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调研报告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榆林中心城市品质提升的调研考察报告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4920次     时间:2019年12月25日

为了学习借鉴国内各地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推动我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计划,5月中旬,市政协苏世强副主席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及九三学社社员,赴龙岩、赣州、宜春、嘉兴等市进行调研考察学习。

考察组考察了各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情况,听取了各市相关单位的经验介绍,与对口单位就亮点工作进行了座谈交流。在龙岩市,主要考察了龙岩规划展览馆、中心城区“一环一轴四纵五横”骨干路网建设、公园建设(莲花山栈道)、古建筑等,学习了解龙岩城市生态修复、景观重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及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与经验。在赣州市,主要考察了赣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福寿沟、蓉江新区、滨江经济带、半岛度假区、金融CBD和总部经济区,总体了解了赣州城市历史文化、总体规划及发展布局、宋代城市排水系统及打造蓉江新区拉动赣州城市产业提升的总体思路。期间收集了资料《赣州市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赣州市自然资源局制定出台的《赣州市自然资源局贯彻落实<赣州市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具体工作方案》。在宜春市,主要考察了袁州区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禅都文化博览园,了解了宜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居住、商务会展、科教文化等产业投入及发展建设情况,特别是月亮文化、禅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构建城市GDP新引擎的思路与策略。在嘉兴市,考察了古镇、遗产产业发展情况,嘉兴国际商务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及营商环境等情况,座谈了解嘉兴市在城市功能完善与品质提升的先进经验并收集了《嘉兴市加快中心城市品质提升打造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名城的实施意见》及十大专项行动方案。

总体上,各城市的城乡规划、建设和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特点明显,亮点纷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城市规划编制水平高,执行规划严格;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有序,城市功能完善。特别是龙岩、赣州、嘉兴等城市正在推进的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定位准确,思路清晰,特色鲜明,措施得力,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通过考察学习,反观榆林中心城市,尽管近年来随着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力度加大,城市面貌也有了积极的改善,但与国内一些知名城市相比,总体来看中心城市不够大气,城市形象不够突出,城市定位不够清晰,城市特色不够鲜明,城市个性不够张扬,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当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具体分析,榆林中心城市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城市规划滞后于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发展方向与空间组织不明确;城市建设盲目扩张,缺乏特色,部分新区建设方向与抓手不明确;城市功能不完善,产业集聚乏力,城市发展内在动力不足;以古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不够,地域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且密度偏低,公交运营水平低,停车场严重缺乏;生态体系不健全,水系空间打造不够;城市风貌品质较低,形象塑造缺位;棚户区、老旧小区面积广,改造难度大;基础设施尚未形成体系,支撑力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文博展馆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缺失。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直接影响着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提升。

结合中、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立足榆林中心城区发展现状,针对如何建设最具影响力城市,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全面打造 “山水融城、绿脉绕城、城园结合、古今一体”的塞上生态宜居魅力新榆林,我们认为,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功夫,补齐短板,全面提升。

一、加强规划引领,建立城市规划体系

充分发挥规划设计的龙头作用,通过建立“规划-设计-管控”体系,将高品质的规划设计贯穿于城市建设管理全过程。

(一)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坚决贯策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谋划榆林新时代发展的宏伟蓝图,借助机构改革规划职能整合和我市全国“多规合一”试点市的契机,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妥善解决长期存在的地类认定不一致等问题,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与国内顶级规划设计单位合作,尽快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同步完成第五版城市总规和科创新城控规编制工作,建立城市规划长期跟踪机制,使之成为统筹榆林发展方向、空间需求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行动纲领。

(二)注重城市风貌塑造。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将城市设计尽快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目前,应充分利用总体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研究成果,加快城市风貌与色彩专项规划的编制,从地域特征、文化传承、风貌类型、主题形象、建筑风貌、城市色彩、文脉延续等多方面引导城市整体形象和地方特色塑造。推进城市设计全覆盖,系统梳理城乡风貌特色,留住榆林特有的地理环境、肌理格局、建筑风格等城市基因,突出榆林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边塞文化,重点强化重要街区、重要地段、重要节点的设计引导,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对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的控制引导作用。

(三)加强项目实施保障。加强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完善规划统筹管控制度。创新规划管控手段,统筹横向和纵向各类空间规划,确保项目精准落地;进一步完善优化“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加强规划管控和项目审批的统一,确保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审批速度;强化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监督实施,打造“安全工程、精品工程”,提升城市品质。

