琴、鲁加兰、郑飞雁、史红丽等,她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三是现代剪纸。代表人物有艾剑英、马春云、张晓梅、曹宏霞、汪永红、鲍登发、李风英、曹毛女、郭宏雁、张兰英等,他们在吸收传统剪纸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丰富了创作手法,体现了时代特征,如艾剑英的剪纸《水浒人物》(108幅)、《红楼梦人物》(22幅)、《陕北民俗风情》、《陕北农家生活》(22幅)以及十二属相、神话人物等,技艺娴熟,线条流畅,大型代表作《牛郎织女》入载《黄土风情画册》,《陕北春节风俗图》入选中国农民画展,在北京美术馆展出并荣获二等奖。周苹英的孙女杜君大学毕业后多次往返于北京、西安、榆林,对陕北剪纸进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和宣传工作,并与这些现代剪纸的艺术家们,在使民间剪纸产业化、市场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大胆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地方政府对剪纸艺术的挖掘与保护情况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一些县区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化建设,对剪纸艺术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1、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榆林市成立了剪纸学会,靖边县成立了剪纸协会,定边县成立了民间剪纸艺术研究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特别是剪纸艺术较发达和剪纸艺人相对集中的地方大多自发地成立了组织机构,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健康发展。
  2、加强了对剪纸艺术后备人才的培训。为了加强剪纸艺术人才后备力量建设,市剪纸学会和神木等县(区)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了剪纸展览,并对有一定剪纸基础和文化知识的年轻妇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达到调动积极性、展示成果和掌握剪纸基本技能、提高艺术审美情趣、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的目的。定边还将剪纸艺术引入中小学美术课堂,进一步夯实了剪纸艺术的群众基础。
  3、加大对剪纸艺术挖掘、整理、保护的经费投入。如榆林市政府2004年初给市剪纸学会拨款3万元,社会筹资2万元,举办了“榆林市首届民间剪纸艺术展览”,编辑出版了《榆林剪纸初辑》,2007年拨款4万元,以推动民间剪纸的科研开发工作。定边县2005年财政拨专款3.5万元,社会筹资2.5万元,在文化馆举办了剪纸展览,并从2006年起县财政每年拔专款5万元用于剪纸艺术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由定边县政协主编,出版了《定边剪纸艺术》一书。榆阳、神木、绥德几个县(区)也都在财政预算中列入对剪纸艺术的专项经费,确保了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4、加强了对剪纸艺术的宣传。在通过新闻媒体宣传的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各类会议及外事接待活动,通过印刷剪纸艺术宣传画册,赠送剪纸艺术作品,扩大了宣传面,增强了影响力。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剪纸艺术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定边、靖边两县分别在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6年,定边的剪纸艺术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思维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剪纸艺术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加之存世艺人的日渐减少,剪纸艺术正面临着人亡艺绝的严重形势。目前,我市剪纸艺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目前地方党政大多数的工作重点在抓经济建设,对于剪纸等这类投资周期长,回报效率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领导干部没有完全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保存民族“血型”的重要意义和文化产业对于工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导致对这项工作的安排部署少,资金扶持小,使剪 纸艺术的保护工作举步维艰,没有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保护工作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二) 剪纸队伍的后备人才不足
  剪纸艺人受市场经济的冲击,40岁以下的农村妇女已很少有人从事剪纸艺术工作。据市联谊会文化组去年的调查显示,米脂、绥德、定边等7县区共从事剪纸艺术的妇女,仅占7县(区)62.9万成年妇女的万分之六,也就是说1万个劳动妇女里,只有6个妇女从事剪纸活动。年轻人更受网络文化、平面文化等信息化时代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缺乏热情,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反映冷漠,导致后备人才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剪纸艺术的发展。
  (三)发展剪纸艺术的观念不新
  多数从事剪纸艺术的爱好者认识不到剪纸也是凝聚人类智慧和艺术价值的商品,更意识不到对剪纸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剪纸的市场化观念,历史上剪纸仅仅作为装饰应用于逢年过节,现在剪纸作为“展品、礼品、装饰品”而非“商品”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四)开拓剪纸艺术市场的信息不畅
