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调研报告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调研报告

关于榆林市区人居环境的调研报告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909次     时间:2007年11月19日

        随着榆林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尤其是地改市以来,榆林市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品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卫生模范城市”的目标。3月初至4月底,由市政协环资委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乔万荣、赵建国的带领下,就榆林市区居民居住状况、居住环境状况、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社会环境及城市人文环境等人居环境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与市规划局、建设局、环保局、交通局、房产局、文化局、教育局等近20个单位举行了座谈,组织了实地视察,并对榆林城市的现状和人居环境建设目标分析研究,提出报告如下:
  一、榆林市区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和主要成就
  榆林城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榆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2000年地改市以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的战略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了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到目前市区人口发展到36万,市区建成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主要表现在:
  (一)、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市区房地产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城市居民自建住房从无到有,住房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至去年底,榆林市区居民住宅建筑总户数达71332户,总建筑面积约92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29.2平方米, 高于全国人均26平方米、全省人均24.3平方米的平均水平。市区有租赁住宅住户20687户,有在集体宿舍居住的26742人(学生)。市区内的农民通过集体修建或自建住宅,都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住房问题,其住房面积一般都大于城镇居民。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市政府于2005年划拨土地22亩建设首期经济适用房工程,2006年底交付使用,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162套。第二期经济适用房工程,市级12万平方米、榆阳区15万平方米,正在起动建设。对榆林市区的5406户低保家庭,已列入廉租房保障的范围,根据国家廉租房制度,实行廉租住房保障。
  (二)、城市道路网建设加快。
  经过多年的建设,建成区城市道路基本形成以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为主体的方格道路网,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道路全长178.81公里,其中主干道11条,总长71.476公里,次干道13条,总长27.47公里,支路5条,总长3.422公里。硬化居民小巷500多条,占总巷道的65%。
  (三)、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
  城市规划将绿化作为重要篇章,确定了建设以榆溪河为景观绿化带,以大墩梁为绿心,由城市道路绿化、城市公园、绿地和建筑庭园绿化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周边还规划了环城防护林带和大型沙生植物园工程。目前,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081公顷,绿地面积达到974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全长10公里,投资4.2亿元的榆溪河整治工程已经开始建设,第一期工程即将完成。
  (四)、城市给水、排水系统建设取得成绩。
  目前榆林城市供水管网已覆盖到北自北岳庙村,东到建成区边缘,南至水泥制品厂,西到沙河北、铁路东的全部范围。城市建成区以市自来水公司为主供水,供水能力为4.5万吨/日,另外有自备水源井160眼,供水能力为2.5万吨/日。实际年供水量883万吨,供水普及率达到92%。城市建成区现有输配水干管145.5公里,主支管45公里。
  2000年以前建成排水主管道、主渠道36条,总长58公里,均属雨污合流管渠。2000年设市后新建排水主管道18条,增加近20公里。城区现有排水出水口18个,污水排放量为4万立方米/日,污水排放基本通畅。2006年底,新建成了榆溪河西岸截污干管2929.1米,建成榆溪路截污干管3868.8米,榆西桥、榆阳桥倒洪管389.14米,污水处理厂也将开始建设。
