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论坛您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栏目 >>委员论坛

志愿者的初心是什么?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9436次     时间:2016年11月28日


市政协委员、榆林环球梦教育志愿服务队队长 屈玉渊


传承志愿服务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对于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忠实践行;是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的桥梁纽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追本溯源,在我国,志愿精神同样历史久远。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中国,圣者孔子提出核心思想“仁者爱人”;而孟子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理念;庄子则秉持“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等等。由此可见,在集大成者思想的影响下,“仁爱”思想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不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而志愿服务的灵魂就在于关乎这样“爱”的诠释和“善”的举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志愿”一词也逐渐清晰化、大众化。1963年,毛泽东同志在《人民日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这个被全国人民学习效仿的榜样,至此家喻户晓;雷锋精神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所传递;雷锋精神也逐渐成为人们精神生活和灵魂思想的一种实践诠释。一直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举国震痛。全国志愿者前赴后继来到受灾区,忍饥挨饿、化悲恸于行动;他们感人的画面迅速通过网络传播开来,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凝聚力。紧接着,北京成功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举世瞩目。奥运会赛场上,笑容可嘉、彬彬有礼、服务周到的志愿者们,吸引了全世界观众的眼球,赢得了无数选手的嘉许,博得了全世界媒体的报道。北京奥运会成功了,中国再次赢得世界的“点赞”。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为中国赢得掌声,北京奥运为中国文化再次融于世界搭建桥梁。毫无疑问,志愿精神,一直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心中,一直实践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到荒草萋萋的农村,到处都是淳朴的笑容、真挚的情谊;邻里友爱、乡间互助,这是中华千年优秀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笔者少时农村长大,在父母朴实憨厚、勤劳持家的影响下,从小急公好施。2010年,尽管恰时求学在外,但在校期间、每逢节假日,都会花费大量时间投身于公益教育的行列。六年转瞬即逝,笔者依然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看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同样坚持初心,继续前行;今特执此拙笔、略写一二,浅显阐述志愿者到底应该不忘怎样的初心。

屈玉渊为两届世界山地自行车锦标赛冠军Elen Eger当翻译

一、在思想上不忘志愿服务精神

第一,志愿服务志在帮助别人。志愿服务的精神决定志愿服务的意义。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核心领导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善的力量、爱的动机;广大志愿者当牢记心中,坚持不忘初心。

时代滚滚前行,永不停息。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已然感知到,“崇德向善”、“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这些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或多或少,发生了质的变化。秉持志愿服务精神,正是为了坚守我们的精神高地,坚持我们的道德底线,夯实我们的精神信仰,完善我们的精神家园。人民有信仰,国家才能更强大。中国人民的信仰就是蕴藏在内心深处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就是懂得感恩敬畏的行事准则,就是时刻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高尚精神。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当前时期,全国人民比历史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的信仰。中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有精神和信仰;我们绝不能牺牲精神富裕来换取物质富裕。通俗的讲,精神富裕和物质富裕一个都不能少。志愿服务,一个朴实的辞藻、一种平凡的举动,正在以全新的角度和广泛的领域悄然地传承和发展着中国人民的信仰。坚持志愿初心,弘扬志愿精神,发扬志愿文化,让我们与全国亿万志愿者铭记志愿初心,共建美好家园。

第二,志愿服务同样成就自我。《道德经》记载: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是圣者老子对于后世的明鉴,天地无私心自宽。做人应当像天地一样,不为个人私利反而得到最大的“利”。志愿者有时也会遇到一些诸如不被理解、不被看好等尴尬的情景,但志愿者内心的成长和人格的健全成为志愿者坚守的动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信用度已逐渐成为社会交往诚信考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志愿者经过长期无私的付出,人格健全,心胸宽广,做人厚道,做事踏实,这反而让他们获得更多发展与合作的机会。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当中,内心的富足与成长也同时让他们获得纯真的快乐,这种快乐最终上升为幸福感。所以,志愿者在贡献自我、完善社会的同时,成就了自我,找到了快乐,建立了幸福。

第三,志愿服务促进文明创建。文明发展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属性特征。精神文明创建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反之,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举步维艰。志愿服务精神如春风化雨,在润物无声中,不断夯实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志愿服务是看得着、摸得见,带着初心就能上路的社会活动,企业老板、上班族、学生群体、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够参与的全民性活动;它的直接意义是帮扶社会弱势群体,间接意义是行善立德、完善社会文明体系。志愿服务更能够从思想上向社会传递希望和梦想,不断链接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与友情,不断增加社会的温暖,为文明社会的创建贡献更多柔性的力量。