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中心城市建设要突出“问题导向”,按照“人有我无补短板,人有我优提品质、人无我优强优势”的思路,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转型发展等问题,规划安排可操作实施的重大项目和具体实施措施。

(一)以破解行车难、停车难为突破口,构建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

目前,榆林中心城区路网密度为5.7km/km2,除了路网密度偏低以外,一是路网结构不合理,快速路缺失,支路比例偏低,主次干路不分,从而导致路网层次混乱、功能混杂、各等级道路衔接不当,运行效率低下。例如榆阳路、人民路与滨河路十字堵车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城市总体规划执行不到位。部分快速路段沿线单位违规擅自开设进出口,或者增设减速带;大的路口如北环路与长城路十字、迎宾路与榆林大道十字立体交通规划被调整;各新区与老城区连接路网衔接不畅。三是综合管理不到位。机动车占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违规停放,出租车随意停车和调头造成局部拥堵,公交线路运营水平不高,道路交通标识不完善等等,都降低了道路运行效率、危及行车安全。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市政路网建设。按照“多规合一”划定的中心城区建设开发边界和“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优化城市路网结构,统筹谋划建设中心城区交通环线、主次干道、微循环道路等交通设施,打造合理配置、互联互通、道路顺畅、运行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形成榆林中心城区新版交通规划中“七横六纵”的路网体系。近期应启动实施榆阳路、富康路高架桥,环城北路与东过境线路口立交桥、榆麻路与东过境线十字立交桥、纬一路(榆佳高速出口-金沙路)、长城路、榆林大道快速路改造、环城北路西段(机场路-西环线)、高铁站到榆阳机场快速干线、榆林大道南段(振兴路-过境线起点段)、高新区与科创新城连接线、榆麻大道(东沙新区-金沙路)、人民路西延高架桥(榆林三中-芹河新区)、榆横二路、榆横五路、榆横八路、榆横七路、榆横十七路、怀远十三街、怀远七街、榆补路等一批骨干道路项目,促进路网整体的通行效率和环境品质的提升。

2.多措并举解决停车难问题。一是严格落实大型城建项目停车场配建责任,建议城管执法部门对既有项目和在建的商场、小区停车场建设是否落实或者配建指标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复查。二是建议政府资源规划、城管执法、住建、机关事务和人防部门积极整合资源,将现有的人防地下工程利用与停车场建设相结合,将一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搬迁与停车场建设相结合,将棚户区改造与停车场建设相结合,加大投入、合理布局停车场。三是在商业、行政办公较为集中的区域,也可按照“谁出资、谁收益”的原则,招标建设一些社会化经营的生态停车场。

3.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一是要加强政策保障,切实实施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二是要在市政道路新建或改建时,合理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公交专用车道和候车厅,提高通行效率。三是要突出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进一步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加强公交场站等硬件设施建设,及时更新老旧车辆,确保公交经营稳定有序,为广大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同时,建议提高公交IC卡补贴标准,提升市民乘坐公交吸引力,发挥公共交通缓堵减排作用。

