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调研报告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调研报告

关于榆林城区普通中小学校办学中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视察报告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220次     时间:2005年12月13日

  10月31日至11月3日,市政协副主席郑宏有带领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部分委员,在副市长高栓平和市、区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先后视察了榆林城区5所中学、8所小学,2所私立中学、1所私立小学、4所中等专业学校。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榆林城区现有公办普通中小学17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11所。共有教职工1510名,有专任教师1384名,其中中学专任教师628名,小学专任教师756名。共有在校学生34323名,其中高中学生6205名,初中学生9277名,小学生18841名。
城区公办小学占地面积共125亩,建筑面积共3.6万平方米;公办中学占地225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社会力量办学现有完全中学2所,专任教师93名,在校学生1095人;有小学1所,专任教师15人,在校学生710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市、区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全市、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全市的教育,尤其城区中小学教育整体上还是落后的,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学校布点少,班额过大,学生拥挤  
  近几年来,随着适龄儿童、少年上学高峰期的来临,中小学生逐年增多,特别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两区一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区各类人口迅猛增加,由90年的9万人目前增加到15万人,加之,榆林城区是全市教育密集区,中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广大群众对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都希望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不少干部、职工、群众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到榆林上学。据统计,现城区公办小学和初中班中,各县和外地转来的学生达1800名,榆阳区农村转来的学生达1400名。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城区中小学校学生爆满,班额剧增。当然,班额过大的根本原因还是城区学校布点太少。城区现有11所小学,建国前榆林城区有3万人,有小学6所,建国50年来人口增加到15万人,而学校只新增5所,政府仅投资兴建1所。星元小学、逸夫小学是爱国人士胡星元、邵逸夫捐资兴建的、高专子校、进校附小是高专、进校自筹资金自建的。现有6所中学均是89年前设立的,十年来未新建一所。学校设置远远赶不上学生增长的需要,致使办学规模不足以招收22000名学生的学校容纳了近35000名学生。
  目前,城区中小学班额普遍过大,有的尤为突出。小学、初中、高中班均学生分别为71人、83人、75人,最小的班也有56人,均严重超过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最高标准(小学每班不超45人,初、高中每班不超50人)。特别是进校附小班均学生超过了90人,最多的达104人;一小、星元小学班均学生77人,最多的达88人;榆中、一中、苏州中学高中班额大,初中更严重,班均学生分别达到100人、95人、90人。而中学有一个普遍现象的低年级学生多于高年级学生,初一年级各校班均上了90人,象一中、榆中初一最大的班达106人、110人,教室内拥挤不堪,教师难以施教。
  学校班额过大,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种种危害。主要是:
  一是班额过大,潜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危及师生的生命安全。按建筑设计技术部门要求,教室楼板的承重量最大每班不超65人,而现在由于班额过大,教学楼实际负荷载重量超出设计规定承重量的50%以上,有的超出近1倍。二小中楼的楼板由于负荷超重,已经出现裂缝(经技术部门鉴定,要作严密观察);四中、榆师附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等学校由于无活动场地,院子里又容纳不下所有的学生,一部分学生不得不在楼道上一齐做操,极易引起楼板共振,潜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呼吁。