  (五)、城市环境卫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产生的垃圾量每年增长10%,现日产生活垃圾465吨,日产建筑垃圾500吨。近年来城市投入700多万元,改善环卫设施,环卫职工由400名增加到1000多名,环卫清扫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公厕71座。投资2500万元,在青云乡大梁湾建设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已完成投入使用,可日处理垃圾600吨。
  (六)、城市供气、供热初见成效。
  榆林城市天然气工程,一期投资4100万元,于2005年完成,建成供气管道51.1公里,发展用户2.3万户,年供气1000万立方米。二期计划建成供气管道31.1公里,发展用户6.6万户,年供气3000万立方米,达到设计气化率75%。截止2006年12月,已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建成长庆榆总站至榆林市区高压输气管道18.5公里,铺设市区主管网及支线管网210余公里。榆林城区集中供热热源由南郊热电厂提供,现已形成供热能力170万平方米。
  (七)、古城步行街和城墙得到恢复。
  榆林古城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根据古城保护规划,投资2亿元,对古城步行街进性了全面修复工程,至2006年9月,修复工程基本完成,重现了古城南塔北台,六楼骑街的历史风貌。部分城墙也得到了修复。
  (八)、建成三大城市广场。
  近年来建成了总占地面积24.2公顷的世纪广场、凌霄广场、火车站广场三大广场,为公众提供了集会、文艺演出场所,为广大居民休闲、娱乐、健身提供了场地。也大大提高了城市形象和品位。
  (九)、经济开发区快速起步。
  榆林经济开发区经陕西省人民政府1999年2月批准设立,是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载体,位于榆林市区西南,规划总面积28.4平方公里。开发区建设起动以来,截止目前已投入近2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主次干道10余条,市政道路总长36.408公里,建成沙河大桥一座,建成尤家峁水库至开发区水厂输水管道2577米,建成李家梁水库至尤家峁水库输水管道14700米。水厂一期工程年内可建成运营。开发区热电厂及配套的供热管网年内可建成投运。已累计投入1600万元用于绿化工程建设,栽植苗木150万株,种植草坪9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6460亩。
  开发区至今已引进项目135个,总投资达110多亿元已建成桃花园和墨金园两个居住小区,住宅总户数为1292户。区内总人口达17730人。还有一批居住小区正在加紧建设。
  二、榆林市区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是全体市民的家园,把榆林建成适宜人居的城市,是榆林人民的美好愿望。让全市人民都能安居乐业,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要建设宜居城市,则要实现下列目标:1、为全体市民提供适宜的居住条件和良好的居住环境。应能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居住区应有充足的光照、清新的空气,有良好的绿化,有宁静、宽敞的户外空间;2、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实行有效的环境保护。城市应为广大市民创造良好的绿化环境,实现“城在林中,水在城中”的规划目标,对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类垃圾进行有效治理,使全体市民享有青山、绿水、蓝天,享有清洁的环境;3、提供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4提供完备的社会公共服务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依照以上目标,榆林市区人居环境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平房建筑居住环境差。
  榆林市区居民住房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所有建筑都在老城内进行建设,都由国家按计划安排,由于财政困难,建设规模很小,住宅建设很少。居民主要居住在明清以来的老式四合院中,人均居住面积只有2平方米左右,居住极度困难。四合院经多次改建,添建,大多面目全非,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内外环境。城市基础设施极差。城市没有规划,无序建设。第二阶段,80年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由国家划拨土地,鼓励个人、集体集资建房,激发了市民的积极性,建房规模急剧扩大,城市规模也随之急剧扩大,南郊、东沙、西沙都逐步形成新市区。这一时期的建设是在没有城市规划、没有城市基础设施的条件下进行的,建筑以平房为主,施工以个体工队为主,建筑标准低,质量无监督,居住环境差,至今基础设施都没能完全配套。做饭、取暖以煤为燃料,屋面烟囱林立,是榆林城市大气最大地污染源。第三阶段,90年代以后。榆林在1985年、1992年、2000年进行过三次城市总体规划,这一时期基本能按城市规划进行建设,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逐年加大,特别是撤地设市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幅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基本形成了目前的城市格局。90年代以后以机关、单位集资建房为主,大多为多层单元式住宅,机关单位自成体系。由于国家停止了福利分房制度,城市居住小区开发逐步发展,形成了商品房市场。这一时期的住宅建设质量提高,对居住环境有了较多的关注。