(二)以串联绿地水系为着力点,营造城市的无限生机和旺盛活力。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生态环境脆弱,城市生态建设是榆林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关键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市围绕水系治理的城市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先后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但在体系形成、严格控制、功能整合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问题,必须以“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工作为抓手,持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做好基础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城区独特的山水环境条件,在榆溪河生态长廊、东沙生态公园打造的基础上,对城区的其他水系,尤其是城中及周边的山体进行整体打造,构建城市发展的生态背景,建设公园中的城市。以大漠生态水城为目标,重点打造四河(榆溪河、榆阳河、沙河、芹河)、四山(驼峰山、卧云山、大墩梁、红山)。对城区全部河流进行生态修复,加强山体生态建设,建设湿地公园与森林公园,以生态绿廊串联自然山水体系,构建生态骨架。按照“山水相依、蓝绿交织;四山拱卫、四水绕城;多元生态,特色景观”的总体策略,以叶脉状网络打造榆林水系。结合当前正在推进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建议强力推进榆阳河、沙河、芹河综合治理工程和三岔湾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结合红石峡风景名胜区建设,超前谋划,扩大规划建设范围,启动实施周边红山的生态建设;结合榆林古城的保护建设,整体启动实施驼峰山的规划建设;结合三岔湾湿地公园的建设,整体启动实施周边卧云山的生态建设;结合沙河的综合治理,整体统筹,启动实施沙河源头大墩梁的生态建设。各项目的实施中,要依托山水体系建设城市绿道系统,更多地将居民休闲活动融入自然,提升河道两侧、山体周边的建设风貌,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2.严格控制生态规划红线。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严格划定城市绿线与蓝线,加快修编城市绿地系统、河湖水系专项规划,强化规划的管控引导,保障城市生态建设的落实。以海绵城市理念建设公园、广场体系。要改善当前现状居住区级公园不足且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挖掘公园植物、文化、传统、体育休闲等不同特色,加快各类主题公园建设攻坚,包括启动建设大墩梁公园二期、榆溪河公园北段西岸、草海则公园、环城公园、余子俊长城遗址公园、苏庄则公园、惠民生态公园、红石峡植物园、中心花圃等项目,改造提升鸳鸯湖公园、绕城绿化等项目;完善榆溪河公园、大墩梁公园一期标识标牌、休闲座椅、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利用居住区空闲地、棚户区改造边角地,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破硬改绿,建设以居民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小型绿地和广场,实现中心城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提升宜居环境。

(三)以传承历史文脉为重要基底,全力推进榆林古城保护开发建设工作,打造城市名片。

榆林古城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在世界遗产长城的登录名单内。古城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对整体环境重视不足,对传统民居建筑和街道格局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足,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遗产出现孤岛倾向;另一方面建设性破坏仍然严重,房地产开发拆迁以及老百姓对居住环境的改造与修缮都造成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功能梳理。迁出不符合古城发展定位的功能,例如工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长途客运站等。对于一般商贸功能也应予以疏解,对于旅游重点开发区域,适当疏解居住功能。针对居民,填充社区级公园、广场、停车场等,完善休闲功能。针对游客,升级现有旅游服务,填充文化展览、民俗体验、住宿等。加强古城的文化功能,尤其是为榆林丰富多彩、灿烂缤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精粹提供空间,如寺庙戏台、庙会可容纳戏曲类非遗;街巷可容纳饮食类非遗。对计划进入的功能实行准入制度,服务居民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学校等不再在古城增设,必要时设于古城外围。一般商贸功能不再进入古城。鼓励进入古城的功能有文化体验、旅游民宿、传统手工艺以及文化旅游项目等。进一步完善古城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满足文物展示与利用、旅游体验、宜居宜游等需求,完成古城功能的全面转型。

2.空间梳理。对古城空间进行整体管控,以六楼古街及其东部区域为重点进行旅游开发,古街以西部分不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突出古城的山坡高差特色、明清四合院与窑洞特色、街巷特色。点线面开发结合,重点修缮四合院、窑洞、文革时期礼堂等特色突出的建筑,拆除部分风貌较差的民居,改建为古城特色的窑洞、四合院等。保留古城街巷格局,打通部分尽端路,依托山势开发几条平行及垂直于古街的小巷,修缮打造古城墙,以线装空间作为古城开发的重点。开发普惠泉、戴兴寺、南北大街三个历史文化街区。

3.景观梳理。加强古城的高度控制,榆林卫城、文庙片区、凌霄塔片区等历史文化富集区建筑高度应控制在6米以下,部分区域应控制在3米以下,衙署等重点标识区应控制在12米以下;文化富集相对较弱且不影响视线通廊区域控制在24米以下。对古城风貌影响较大的非文物建筑进行整治、置换、改造,全面提升古城街区形象。

4.业态梳理。对古城文化旅游业态进行统一规划与精细化管理,让古城真正地活起来,火起来,成为老榆林历史文化的活体博物馆。重点引入文化体验、创意民宿等业态,增加演艺坊、博物馆等设施,避免同质化、低端化。可以引入专业的旅游开发管理公司对古城进行统一的运营管理,以高质量的文化旅游服务打造榆林名片。

(四)以改善民生福祉为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中心城市重要节点景观带和城市直通道路建设。

