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调研报告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老年大学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4540次     时间:2019年12月12日

新形势下,我国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退休人员越来越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技术的发展,大多数退休人员身体健康,精力旺盛,他们不甘在家养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依然强烈。而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主要形式,不仅能有效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帮助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活动,还能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人生追求。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近期,市政协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市政协委员深入我市部分县(区)老年大学和部分分校、教学点,对我市老年大学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市县联动,四级网络初具雏形。2002年4月,我市五位退休老干部自发创办老年大学,开创了榆林老年教育的先河;2007年6月,市委、市政府将老年大学设置为市委老干部局下属正县级参公事业单位,配备2名正职(校长、总支书记)、3名副职(副书记、副校长、副调研员)共5名县级领导。2014年,在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的大力推动下,市县(区)联动,强力推进,在剩余10个县(区)均陆续成立了老年大学,实现了老年大学全覆盖。截止目前,我市已有市级老年大学1所,在校学员3818人;县级老年大学12所,在校学员共计8853人;市老年大学分校2所、教学点5所,乡镇(街道)、村(社区)老年大学分校39所、教学点5所,全市共计2.2万中老年人就近就地接受老年教育,占全市老年人口3.8%。初步形成了以市老年大学为示范,县(区)老年大学为主力,乡镇(街道)、村(社区)为延伸的四级办学体系。

(二)立足实际,着力保障场地经费。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榆林体校搬迁后的校区置换给市老年大学办学使用,预计2023年春季实现招生;定边老年大学投资2600万元在县城中新建一所建筑面积达7000平米的教学大楼,有望2020年投入使用;神木市、靖边县利用老干部活动场地办老年大学;府谷县利用县电大的一座三层小楼共6间标准教室办老年大学,配有多媒体投影仪、视频教学系统、点歌系统等现代化高端教学设施。其他县级老年大学也都实现了“有场地”这一基本要求。市财政局每年为市老年大学预算经费200万元,用于开展活动、聘用教师和改善基础设施。2018年县区老干局撤并后,各县(区)级老年大学在经费保障上,重点依托老干部局进行拨付。其中,神木、府谷两县(市)办学经费达到100万元,榆阳、定边、靖边、子洲办学经费也突破20万元。

(三)创新管理,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市老年大学提出了“坚持一个方向,牵住两条主线,推行三级管理,坚持四项原则,打造五张品牌”的“12345”创新发展理念,科学设置了3院6系33专业,140个教学班;同时还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各专业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制定出台了18项教学管理制度和考评办法。榆阳区老年大学针对社区老年人集聚的现状提出了“规范区老年大学,扩展社区学校”的发展思路,不断丰富办学资源,拓展办学规模。定边、靖边、子洲老年大学坚持把“教、学、乐、为”融为一体,实现教学有大纲、上课有教材、管理有章程、学业有考核的目标。

(四)发挥余热,展示老年风采。市老年大学组织志愿者和演出团队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森林城市创建、脱贫攻坚、缉毒戒毒、爱老敬老以及“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一系列活动300余场,展览100余次。其中市老年大学连续三年承办的老年春晚,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达百万,成为我市春节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老年大学成立了志愿者团队、合唱团、秧歌队和演出团,定期走社区、到基层、进企业、入军营,用歌舞、书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和慰问演出。通过老年大学培养的书画、摄影、歌唱、舞蹈、器乐、太极和旗袍等方面人才1200余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幸福榆林的中坚力量。

二、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全面加速发展期,我市也成为老龄化城市之一。截至2018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5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6.8%,预计到2020年,我市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20.1%。目前,各级老年大学、分校和教学点学员2.2万余人,仅占全市老年人口的3.8%。但部分县区主要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对作为健康养老重要形式的老年教育,认识上还存在偏差,有的认为办老年大学是公益事业,是给老年人寻找开心玩乐的地方,不是上级考核的硬指标,办也可以不办也可以;有的认为要根据县域经济财力而定,财力好一些的可以办,财力有限的办不办皆可;有的对老年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办老年大学只是老干局的事,对于营造办好老年教育的浓厚社会氛围缺乏认识。

(二)政策落实难。老年教育作为当前老龄化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年来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但并未明确职责部门。2017年,我市出台的《深化全市老年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市老年大学的教学面积不低于6000平方米;2018年7月26日,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研究通过的《榆林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改善市老年大学现有办学条件,建成综合性老年大学,但由于职责不明,监督不力,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各级政府在落实老年教育政策过程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多数都未把发展老年教育纳入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教育规划和民生计划,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社会力量办学及各类配套场所建设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管理,导致发展迟缓,困难重重。