  二是班额过大,制约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按照国家计委颁发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划》的要求,目前,城区中小学因学生严重超编,没有一所学校一个班级课桌设置符合标准。小学和初中学生人均教室使用面积只有0.6平方米,高中生人均只有0.7平方米。特别是榆师附小和二小、三小的一些班级,由于教室面积小,人均教室使用面积只有0.5平方米,与国家规定的小学生人均教室使用不少于1平方米的标准相差一半。榆中、一中、四中、苏州中学、一小等学校的大部分班级,因学生多,过分拥挤,最后排的学生紧靠在墙上,教室无法设讲台,教师只能与最前边的学生共用课桌。大部分学校教室内前后排桌边的距离最窄的只能留18厘米,最宽的也不过25厘米,不仅横向走道无法留,有的甚至连纵向走道也没办法留,学生上下课只能搬开桌子出入。这样,坐在后面的学生太远,坐在前排的学生太近,坐在两边的学生太斜,导致学生视力明显下降。据卫生防疫部门抽样调查,目前城区中小学生近视率分别为56%和28%,均高于国家要求中小学生近视率不超过20%的标准。不仅如此,教室内由于人多,空气混蚀,学生呼吸道感染,传染病、流行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偏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是班额过大,不利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和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班额过大,不仅成倍地加重了教师作业批改负担,而且给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辅导带来很大困难。师生的双边活动难以进行,教师顾此失彼,不能面对全体,无法因材施教,整体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高。由于学生大量增加,除榆中、一中外,其它学校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等多被挤占,语言、微机教室更无法安排。个别学校即便装备了实验室,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施,也因学生人数过多,难以有效应用。这样,不仅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广泛开展,使素质教育举步维艰。
  2、设施短缺,设备简陋,学生活动场地严重不足  
  近年来,城区学校在校舍建设和内部设施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不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大量增加的需求。
  一是各学校的图书、仪器普遍不足。各校人均图书均未达10册,二中、苏州中学无图书室、阅览室,其它各校虽有图书室,却藏量甚少,一部分还是过时书籍。尤其一中不仅图书数量少、书籍陈旧,而且图书室设在危楼上,难以利用。理化生实验仪器各校均未按标准配齐,分组实验除榆中、一中外,均无条件开展,就是榆中、一中用的实验桌也多是六十年代配置的,与现代教学极不相称。至于音、体、美、卫等其它设施更是短缺、陈旧。
  二是学生的活动场地狭小。城区小学、初中的人均占地面积分别只有5平方米、10平方米,距国家规定的8平方米,20平方米的标准差距较大。二小、三小、四小人均占地面积仅为2.5平方米左右,榆师附小、一小、四中人均占地面积还不足2平方米。城区17所中小学只有苏州中学、五中、五小、进校附小、星元小学5所学校有比较宽敞的体育场,四中、榆师附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均无操场,学生做操、上体育课不得不在街道上、楼道中或校外体育场进行。更为严重的四中,占地不足5亩,而容纳着2千多名学生,学生举行升旗仪式,开会都要按年级轮流进行,更无法开展别的集体活动。
  3、投入不足、经费紧缺  
  由于市、区财政属于“吃饭”财政,市、区政府虽尽极大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也只能是保住教职工工资,且还不能按月发放。因此,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缺。榆阳区中、小学从92年起就不拨专项办公费,办学全靠向学生收学杂费维持。近年来,城区学校为增加校舍、改善设施而欠债累累,仅区属13所中、小学欠款高达2400万元,这些学校常有债主上门讨债,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此,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家长不断呼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教育,关心学校、关心学生。

