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调研报告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调研报告

关于榆林城区中小学上学难、班额大问题的调查报告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859次     时间:2006年12月18日
        加强榆林城区基础教育工作,适应城市发展需要,解决中小学上学难、班额大问题,是市政协近年来一直高度关注的课题,2000年底,市政协就此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议案,对促进我市基础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今年6月,市政协教科委又联合市人大教工委,在白桂兰、杨东明副主任和李瑞、姬宝顺副主席的带领下,组织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于6月28日——29日深入榆中、实验中学、四小、一小等榆林城区9所中小学,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形式对市区中小学上学难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榆林城区现有普通中小学校40所,在校学生74123人,其中市直中学3所,在校学生8134人;市直小学3所,在校学生4772人;区属中学6所,在校学生24203人;区属小学9所,在校学生18505人;民办中学6所,在校学生7401人;民办小学13所,在校学生11468人。
  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为了解决榆林城区上学难问题,尽力增加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城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教育质量整体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学条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学校办学规模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近几年,市、区政府通过迁建榆林中学(正在建设中),新建实验小学、六中、九小,改建榆林八中、实验中学,扩建一中、苏州中学等措施,有力地增加了城区学校的招生能力,对缓解城区上学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数量不足。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榆林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区人口迅速增加,由上世纪90年代的十多万人增至目前的三十多万人。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每增加一万人或新建一个小区就要增加一所学校。而榆林城区新建学校的步伐远不能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据统计,榆林城区的11所公办小学实际承担着17所小学的办学任务,9所公办中学实际承担着18所中学的办学任务。因此,上学难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班额设置过大。班额设置过大是榆林城区每个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教育部班额设置的规定为: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中学每班不超过50人。目前,榆林城区班额最大的达到98人,最小的也不少于67人。在不少学校的教室里,讲台被拆,讲桌无处放置,有的学生坐在过道里,有的三人挤一张桌子。
  (三)教学设施短缺。城区中学除榆中、一中、三中能开展实验课外,其他学校的实验室被教室挤占,学生实验课无法开展。城区21所公办中小学校除星元小学等6所学校有操场外,其余学校均无操场,原来榆中、一小、三小、附小四所学校均在体育场上操,现体育场改为世纪广场,这些学校虽然还开设体育课,但只能上室内课,早操、课间操以及课外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城区大部分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不足5平方米,市一小、二小的生均占地面积不足2.4平方米,市四小生均占地面积仅有0.2平方米(按规定生均占地面积要在10平方米以上),就连教师也是十几个人挤在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两三个人共用一张办公桌。
  (四)安全隐患非常突出。学生的大量增加,不仅给正常教学工作带来诸多困难,而且潜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是生活上出现了上厕所难。大部分学校学生上厕所要排队,榆师附小还曾因上厕所拥挤,出现过踩伤学生事故。二是出行中出现了通行难。市一中分校、市二小为了防止下楼时出现拥挤,减轻楼梯的压力,安排不同楼层的班级分时段下课和放学。三是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交流难。班额大,教室内通道窄,老师无法到学生中去,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十分困难。四是活动中出现了组织难。由于多数学校没有操场,学生在马路上跑操,给组织造成很大的难度。五是设施上出现了承载难。尤其是教学楼,大大超出了设计承受力,按建筑设计一座教室最大承载五十六名学生,而目前大部分教室都坐八、九十名学生。超过了建筑设计使用极限。
  (五)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目前城区教师严重短缺,大部分教师跨班级、跨年级带课,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有时作业都不能按时批发,引起家长、学生的不满,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按照教师与学生中学1:17,小学1:23的比例计算,要解决目前的问题,榆林城区至少还需要中学教师800多名,小学教师360多名。
  (六)教学经费缺口大,学校运转困难。去年以来,榆林城区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政策后,使学校的收入下降了,但学校日常运转的成本并没有下降,学校除了要保证日常运转外,还要抽出部分资金用于偿还“普九”债务,特别是冬季取暖费一项,收费标准制定早,而目前煤价已远远高于制定标准时煤价的好几倍,这就大大增加了学校冬季取暖费用的支出。学校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
  (七)榆中迁建还存在一定困难。按照原定计划,榆中迁工程应于2007年8月完成搬迁。到目前为止,除了政府投入的1000万元外,用于工程建设的其余1亿多资金均由学校自身贷款政府贴息来完成。由于贷款数额过大,银行已停止了对榆中继续贷款。加之政策的变化,榆中自身贷款建校已经不符合国家的政策规定。目前工程建设由于资金短缺而搁浅,如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按计划如期搬迁将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原因分析
  (一)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学校数量不足是造成榆林城区上学难最根本的原因。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每增加一万人或建一个小区就应增加一所学校,而榆林城区学校的增加远不能按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速度的比例增加。榆林中学,市一中、市二中、苏州中学在校学生达到5000人左右,大大超出计划要求的标准。如果按教育部规定标准计算,榆林城区缺少初中班285个,小学班178个。