目前市区有平房建筑488.76万平方米,占市区住宅总面积的53%,还有榆阳镇的一、二层农民住宅。这类建筑,一般质量较差,建筑密度大,户户自建围墙,巷道狭窄,道路不平,交通不便,与城市管网难以连接,室内外环境和卫生条件都很差。建筑大多以行列式排列,被称为新农村建筑。至于农民建筑,人畜共居,卫生及环境更差,形成城中村。随着市区范围不断扩大,在城乡结合部这类建筑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目前市区的各类平房建筑规模大,所占比例大,占有的城市土地多,居住环境差,对城市大气污染大,对城市卫生环境和城市整体形象影响大,如何提升这类建筑居住环境质量是全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大课题。
  (二)、居住小区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集资型的家属院住宅区以及集中开发的居住小区,这类型住宅多为4—6层建筑,还有相当数量的高层建筑,基础设施配备日趋完善,对停车、采光、绿化、公用娱乐设施、景观设置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考虑。但由于规划标准低,单位自成体系,建筑日照间距小、密度大,居住环境较差。目前居住状况是:居住小区建筑密度30%,容积率1.8,间距南北向为1:1.2,东西向为1:1.0,垂直布置为1:0.4。平房区建筑密度50%以上,容积率0.6—0.8。室外空间少,绿化面积小,休闲娱乐运动设施几乎没有。车位不足,平房区几乎没有停车条件,远远达不到国家民用建筑的规范要求。
  (三)、市区绿化工作应加强。
  1、榆溪河绿带破坏严重。榆溪河是榆林的母亲河,榆溪河两岸的绿带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绿色景观带,对调节城市小气侯,对美化城市环境起着很大作用,被誉为榆林“城市之肺”。1992年在编制榆林市总体规划时,国家建筑大师张锦秋对榆溪河绿带给于高度评价,再三强调要严格保护。总体规划将保护榆溪河绿带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写入规划。但在实施中,榆溪河绿带却不断遭受破坏。90年代修建了长城路,路西随之出现大批沿街建筑,大片绿地被侵占。这种破坏始终没有停止,沿河两岸至三岔湾河流交汇处,原来是大片的林地和农田,现在经常有农民推沙填地,用来搞建筑。现在绿带变得越来越窄,如果再不进行保护,我们将会失去这条绿带。
  2、公共绿地少。目前我市人均公共绿地少,达不到双创要求的指标。予计到2009年需新增公共绿地16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50万平方米。但是绿化用地难以解决。只能“见缝插绿”。
  3、建筑庭院绿化难以实现。按照目前规划,要求所有机关、单位以及居住小区建筑都要进行室外庭院绿化,绿化率达到30%以上。但是由于现有建筑密度高,室外空间小,一般达不到要求,许多建筑根本没有绿化。
  (四)、城市基础设施滞后。
  由于80年代榆林城市快速无序发展,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滞后于建设的发展。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城市规划也只能面对现状进行。
  1、城市道路网不合理。榆林市建成区由老城区、西沙区、南郊区和乡企城四个组团组成。组团之间由主干道连接,连接干道少。各组团主干道都是南北向道路,东西道路较少,而且大多是断头路,难以形成环路。致使车流、人流都向主干道集中。道路的车行道宽度小,大多小于20米,而且所有的人行道都不能畅通,迫使人车混行,道路通行能力低,容易造成交通堵塞。
目前尚有10条主干道,总长62公里,次干道8条,总长116公里,支路68条,总长33.678公里尚未建成,还有大量的巷道尚未改造。
  2、城市给水系统水源无可靠保障。予计到2010年,城市用水量将达到14万立方米,日缺水8.5万立方米,原来确定的城市水源由于与工业用水争水,已无可靠保障,出现水荒问题。
  3、城市排水管网不健全,排洪能力差。在建成区尚有相当大的区域没有排水主干管,特别是平房区没有排水管网,居民生活污水难以排出。排水管道标准低,排污排洪能力差,新建路、长城路、柳营路、航宇路等主要道路,管网堵塞严重,每逢暴雨则积水成河,道路无法通行,造成交通拥堵,给过往车辆和行人造成极大的困难。
  4、集中供热进展极为缓慢。城区内现有需供热建筑面积约1132万平方米,其中楼房680万平方米,平房454万平方米,需供热居住建筑总户数约8万余户。目前,依托南郊热电厂热源形成集中供热面积170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5%,按人居环境指标,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应达到60%,天然气采暖面积125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1%,其余的均由燃煤锅炉分散供热,面积达837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74%。
  (五)、环境污染严重。
  1、大气污染严重。榆林市区空气污染具有北方城市典型的季节性、煤烟型污染特征,同时受风沙天气影响,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空气环境质量较差。据2006年监测资料显示,市区空气中SO、NO和总悬浮颗粒物三项污染物的年均植分别为:0.066、0.026和0.306mg/m3.。其中,总悬浮颗粒物年均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53%。
  2、水资源污染隐患大。榆林城市水源评价结果基本良好。但市区饮用水,沿线污染企业多,水资源污染的隐患极大。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未建成,市区污水均排放到榆溪河,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氮肥厂、电厂等工业废水简单处理后排放。2006年监测资料显示,榆溪河三岔湾断面污染严重,其中以氨氮污染最为突出,达标率仅为20%,刘官寨断面为中度污染。
  3、噪声污染严重。我市噪声主要为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据2005-2006年市区主干道的监测资料显示,噪声年均植分别为75.98和73.77分贝,分别超过国家标准5.98和3.77分贝.