  三、建议与对策
  1、新建、扩建学校,尽快缓解班额过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
  (1)新建一所小学、一所完全中学
  城区现有的学校因占地面积的限制再不可能进行较大的扩建,因此,解决班额过大的新增学生入学难问题的 根本途径是合理增加学校数量,科学设置学校布点,但因政府财力困难,不可能一次完善,宜逐步实施。现急需在西沙新建一所小学、一所中学。
  西沙近年来人口增长迅速,现已有5万人,而西沙上规模的普通中小学仅有苏州中学和星元小学,又严重超员。明年星元小学招生区域内的一年级学生将有578名,而毕业的六年级学生有376名,净增202名;西沙上初一的学生将有887名,而苏州中学按标准只能招收400名,净增487名。因此,建议尽快在西沙中南部布点设校。根据人口分布状况,明年开春起,拟在火车站南部建一所占地50亩,可容纳36个教学班的完全小学,明年秋季起招生,每年招6个班,以解决西沙新增小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暂时缓解星元小学学生过多的压力;在榆阳西路以南建一所占地90亩,可容纳48个教学班的完全中学,每年招初、高中各8个班,明年秋季起招生,可解决西沙初一新增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暂时缓解苏州中学学生过多的压力。新建学校的经费投入,主要应采取市、区两级财政联合投资并以市财政投资为主的方式解决,或以政府贴息贷款解决。
  (2)在市技工学校和农干校增设初中班
  在市技工学校和农干校增设初中班,既可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又能缓解普通中学班额过大的矛盾。
  市技工学校占地65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有教学楼一座,教室15间,礼堂一座(兼食堂),窑洞232孔(现在只占53孔)。图书、仪器、微机、电教设施基本齐备,取暖设施齐全,并有操场960平方米,体育设施也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现在学校有6个专业,8个班,323名学生(今年只招了23名学生)教职工55名,可胜任初中课的教师21名。学校要求办初中的积极性很高,无论教学设备还是师资力量,都基本具备办初中的条件,因此,从明年秋季起,技工学校可在隶属不变、体制不变的前提下,每年招收4个初中班,既可解决东沙新增初中学生的上学问题,又可缓减榆中今后的初中招生压力。
  市农干校校园占地17亩,有教室9间,宿舍、办公室30多间,有专任教师39名,其中基础课教师20名,均可胜任初中教师,因此,市农干校可在隶属不变、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办初中班,并从明年秋季起,每学年招收3个初中班,既可缓解市一中的初中招生压力,又可摆脱农干校难以生存的困境。
  (3)适当扩建五中、二中
  市五中位于市区红山,占地43亩,现有15个初中教学班,政府若投资400万元,再修一座3200m2的图书、实验综合楼,就可每年招6个初中班、6个高中班,扩建成可容纳36个教学班的完全中学。这样,既可解决红山周围新增初中生的上学问题,又能缓解市一中的初一和高中招生压力,还可适当扩大高中的招生量。
  二中是市区南郊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占地面积52亩,设有初、高中教学班25个。市、区政府再投资200万元修建一座建筑面积为3200m2的综合教学楼既可改善二中办学条件又可将现有的4个初中班扩为6个班,6个高中班扩为8个班,暂可解决南郊新增初中学生的上学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明年秋季即可净增小学班6个,初中班18个,高中班8个,至少可解决300名小学生、1800名中学生的上学问题,并有效缓解星元小学和城区各中学班额过大的压力。
  2、科学规划“十五”期间的学校布点  
  “十五”期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区中小学生不断增加,特别是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要求,我市城区赶2005年必须基本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高中学生将大幅度增加。为了确保教育有序、健康发展,必须科学规划“十五”期间的学校布点,把教育发展纳入城市建设“十五”规划,使教育与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应规划四中的迁校预留地。四中占地过小,又三面监街,各种不良影响极大,确实难以长期办下去。四中已在肤施路西边选择好45亩空地,政府现在财力困难,难以征购,但应责成建设部门,将此地规划为四中的迁校预留地,不能移作它用。
  二是要将校建列入城市建设“十五”规划中。根据近三年来城区人口和适龄儿童少年的增长幅度,每年至少增加总人口1万人,净增小学生600名,初中生600名,高中招生按15%的升学率提高每年净增800多名。到2005年,城区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小学、初中生各3000名,高中生4000名,按国家规定的编制编班建校,将设小学班67个,初中班60个,高中班80个,需新建小学3所,完全中学3所。市上应根据“十五”期间人口分布趋向,统筹规划,合理布点,并应责成计划、城建等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规划好这些新建学校的预留地。建议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在城区中学布点中,规划修建一所高起点、高标准、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完全中学,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瓶颈”问题。
  三是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随着国家招生制度、用人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对知识层次要求的提高,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将遇到重重困难。不少中专学校生源枯竭,教育资源闲置。而一些学校为了谋求生存,盲目开设专业,致使中专学校之间专业重复设置,且均规模小、效益低,造成了师资、设施、资金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用3-5年时间将市属农校、林校合并组成农林学校,工业学校、技工学校并入财贸学校组成经贸学校,把撤并后闲置的中专学校改建成普通中学,并逐步将榆林初高中分离,成为一所单设高中学校。
  3、依法确保教育经费投入  
  我国教育法规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行为,明确指出财政投入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市、区政府在安排财政年度预算时要优先保证教育的需求,认真落实“三个增长”(即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使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和省政府关于新增财力的20%用于教育的规定,市财政从新增财力中,每年至少拿出2000万元作为教育专款,榆阳区财政每年至少拿出500万元作为教育专款,市、区联投,以逐年新建学校,改善教育设施。
  4、制定出台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优惠政策  
  教育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奠基工程。市、区政府要制定、出台鼓励发展教育的优惠政策,财政、工商、税务、土地、环保、卫生、供水等部门在学校征地、建筑、用水、交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减轻收费,杜绝乱摊派,排除干扰,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5、大力提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
  要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市、区政府应制定出台鼓励促进民办学校发展的优惠政策,规范办学行为,并在学校用地、招聘教师、评定技术职称、招收学生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其与公办学校同样对待、同步发展。
  6、加强学校自身建设  
  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各中小学要管好用好学校经费(学杂费、高价生费),确保有限资金真正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和教学上。要教育教师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在目前困难的条件下,认真履行职责,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建议教育部门、各个学校要经常检查学校的校宿,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学生的安全。

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316107

执行时间2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