  我市绝大多数民间剪纸能人其剪纸的艺术性很高,收藏价值很大,但大多只是自娱、自乐,仅是自己抒发对生活感悟的应时应景之作,而且大多年事已高,生活贫困,信息闭塞,缺少把作品变为商品的中间环节。只有极少数居住在县城或县城附近的剪纸个体户,才把自己的创作当做实现自身价值、发家致富的商品来经营。只有使剪纸市场化、产业化,才会有更多的人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来从事剪纸艺术,只有这样,才会带来剪纸艺术市场的繁荣。
  (五)对剪纸艺术质量及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追求数量,只图卖钱,不在提高作品艺术水平上下功夫;作品包装单一,包装质量不高,但价格昂贵脱离实际。二是市场推广意识不强,只在本县城推销产品,不注重市场的开拓。三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现有的民间艺术作品中,剪纸是最容易被克隆的艺术,全国不少旅游景点充斥的大量所谓陕北剪纸均源于此。因此如何保护自己剪纸的创意、风格、内容等产权不被他人侵犯,已成为一些水平较高剪纸艺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剪纸艺术健康有序发展,步入高雅艺术殿堂的关键所在。
  三、对剪纸艺术保护和利用的几点建议
  (一)尽快成立剪纸相关组织机构
  现在市上只是成立了一个以研究为主、且属于二级协会的剪纸学会,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剪纸艺术保护的需要,应尽快成立剪纸协会,以组织、指导全市的剪纸工作,同时政府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保证。各县(区)特别是绥德、米脂、定边等县区要尽快成立剪纸协会,明确目标,夯实责任,确定一名分管文化的副县长具体负责剪纸的整理、保护和挖掘工作。
  (二)加强对剪纸艺术作品的抢救、整理、挖掘工作
  由于各县区的剪纸艺人家住农村,且分布比较分散,对创作的作品缺乏保护意识和保护知识,极容易破坏和流失,这里面不乏一些艺术精品、珍品。因此,各县(区)在做好剪纸艺人建档造册登记的同时,妥善抢救、整理这些艺人的作品,并将这些作品归类、整理、印刷成册,以便于保存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同时要建立市县两级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一些民俗方面的代表作品,将这些民间的珍品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各县(区)文化馆(站)要充分发挥职能,在保护、宣传方面要起到积极的作用。要组织相关专业艺术人员,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对民间剪纸艺人的作品进行抢救性保护,并制作成影像资料妥善保存。
  (三)强化对剪纸后备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
  对剪纸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光大,关键在于专业艺术人才,要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有较高艺术造诣的专家群,有深厚群众基础的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体系。因此,要加大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召开各种座谈会,举办不同艺术风格的展览,以促进培训工作的进行。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在群众剪纸基础好、人数多的地方,创建以剪纸为载体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文化富民工程,为保障农民权益,政府在转移支付中应予以财力支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调动农民剪纸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培养造就越来越多的剪纸艺术新星,不断壮大剪纸队伍。
  (四)要加大对榆林剪纸的整体包装和宣传力度
  榆林民间剪纸是我市的文化艺术奇葩,是提升我市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文化大市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把榆林民间剪纸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来进行挖掘保护,要向“米脂婆姨”品牌一样,把“榆林剪纸”注册成一个驰名商标,成为我们榆林文化大市的名片。同时要积极参与和创造条件,举办不同层次的民间艺术展,充分宣传榆林,展示剪纸的艺术魅力,让榆林剪纸走出榆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五)切实做好剪纸的保护与开发工作
  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既要保留和传承榆林剪纸特有的艺术风格,又要结合新时期人们的审美特点和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创新;既要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律,又要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解决保护过程中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既要保护剪纸艺人的经济利益,又要保证剪纸的艺术质量,以确保榆林剪纸艺术的长盛不衰。同时要形成剪纸艺术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资金保障机制,政府应在转移支付中优先保证这项公益事业的正常经费支出。与此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动员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努力形成榆林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合理利益分配体系,不断拓展文化市场,让榆林剪纸艺术得到切实的保护和开发,以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全力推动特色文化大市的建设步伐。 (编辑:常瑜)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301340

执行时间2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