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上斩断“五毛钱零食”生产销售链条
廖海金
近期各地再度陆续曝光“五毛钱零食”。其中,北京市食药监局公布了97个“五毛钱零食”样本的营养含量测定结果。结果显示,七成调味面制品检出“甜蜜素”,“五毛钱零食”呈现油盐甜“三高”,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不利。截至目前,全市共下架6100公斤存在风险隐患的“五毛钱零食”。
近年来,以儿童为主要消费对象的食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在校园及周边,“五毛钱零食”以其低廉的售价、诱人的包装以及迎合孩子的口味,“成功”包围着孩子们。
然而,那些售价多在0.5元至1元的所谓“五毛钱零食”大都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在包装袋上,几乎找不到食品质量安全标志,包装印刷粗糙,生产批号以及可食用日期模糊,有的没有进行真空包装,甚至出现漏油情况。
需求决定市场。“五毛钱零食”之所以大受儿童欢迎,主要是因为其口味较重,刺激性较大,易引起食欲。但是儿童及其家长忽视了其中的健康风险,这说明人们的健康素养严重缺乏。
其实,以“五毛钱零食”为代表的儿童食品安全隐患颇多。据了解,目前儿童食品主要存在卫生状况差、食品质量差、包装粗糙甚至滥用有毒塑料包装等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儿童零食销售点缺少必备的卫生条件,影响食品质量;许多小作坊制作的果冻、汽水、油炸食品等,在制作过程中乱添各类色素、香精等,质量不过关;一些小作坊自制的小食品甚至全无包装。
儿童的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排解能力差,倘若长期食用不合格的食品,必将导致身体营养不良,对儿童健康发育不利。其中“五毛钱零食”不安全、不卫生、不健康,就极易引发食品安全事故。2014年9月,在四川省达州市,8名孩子因吃了在学校周边摊贩买的“五毛钱零食”而造成严重后果,儿童食品安全问题一度引发广泛关注。
造成不安全儿童食品猖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生产厂家和经营者缺乏自律意识,一些“三无”食品生产厂家造假牟利,零售商进货只图价钱低、利润高,不顾质量优劣,导致大量“三无”食品充斥农村市场。
其次,儿童购买能力、辨识能力、维权能力均十分有限,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即便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往往不了了之。
此外,市场监管不足,为不合格产品提供了可乘之机,尤其是农村销售点多面广带来的监管成本高,监管难免存在盲区。而且,我国对于儿童食品安全标准尚缺乏制度上的界定,因无章可循而导致监管乏力。
儿童食品安全大于天。要彻底铲除带有安全隐患的“五毛钱零食”的生存土壤,急需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惩处力度,打击不法从业者,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仅要发现一家查处一家,也要顺藤摸瓜,找出非法生产企业,从源头上斩断不合格零食的生产、销售链条。尤其是要针对农村儿童食品存在的假冒和仿冒知名品牌、滥用食品添加剂、销售过期食品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同时加大儿童食品抽检力度,不让儿童食品安全处于“真空地带”。
整治“五毛钱零食”,关键是让家长和孩子认识到其危害。在这方面,仅靠生硬的说教恐怕不行,需要来一场图文并茂、增长科学知识的讲解。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家长食品消费安全意识;扩大公众参与,畅通百姓消费维权的渠道。
当然,还应加快儿童食品研发,这才是固本之策。要从食品原料选择、制作工艺等源头上入手,有针对性地研发物美价廉又营养健康的小零食,从根源上满足孩子们的饮食需求,还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
(作者系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政协委员、食品药品监管局党委书记)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