  (六)、城市交通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1、交通堵塞严重。榆林市区现有各类机动车约6万辆,其中汽车24600余辆,市区外进入车辆约10000辆,而且市区每日新增近100辆。市区道路车流量随之增加,在人民路与长城路十字和榆阳路与新建路十字,最高峰期小时车流量分别达到1.1万辆,和9866辆。航宇路每日车流量达到54864辆。在这些路段,交通堵塞越来越严重。
  2、公共交通不能适应城市要求。目前市区仅有公交线路10条,营运里程141公里。由于线路少,市内许多区域不能到达,新建的居住区不能到达,市民出行十分不便。市内共有大小公交车133辆,其中大巴57辆,小中巴76辆。公交车全部为私营,不仅车型小、数量少,而且车况差、卫生条件差。私营公交车老板为追求最大利润,行车忽快忽慢,野蛮驾驶,语言粗暴、服务质量差,收车时间早,候车时间长。这样的公共交通,既不方便又不安全,极大地损害城市形象,市民早已怨声载道,但长期没有改进。
  市内出租车也存在同样问题,全市名义上有出租车公司17家,出租车464部,实际全部为个体私车,车辆太少,虽然2000年以来人口增长近一倍,出租车却几乎未增加,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由于公共交通极为不便,激发人们购买私家车的欲望,致使市区车辆数量急剧增长。
  (七)、市区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少,分布不合理。
  榆林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是:住宅和办公建筑多,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少。公共建筑分布不合理,市区重要的商场、旅馆、学校、医院、车站,大多集中在老城区的新建路和长城路上,其它区域分布较少。居民就医、购物,学生上学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奔波在路途,使人流、车流在老城区集中,增加交通压力。至今全市区没有建设一个公共停车场。在居住区很少有公共休闲、健身场地,很少有公共绿地。公共厕所少,如厕困难一直困扰着广大市民,等等。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1、教育问题比较突出。中、小学数量少,布点不合理。目前市区共有中、小学校39所,教学班1014个,在校学生67420名,由于学校少,就学困难,造成学校普边遍班额过大,一般每班70-80人,初中最大达到近100人,教室十分拥挤。学校分布不合理,小学上学最远达到5公里,而国家标准是不超过2公里。
  2、文化体育设施落后。目前市区有文化机构23个,但原有的影剧院、青少年宫几乎改做它用。文化活动不活跃,市民文化生活缺乏,文化建筑几乎没有,不能满足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建设文化大市的要求。全市现有的体育设施仅有一个占地1.7公顷的公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内兰球场1个,室外简易兰球场3个;市体校400米田径场1个。中小学大多没有体育场地。市区原有的一个占地89亩的综合性体育场,修建世纪广场时被占用,至今规划、建设均无着落。
  3、交通建筑无地建设。总体规划全市设四个长途汽车客运站,一个在开发区,一个在榆佳公路旁,另外两个设在火车站和长城路北端。原来位于老城和人民路的客运站,由于影响交通计划搬迁新址,但是位于火车站的土地,被榆阳区政府修建办公大楼占据,位于长城路北端的土地归榆阳镇的村民所有,村民占据此地自建楼房,导致长途客运站无法建设。而在火车站不设长途汽车站,火车汽车运输无法衔接,给市民出行和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困难。同样,榆林公交系统没有任何管理建筑,没有始发站,没有停车场,没有修理厂,没有任何场地。城市规划没有为公共交通系统留有建筑用地和场站用地。
  4、医院布点不合理,缺乏纵合性大型医院。市区共有三级乙等医院二所,二级医院6所,病床1936张,医护人员3632人。市区有诊所152处,药店68个,中心血站1处。基本能满足看病、买药问题。但是综合医院都集中在老城区,新建的两所医院都集中在开发区,布点不合理。目前市区缺乏高水平的大型综合医院。
  5、缺少大型商业建筑。目前市区的大型商业建筑都集中在老城区,在其它区域也应适当修建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型综合商场、大型超级市场、大型农贸市场,以及旅馆、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形成组团级的商业中心。
  (八)、社会治安状况不良。
  目前,榆林市区的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率较高,2006年,在全省社会治安满意度调查中,榆阳区为倒数第一,广大居民对目前榆林市区的社会治安状况很不满。
  (九)、土地管理失控,土地价格飞涨。
