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专题协商

专题协商您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协商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沿黄区域全面振兴的建议

榆林市政协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912次     时间:2016年08月10日


政协榆林市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1688日至9日召开。本次常委会议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我市沿黄区域全面振兴”进行了专题协商。会前,市政协依托专委会、联合有关部门和沿黄六县政协,组织委员进行了专题调研。会议期间,常委们紧扣会议主题,联系沿黄发展实际,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常委们普遍认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实施振南战略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以来,我市沿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稳步提升,特别是沿黄公路的建成,为沿黄区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常委们也指出,由于受地理、历史、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沿黄区域整体发展较为滞后,区域差距较大,仍是我市的一个基本市情,也是我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短板。现就有关建议报告如下:

一、要确保完成好沿黄区域脱贫攻坚这一项艰巨任务。一要在推动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上下功夫。中省市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基本完备,措施明确,任务具体,关键要结合沿黄区域发展实际,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沿黄区域贫困程度深,瓶颈制约多,建议在扶贫项目布局上,在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向沿黄地区安排。二要不断探索和总结沿黄区域脱贫的新路径和新模式。要积极推进“生态+产业” 、“公司+基地+农户”、 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脱贫路径和模式,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做文章。三要全面保障各项脱贫举措落地生根。要进一步强化对沿黄区域脱贫资金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强化项目资金监管,确保扶贫资金绝对安全。要进一步规范贫困退出行为,实事求是,严格评估,注重脱贫质量和可持续性。要建立后期帮扶跟进机制,对脱了贫的原贫困户继续进行3-5年的跟踪扶持,确保稳定脱贫。要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督查考核和干部队伍建设,对沿黄区域的考核要降低GDP、财政收入增长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增加扶贫减贫的考核权重,真正形成以扶贫减贫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四要逐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要重视宣传动员和教育引导,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要切实抓好智力扶贫和教育扶贫,特别是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及资格认证,对在册贫困户子女接受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学历教育的学费予以减免或全额资助,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要着力补齐沿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个短板。一要着力弥补基础设施短板。要加强沿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提升路网密度和通达深度,不断完善沿黄区域交通运输网络;要加快实施沿黄区域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增强农村电网供电保障能力;要强力推进沿黄区域黄河引水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好人畜安全饮水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沿黄区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现自然村、交通沿线和旅游景点网络信号基本覆盖。二要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沿黄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要通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沿黄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和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着力构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沿黄地区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大体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要加快推进沿黄区域三条发展轴带建设。一要加快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生态建设问题和产业发展问题。生态建设方面,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我市沿黄区域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地区之一,谋划发展,必须把生态摆在前面。保护好沿黄区域生态,是保障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和生态功能的底线,是我市沿黄区域肩负的重大国家责任。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以“退耕还林”和沿黄公路绿化、三北防护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为抓手,建设沿黄绿色长廊。要加强水保生态建设,重点实施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坡耕地治理等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逐步改善沿黄区域水保生态环境。要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议抓住国家将在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探索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的机遇,积极申请能在我市沿黄区域开展试点示范。产业发展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制约沿黄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发挥优势,特色发展。要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要以府谷县墙头农业园区和碛塄农业园区为龙头,积极发展优质小杂粮,突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做强生态畜牧业和生态养鱼、时令水果等高效农业,打造引领我市沿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要加快推进沿黄区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学习借鉴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的榆阳区余兴庄赵家峁村“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改革成功经验,破解农村土地撂荒和流转难题,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强力推进红枣产业提质增效。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来研究今后红枣产业发展问题。目前我市红枣面积已达175万亩,但优生区仅5060万亩,建议从供给端入手,从投入、技术服务等方面向优生区倾斜,深度挖掘枣业的多种功能,由追求产量向产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力争将红枣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要在特色产业和接续产业上做文章。要遵循市场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接续产业,如发展核桃、山地苹果、海红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及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等现代物流业,打造沿黄特色产业带。二要加快沿黄城镇带建设。要坚定推进沿黄区域城镇化的信心,聚焦推进城镇化的目标,着眼长远发展,不断提高沿黄区域城镇化水平。要加强对沿黄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指导和支持。要切实搞好顶层规划设计,明确发展目标、优化城镇布局。要进一步加大沿黄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力度。要加大投入,提质扩容,把沿黄三座县城建成产业集聚度高、人口承载力强、功能设施完善、文化特色鲜明、辐射集镇乡村的主要载体。要集中力量搞好产业培育,建设一批镇域人口1万人以上、镇域生产总值1亿元以上的中心镇,使之成为沿黄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纽带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副中心。三要加快沿黄旅游带建设。要树立沿黄区域“全域旅游”理念,从发展战略上把沿黄区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要切实搞好沿黄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市沿黄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加大重点景区建设力度,积极支持佳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强力推动白云山景区创建成国家5A级景区,努力将白云山打造成我市沿黄旅游的龙头景区。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建议市财政设立沿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旅游创新、旅游创业。要促进沿黄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内蒙、宁夏、山西、延安等周边省市旅游区域合作,积极协商建立沿黄区域旅游合作联盟,促进联动发展,合力打造“大黄河”旅游带,不断扩大我市沿黄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影响力。

四、要建立健全推进沿黄区域全面振兴的四大保障体系。一要创新体制机制,为推进沿黄区域全面振兴提供组织保障。要组建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建议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沿黄六县和市直有关部门参与的推进沿黄区域全面振兴工作领导小组,高位领导、强势推进。要积极探索建立市、县对沿黄区域的两级对口合作帮扶机制,不断提高结对合作帮扶成效。二要突出规划引领,为推进沿黄区域全面振兴提供制度保障。要打破行政区划、城乡地域界限,用“多规合一”理念来搞好顶层设计,谋划沿黄区域发展。要尽快启动编制跨区域的《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沿黄城镇带发展规划》《沿黄旅游带发展规划》,并对我市沿黄区域已有规划、建设进行统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城镇布局,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措施和支持政策,进一步激发沿黄区域发展潜力,逐步形成我市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要选择部分区域或积极性高的部分县率先建设沿黄区域示范生态经济带,为全市沿黄区域全面振兴提供示范和先期探索。三要给予倾斜支持,为推进沿黄区域全面振兴提供政策保障。我市沿黄区域基础差、底子薄,单靠自身努力很难改变其落后状态,必须依靠政策倾斜支持和对口支援,加快缩小发展差距,确保与全市同步够格实现全面小康。特别要加大财税政策的倾斜支持力度,增强沿黄区域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能力。同时,要积极争取中、省的重视和支持,把推进沿黄区域全面振兴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力争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争取中、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四要强化智力和资金扶持,为推进沿黄区域全面振兴提供要素保障。一要不断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体制和机制,紧密依托榆林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及中职学校,积极培养本地能留得住、用得上的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要组织开展从市、县级国家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和人才到沿黄乡镇交流任职或挂职锻炼。要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可选择沿黄区域重点产业,如红枣、山地苹果等,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组建一批产学研创新合作联盟,增强科技创新对沿黄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要加大金融支持保障力度。积极推进沿黄区域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业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探索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质押抵押贷款,加大贷款财政贴息力度,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农户、个体创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要积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和范围,在扩大红枣保险规模的同时,逐步将山地苹果、核桃、海红果等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54861

执行时间2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