(三)发展不平衡。一是全市上下还未形成一体化的规划与管理机制,收费标准、大纲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参差不齐,《深化全市老年教育改革方案》未得到全面贯彻,层层指导、交流联动的措施还不到位。二是县域发展不平衡。北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5县(区)均实现了有场地、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但南部6县只有米脂、清涧的场地、机构、人员、经费得到“四落实”,子洲有经费、有场地,但无机构、无编制;而横山、佳县、绥德、吴堡4县既无机构、编制,也无办学经费。三是办学场地严重不足。市老年大学现有办学场地为市委搬迁后所留的24孔窑洞、14间领导办公室以及1间会议室改造而来,面积不足1200平米,存在学员站着上课、挤着学习的现象,院子为多个单位共同使用的停车场,无法满足第二课堂教学需要。目前,我市榆阳、绥德、横山、佳县、清涧仍无专门的办学场地,只能借助其他单位场地挤占腾挪进行办学。

(四)办学水平低。一是人员严重不足。目前,我市从事老年教育的人员共计476名,其中管理人员181人,以全市2.2万学员计算,平均每名工作人员服务100名以上学员。以市老年大学为例,学校共有管理人员27名(其中12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学员3818人,平均每名工作人员服务140名学员。二是管理缺乏经验。目前各级老年大学管理人员多从老干部服务单位调入,有教育工作经验的很少,存在“外行管内行”的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和办学水平。三是教师队伍不稳。各级老年大学外聘教师占绝大多数,主要来源为退休教师、文艺工作者,或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的未就业人员,有少部分是兼职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较大,严重影响教学水平。

(五)教学不规范。一是无统一教材和大纲。全市各级老年大学开展声乐、舞蹈、器乐专业教学班达100多个,在共性专业教学上,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大纲,讲授的课程基本靠老师自己确定;二是课程建设缺乏前瞻性。目前,老年大学课程设置还停留在满足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层面,专门为培养老年人才的技能性课程较少;三是教师待遇低,每周一个班级只上两节课,外聘教师平均每节课120元左右,每位教师一个月收入不足千元,导致聘请专业老师困难。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发展老年教育,办好老年大学,事关我市老干部工作全局,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其纳入应对我市人口老龄化和提升榆林文化影响力的发展规划中来,高点定位,强力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形成由组织和老干部工作部门牵头总抓、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老年教育工作格局。二是建好管理队伍。建立一支本领强、靠得住的工作队伍,选好配齐领导班子。三是强化检查督导。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应加强对老年大学的调研督导,树立全市老年教育一盘棋思想,把科学的理论、规范的制度和有效的举措贯穿到全市各县区。

(二)理顺管理机制,拓宽经费来源。各级党委、政府应建立有规划、有领导、有组织、有管理的“四位一体”模式。对老年大学的资金来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考核机制做出明确规定,使老年教育进入规范化轨道。各级政府应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老年教育工作列入财政预算,积极探索办学经费与学员数量挂钩的经费管理办法。针对目前的人员缺少、经费不足等问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参与政府组织的文艺表演、汇演,接受企业冠名等渠道来获得各方经费的支持。同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老年大学学费标准,实行有偿服务,用于弥补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

(三)加强师资力量,提高办学水平。通过人才交流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单位,进行人才引进;出台鼓励政策,激发从院校、文化馆、艺术团体退休的老文艺工作者、老教师、老艺术家来校授课;建立“教师库”系统,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充实到“教师库”当中;提高外聘教师待遇,实行动态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四)改善办学场地,营造良好氛围。根据老年人的分布与需求进行科学布点,采取租赁、扩建等形式,在高新区设立一所规模大、配置高的市老年大学分校区。协调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盘活闲置国有资产,逐步在市区东、西、南、北设立市老年大学校区,满足老年人就近入学的愿望,缓解市老年大学场地不足、老年人入学难等问题。出台鼓励社区、工矿、学校、企事业单位兴办老年大学的办法,利用高校、群艺馆、企事业单位职工活动场所,办老年大学分校,利用社会辅导培训机构场地和师资力量,办校外辅导站,确保每个街道办事处至少一所老年大学,形成“一中多点”的办学局面。

(五)强化政治建校,发挥社会效益。老年大学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将教育教学贯穿工作全过程。一是要紧紧围绕提升学员思想政治素质,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老年大学学习活动中,积极开展各类党建活动,通过“公开课”、“大讲堂”、文艺演出、展览和“课前五分钟”、“微党课”学习教育,提升党员思想认识。二是要重视活动实质和成效,搭建展示平台,努力打造精品活动。积极动员学员进社区、企业、敬老院、福利院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在展示老年学员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精神风貌的同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与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等现代媒体,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社会服务活动当中,将本土文化融入活动内容当中,从而提升老年大学的社会影响力。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17912

执行时间2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