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经验交流您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栏目 >>经验交流

委员“说话”要纠正“三不”现象

编辑:admin     来源:人民政协网    点击数:578次     时间:2015年07月07日

杨小林

  委员履职,靠的是“说话”。说话有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委员既不动嘴又不动笔就是不称职或失职。这些年,我观察到,有的委员存在“不想说”、“不敢说”、“不会说”的问题。对此,我提几点建议。

  克服“不想说”思想,养成积极建言习惯。委员“不想说”的原因有几种:一是投机心理产生的“不想说”。有的委员把“政协委员”当作为个人身份增光添彩的“资本”,却不愿担当委员的职责。这种投机心理产生的“不想说”最要不得,这不仅是委员偏离职责定位的问题,更是委员政治品格的问题、身份意识缺失的问题。荣誉和责任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政协委员的荣誉来源于对责任的担当。二是懒惰心理产生的“不想说”。有的委员在履职过程中,认为“我想说的话别人也会说,既然有人说我就不用说”。如果大部分委员都是这种履职态度,那么政协的履职成效就无法保证。委员要多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否讲到了关键?别人谈的够不够全面?多一份声音的补充和支持,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更快、更好地解决?三是“自尊”心理产生的“不想说”。有的委员认为,我说的话不一定有人听,建的言不一定被采用。这种不恰当、不健康的过度自尊束缚了委员的喉舌。委员要赢得尊重,就要树立担当意识,消除懒惰思想,纠正过度自尊的心理,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建言。既要建未来发展之言,也要献近期可行之策,提高“说话”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消除“不敢说”顾虑,养成勇于直言习惯。委员“不敢说”的原因有:一是怕得罪人。怕得罪领导,得罪部门。关于“得罪人”,需要辩证地看。只要委员抱着真诚的态度说话,善意帮助而不是恶意伤害,是找理而不是找茬,就是正确的态度。即便因此得罪人,也不应面对存在问题,避而不谈,视而不见。同时,委员要注重说话的角度,勇敢准确地表达见解。二是怕说不好。怕说不好,一种是因没实力不自信,另一种是过分自谦不自信。政协委员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没有实力的不自信”在委员队伍中并不多,更多是“过分自谦的不自信”。过分自谦就会顾虑太多。不少委员总是担心自己的观点会引来笑话,表达不完善会受到轻视,不合领导胃口会遭受批评,多余的顾虑让这些委员“不敢说”。在委员建言方面,既不打棍子、又不扣帽子,人有所长,我有所短,委员不能因为担心说错话而因噎废食。三是怕增加负担。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有这种情况,当某位委员提出意见建议后,领导或相关部门会建议他去继续调查研究完善方案,这种情况对一个建言者来讲,也就意味着“增加了一定负担”。但有了这样锻炼的平台,委员实应感到高兴,能推动所关注的问题得到解决,是委员的责任。

  走出“不会说”困境,养成自觉学习习惯。“会说且说得好”是委员履职追求的目标。委员产生“不会说”的原因有:一是缺乏对情况的了解。有的委员只在网上找材料,把“听说”当作提案,不深入实际调研了解情况,就容易出现“不会说”现象。情况不熟,何以建言?建言也是空洞无物、文不对题。了解不够,何谈说话?说话也是纸上谈兵、词不达意。委员需做到心系发展大局、心系人民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说话,才能做到“会说”、“善说”。二是缺乏必要的知识。知识的获取靠学习,靠积累,这是一个艰辛而长期的过程。委员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沿着正确的思路向前迈进,才能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法。三是缺乏深度思考。一件好提案,一篇好调研报告,一次好发言,都与深度思考分不开。政协委员无论以何种形式建言,发声之前都要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所收集情况结合起来,理清事物内在逻辑关系,找出存在问题并分析产生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思考过程必须在每个环节上下功夫,一层一层剖析到位。我们既要向书本学,也要向实践学,更要向群众学,只有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会说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作者系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政协主席)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344818

执行时间2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