第四,志愿服务传播中华文化。志愿服务已经开启了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文化”、“中国名片”的重要渠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索契冬奥会、上海世博会、北京APEC会议、南京青奥会、北京世锦赛等国际性赛事,都能看到中国志愿者的崭新面孔;志愿者的形象礼仪、举止谈吐、服饰装扮等都展示着中华文化,彰显着中国魅力;为世界了解中国、 感受中国打开了窗户,为中国文化融于世界搭建了桥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垠,对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如何更好的传播好、传承好中华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挑战。志愿服务无疑为我们搭建了这一重要渠道。

二、在业务上不忘志愿服务水准

第一、推动志愿服务理论创新。全国至上而下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也在逐渐完善志愿服务立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给志愿服务组织回信,为新时期的志愿服务指明了方向。我们当清醒认识到,理论创新的每一次成果都对于志愿服务是一个巨大的推进。广大志愿者当开阔思路,打开视野,突破思想瓶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志愿服务当中,从而创新出一条符合中国发展道路、融合中国元素的志愿服务道路。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志愿者当潜心研究,将其巧妙结合在志愿服务当中,彰显特色,从而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理论体系。

第二、推动志愿服务实践创新。我国地缘辽阔,人口庞大。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集,中西部地区人口分布广而散,城乡贫富差距大。然志愿服务具有覆盖面广、渠道宽、领域大等特点,它是一种全民皆可参与的新型社会活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资源;正是这种多元化的特征,要求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结合理论创新的成果,广泛调动服务片区资源,使需求和被需求相得益彰、完美链接,使得志愿服务生根发芽。

第三、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创新。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成为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有力保证,但文化也需要制度的保障做“排头兵”。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创新,对于志愿者而言,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和全局性的特征。完善志愿制度能够激发广大志愿者的持久斗志,更能够带动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列。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区立法的已有20个,占64%,其中地方性法规19个。这对于社会各级地方志愿机构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当中,有效的保护了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南方沿海地区的部分城市,出台志愿服务地方法;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当中,为志愿者购买保险,这就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的制度化,也极大的鼓舞着更多人开展志愿服务的信心。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结合自身开展工作的经验,总结方法,归纳思路,有效杜绝志愿服务“碎片化”和“零散化”等存在问题,从而为志愿服务提供长久保障。

第四、推动志愿服务文化创新。文化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民族延续传承的基因,是社会认同的纽带。推动志愿服务文化创新就是对于志愿服务精神的深度诠释、再度挖掘。志愿服务文化创新就是要不断推动志愿者内心的自觉转变、自觉参与;就是推动受助者欣然接受帮助、自发的对于志愿服务精神进行薪火相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们普遍的社会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志愿者们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传递、制度保障等,使志愿服务成为人们内在的价值追求。志愿者应当吸取人类一切文化成果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例如:榆林环球梦教育志愿服务队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当中,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人生奋斗精神。

三、在行动上不忘志愿服务目的

第一、坚持服务对象为主体。“志愿服务”一词,单从字面理解,志愿者和志愿项目是频繁谈论的话题,貌似忽略了志愿服务对象;其实不然,志愿服务活动过程当中,主体当属服务对象。因为有了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才有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动机;而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也一定是他们自愿接受的,强加给他们的就脱离了志愿服务的精神。深入困难群体,广泛调研走访,充分了解需求;精准推动政府和社会服务资源下移,整合社会志愿服务力量,从而从最大范围、最大限度、最佳效果的标准上满足服务对象需求。

第二、坚持志愿过程为抓手。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国志愿服务体系,在吸收了传统美德、雷锋精神、中国文化、外国公益模式等多种精髓后,也逐渐建立了志愿服务考量机制和措施。通过“志愿云”等互联网平台,展示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全过程,从而对志愿服务有了全程的考量,有效避免了志愿服务的“形式主义”。结果满意与否,首先看过程。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当中,应当发扬真抓实干精神,下苦功夫、巧下功夫,践行“老牛拉磨”精神,以更高水准完成志愿服务项目内容。坚持志愿服务过程为抓手,更有效地传递志愿服务精神,增强了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为社会志愿服务精神薪火相传扫清更多思想的障碍。

第三、坚持志愿结果为导向。由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多元化、行为多样化、结果差异化,社会志愿组织变得数量庞大,服务内容多元丰富。“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高效处理个人问题”是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的直接目的。紧紧围绕目的展开活动,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过程当中就有了更为明确的行动指南。坚持志愿服务初心,本着志愿服务精神,带着志愿服务结果,狠下细功夫、苦功夫、深功夫,着力落实“以结果为导向”的志愿服务。果子甜不甜,问问客商便知;项目好不好,看看结果知晓。在当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年代里,发扬实干精神,更应当追求实干结果。

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灵魂,是时代进步的阶梯,更是文明延续的载体。行走在志愿服务道路上的朋友们,坚持中国特色,汇聚中华力量,传承中国精神。

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19438

执行时间2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