  土地是城市最宝贵的资源,是应由政府完全控制的资源。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应由政府依法统一征用,依法进行补偿,应在政府主导下按照规划进行开发,由政府经营和管理,政府应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土地经营收入用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但是榆林的城市土地现在大多掌握在单位和个人手中,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大量非法转让,国有林地通过各种渠道转入个人和开发商的手中。一些企业利用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大量圈占土地。目前政府储备的土地数量很少,只有600多亩,开发区的非工业用地也不足千亩。土地不足,直接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到公共建筑建设。土地供应不足,导致土地价格上涨,房产价格上涨。
  (十)、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不强,随意性较大。
  目前,榆林市城市规划经过第四次修编将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很具有指导性。但规划对目前榆林市区城市建设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困难研究不足,操作性不强,迁就现状的多,具体的量化指标少,特别是对大面积平房区如何改造、交通状况如何改善、公共建设用地如何扩大等一系列人居环境建设缺乏具体的指导。在规划的具体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主要是规划管不住个别单位和个别人,规划管不住房地产开发商,规划管不住外来企业,规划管不住农民。有时某个单位和某个人的一句话就改变了规划,有时开发商为了经济利益最大化,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改变规划,外来企业财大气粗有时也改变规划,农民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政府讨价还价,政府只能妥协改变规划。从而,规划变成了空话,绿地变成了楼房,水源地变成了工厂,造成后来的拆迁难度大,公共建设用地无着落等困难。
  (十一)、城市建设投资不足。
  近几年来,随着榆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3年榆林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一,地方财政收入达35.6亿元,而投入在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资金只有1.3亿元,仅占财政收入的3.7%,这与我们建设陕晋蒙接壤区中心城市相差甚远,与建设绿色生态名市相差甚远,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相匹配的高度现代化城市相差甚远。
  三、几点建议。
  (一)、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把建设宜居城市做为规划目标,用具体的指标体系和规划设计具体表达,以指导建设实施。规划要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榆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解决方案。规划应能结合榆林的实际,解决城市建设的实际问题,成为高水平的、可操作的规划。
  (二)、加快建成区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道路建设,尽快完成规划道路建设。同时,应根据城市发展,予测道路车流量,做出交通规划,依此进行道路规划设计。对现有道路进行改造,增加和疏通东西干道,形成环路网,解决交通堵塞的根本问题。
  2、加快排水管网建设,提高排污和排洪能力,提高排水普及率,特别是要解决西沙210国道至文化路之间的区域以及平房区的排水问题。
  3、加快集中供热管网和天然气管网的建设,积极与中石油协调解决榆林城区居民用气计划指标,提高城市燃气管网设施覆盖率。尽快启动钟楼巷以北的老城区、红山和整个西沙的集中供热建设工程,积极发展集中供热,提高城市集中供热水平和热能利用效率,提高供热供气普及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减少大气污染。
  (三)、统筹解决平房区居住环境问题。
  平房区,包括老城四合院和部分农民住宅区,建筑量大,占地面宽,位于城市的重要部位,对城市整体居住环境影响较大,应对这些区域制定整体改造规划,分期分批进行改造,同时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全面提高其总体环境质量。
  (四)、确立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战略,对市区的私营公交车和私营出租车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入国营股份,形成国营为主导的股份制企业,同时加强公共交通建设。
  1、进行市区公交线路的科学规划,使公交线路能覆盖全市,能便捷地通达全市任何区域。
  2、确定合理的营运时间,保证市民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时间都能方便的乘车出行。
  3、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服务质量。
  4、增加公交车和出租车数量,公交车实现大型化,淘汰不合格的车辆和小型车辆,保证正常运营的需要。
  5、坚持对司乘人员培训,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保怔司乘人员质量,做到安全行驶,文明服务。