1.加速城市景观带建设。 城市景观带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改善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根据榆林城市布局规划,选择若干重要节点,打造可以提升城市品位的景观带。目前榆林中心城市亟待改善打造的路段区域当属榆阳路,以凌霄广场为起点,向西途经古城南门、榆兴桥及二毛洼路直至火车站广场。此路段区域行人车辆及红绿灯过密且路口过多交织混杂,经常出现拥堵,重要节假日更是典型的“肠梗阻”路段。建议将此路段区域改造为城市景观带,与榆溪河滨公园连为一体,打造道路两边20米宽的集通行、休闲、观赏为一体的景观绿化带。在设计上超前规划,为保证行人安全,保障车辆畅行,行人过马路可通过地上或地下立体交通方式方便居民出行。设计理念要充分采用海绵化措施,在道路中央设置综合管廊,提高周边地区系统配套保障能力。综合管廊建设虽然结构复杂,工程量大,但十分必要,能保障电力等设施的安全,避免道路反复开挖,造成人力物力浪费。

2.加快城市快速道路建设。城市快速道路可以有效减少平面交叉口和红绿灯数量从而提高行车速度、缩短较远距离的行车时间、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混行机会、降低道路拥挤几率、促进汽车保持经济环保车速等,对提高整个城市的交通安全和运输效率有极大作用。鉴于榆林目前还没有一条中心城市快速道路,建议在榆林大道与迎宾大道、人民路、柳营路交汇处以及火车站路段尽快建立快速立交通道,以缓减该道路红绿灯数量较大车流量密集的交通压力。类似路段还包括富康路通往东沙的路段,迎宾路通往红山的路段等。

(五)以市政管网提标改造为切入点,提升城市公用事业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市政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城市给水、雨水、污水、电力、电讯、天然气、热力等地下管道,是城市生产经营、居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设施,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基本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榆林中心城区市政管网系统越来越庞大和复杂,利用效率与运行效果方面潜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目前榆林老城区供水、供热、雨污水管网建设标准低,年久失修,管径容量小,管网跑、冒、漏、淤堵现象严重,特别是2000年以前建成的排水管网全部为雨污合流,已远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和排放要求。所以,对于城市市政管网的提标改造和系统的完善已经成为目前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一是解决市政管网专项规划相对滞后的问题。由于规划的滞后,导致在市政管网设计的过程中,对服务范围、人口数量、容量等各个方面的基数选择上存在着不合理或不足的现象,因此要尽快修编完善各类市政管网专项规划,以便科学指导城市建设。二是理顺建管体制,解决目前各片区市政管网难以对接的问题,构建稳定、畅通、高效的市政管网体系。受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的限制,各主体各自为政,各个片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市政管网的建设中出现随意性和局限性,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直接影响着效能的发挥。三是根据各专项规划,结合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完善的市政管网改造建设计划。按照改造计划,分重点、分区域、分步骤组织实施,逐步完成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电力、通讯等各类管网的建设和改造,特别要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对市政管网中雨污分流完成改造,制定相对健全的城市排水相关防涝工程项目系统,从而提升市政管网的安全、稳定等性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四是提升市政管网改造建设的标准。在市政管网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全面利用,从而提高市政管网的使用性能。五是加大水厂、热电厂、污水处理厂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在对各类管网进行改造提升的同时,要统筹水源、热源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重点建设西沙水厂、科创新城水厂、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科创新城污水厂、粪便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六是注重市政管网的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建立集设施资产管理、管网规划与分析、运营管理、信息共享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建设必将大大提升市政管网的管理水平,也是城市市政工程的发展趋势,所以就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发展,同时提高整个行业对新型信息化的认知度,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以此来适应发展潮流,提高城市化管理水平。

三、建设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智慧城市是实现城市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更高级的城市形态。当前,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由于我市该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要学习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注重顶层设计,实施统筹规划。建议与国际一流物联网企业和各领域专家进行合作,建设智慧榆林大数据中心、中心机房、运营管理中心和展示体验中心,构建基础数据库、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安全中心。积极申请智慧城市试点,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中心城区分为数字化网格单元,详细划分城市事件,制定对应的快速解决方案,成立一体化管理机构并对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二)注重整体推进,抓住建设重点。在推进智慧城市的进程中,需要区分轻重缓急,从城市规划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全面考虑,坚持把宽带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应集中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以需求为牵引,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共享步伐。


(市政协社法委、九三学社榆林市委员会)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19589

执行时间2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