  (二)城区人口迅猛增长。近年来,随着榆林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区人口急剧增加,给城区中小学办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上学难的问题日益彰现。一是学校服务区内的空挂户增多,以榆师附小为例,2005年摸底时学龄儿童不足100名,可报名时人数却猛增到约200名;二是农村及区外学生的大量流入,据统计,这次调查的9所学校共有学生22826人,流动人口子女3121人,占到学生总数的13%。其中市四中、四小、附小的流动人口子女都占到学生总数的30%以上。
  (三)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各学校内部的发展,榆林城区内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师队伍建设也得到了普遍的加强。在此情况下,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为追逐一流学校而纷纷送子女进城求学,他们认为“只有上一流的初中,才能进一流的高中,进而才能进入一流的大学”。在这种理论之下,进城求学现象从起初只出现于高中阶段,现已逐步扩大至初中、小学,参与者也从过去的少数人扩大至多数。逐渐形成了乡镇学生向城市集中,城区学生向重点学校集中的格局。
  (四)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首先是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2005年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27%,比上年28%减少了一个百分点。其次是所投入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人头经费。2005年全市人头经费就占到事业总支出的89%,用于公用事业的仅为11%,其中这11%的经费又大部分用于农村教育和“普九”工作,能用到城区教育发展的经费就更少了。
  (五)学校追求经济利益。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学校在招收学生时,主观上把关不严也是形成上学难的一个原因。近几年,随着择校热的愈演愈烈,许多家长为了孩子有一个好前程,不惜财力选择师资优、设备佳、条件好的学校,而被选择的学校也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放弃原则、违反政策规定大幅度扩招,导致学校出现大班额,引发了种种问题。
  四、建议及对策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榆林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上学难”已经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到2010年榆林城区人口将突破40万,城区中小学生不断增加,上学难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市区两级政府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实把解决城区上学难问题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确保教育有序健康发展,使教育与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合理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每年在城区内至少新建俩所学校,切实把解决上学难问题纳入市、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点。抓学校的布点规划和建设是解决城区上学难和班额大的根本之策,规划应当立点头当前、着眼长远。结合今年已经开始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对城区中小学布点进行科学的规划,预留出学校建设的空间,力争用几年的时间分步实施,提升和完善榆林城区的教育功能。当前,市、区政府应就缓解榆林城区上学难问题制订学校建设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对新建学校在规划时既要考虑布点合理又要考虑方便群众就近上学;对老学校的改造,要根据承载能力确定招生规模,特别是现在十五所学校没有操场的问题应尽快予以解决;要统筹考虑实验中学的建设问题。
  (三)采取得力措施,加大经费投入。一是按照政策规定全面落实教育经费的经常性投入。去年实行“一费制”后,学校的收入大大减少。市、区两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算,进一步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同期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落实政府新增财力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的规定,落实好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的50%用于教育的政策规定。依法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进行专户管理,并及时、足额拨付教育部门。二是市政府应当根据学校建设规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保证学校建设规划顺利实施。今年已经确定安排的3000万元专项资金,应尽快拨付,使拟建的长城路小学等6所学校如期开工建设。三是市政府应对学校建设用地实行无偿划拨,各部门在学校建设的收费上应实行减免。
  (四)加强队伍建设,合理配置资源。要根据城区学校布点增加的情况,合理核定教师编制,建立教师补充机制。当前,要新补充一批高中教师和中、小学紧缺学科的教师。要逐步改变现有优秀教师相对集中的状况,使各学校共同发展,逐步化解少数学校学生爆满的矛盾。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
  (五)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学。认真贯彻《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和《民办教育法》,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目前,民办教育是榆林城区教育的一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民办教育的发展增加了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增强了教育领域的竞争活力,弥补了政府投入不足的缺口,在缓解城区中小学班额过大、解决城区上学难问题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市区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民办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应允许民办学校有一定的盈余滚动发展。要把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作为相互协调的整体,落实对民办教育的师资调配、教师待遇、经费补贴等政策更进一步发挥民办教育在缓解上学难、班额大问题上的积极作用。
  (六)解决突出问题,抓好榆中迁建。市政府要调研解决榆林中学迁建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等问题,使榆林中学能按计划如期搬迁。建议将现榆林中学校址筹建一所初级中学,以解决城区上学难的燃眉之急。(编辑:常瑜)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317271

执行时间2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