  6、解决必需配套的始发站、停车场、修理场以及管理用房建设问题。城市应提供合理的地址和充足的土地。
  (五)、加强政府对城市土地的管理。
  1、政府应对城市土地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探讨解决当前土地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制定土地开发管理和经营的制度。
  2、对城市规划区的土地要由政府实施严格管理,坚决制止一切形式的非法土地转让活动,实施政府对土地的统一征用制度。对非法转让活动应以法进行坚决打击,非法收入应予没收。
  3、对土地进行市场化管理,停止土地的无偿转让,对公益事业的土地使用应严格监督。
  4、加快城市土地开发,增加土地供应量,降低土地市场价格。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建筑的土地供应。
  (六)、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
  1、应按规划进行公共绿地建设,严把规划审批关,严禁任何侵占公共绿地规划用地的行为。
  2、大力推进建筑庭院绿化工作,严把建设项目的审批和验收关,保证绿化率达到30%的规划指标。
  3、在绿化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现有绿化成果的保护,对榆溪河、榆阳河流域的林地、湿地、农田、河道要严格保护,对红石峡、尤家峁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应严加保护,对破坏现有林地,砍伐树木的行为要严格禁止。
  (七)、加快城市公共建筑的建设。
  城市规划要根据城市发展的规模,以建立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确定城市公共建筑的规模和合理布局,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建设部门据此制定建设计划。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中、小学校、交通建筑、医疗建筑、文化体育建筑、公共休闲、健身绿地等的建设布局和土地供应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八)、努力改善居民住房状况,实现城市居民住房小区化、物业化。
  人居环境的改善,首先是住房,不但要“居者有其屋”,而且更要“居者优其屋”。一是要合理布局住宅小区,新建小区必须按照国家有关小区建设的具体指标执行。二是建立由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和廉租房构成的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三是根据城市规划和土地出让计划,加快推进明清四合院危旧房的保护和改造,城中村的改造以及东、西沙平房区的改造项目的启动工程,彻底改善市区住房环境差的状况。四是有效启动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保证住宅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五是加强小区公共管理与服务,积极推进物业管理,新建小区全部实行物业管理,旧小区全面整治后积极推行物业管理,完善社区内生活、文化、卫生、教育等各类配套设施,优化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九)、体现规划的权威性,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规划是法律、法规,具有权威性、制度性、规范性、法律性。一是要建立健全规划管理机构,加大执法力度,要体现规划的权威性、法律性,规划一经制定,就必须遵照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尊重规则,服从规划,不能随意改变规划。二是要树立规划是城市第一资源的理念,尊重规划是最大资源节约,违返规划是最大的资源浪费。三是要把制定好的规划应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四是要建立执行规划责任跟踪追究制度。特别是对那些由于主面意断随意改变规划,造成重大损失,并且损失由公共财政买单的,要追究法律责任。五是要真正体现规划一支笔,管理一个法,确保规划的权威性、法律性。
  (十)、理顺管理体制,实现和谐依法管理。
  一是尽快理顺管理体制,无论是开发区管委会、榆阳区政府、横山县政府还是市直有关部门都要服从、服务于榆林城市总体规划和榆林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要把责、权、利有机统一起来,各部门、各单位要有全局意识、整体意识。二是加强政府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高城市执法管理水平。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政府综合执政能力,加大迁拆力度,确保公共建设顺利实施,努力把榆林建成一个和谐稳定、规范有序的宜居城市。(编辑:常瑜)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302623

执行时间3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