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论坛您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栏目 >>委员论坛

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 必须打好三张牌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115次     时间:2016年09月01日

市政协常委、吴堡县副县长  寇俊仁

沿黄山区,是各县精准脱贫的重点与难点。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而且,我市沿黄公路的全线贯通也为集中力量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提供了良好机遇。那么,究竟如何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必须打好三张牌。

一、打好生态绿化牌

我市沿黄地区处于晋陕峡谷与黄河一级支流地带,区内坡陡沟深,地表支离破碎、土壤侵蚀严重。因此,保护、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成了改善该地区农业生产及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的前提。我们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市县分担、逐年推进的原则,充分调研,科学规划、集中精力建好榆林沿黄八百里绿色长廊。一方面,要立足沿黄道路绿化打造景观精品工程。根据道旁地形大小,特别是在旅游景点附近,要按照城市园林建设标准,打造道旁小公园、小花园;两侧行道树栽植品种要常绿与落叶相结合,乔灌木与地被、草皮相结合,花草套种,实现全线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另一方面,要做好沿黄山体绿化及其沟道生态治理。除部分裸石山体无法植树外,其余迎坡面及500米之内近沟,全部栽植绿化树种。力争市县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左右的资金,5年内完成沿黄生态绿化工程。

二、打好红枣产业牌

红枣产业曾属沿黄山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但近年来枣贱伤农、恶性循环,使红枣主导产业地位受到巨大冲击。那么沿黄红枣究竟何去何从?我认为:

一是红枣产业不能丢。沿黄地区是红枣原产地和优生区,具有三千年生长、一千年栽植历史的产业,总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存在。

二是面积要压缩。目前榆林市枣园总面积170万亩,沿黄面积在120万亩以上,而农村劳力却大多流入城镇,常住农村劳力不足10万人,即使按大田1个劳力管理10亩枣园估算,也根本无力承担管理任务。因此,应逐步将交通不便、坡陡路远的劣质枣园改作他用,逐步将沿黄枣园规划面积下调到80万亩左右。

三是种植结构要调整。将制干品种占比由85%调整为50%左右,鲜食品种占比由15%调整为50%。制干品种可保留部分本地油枣、长枣良种,鲜食品种中应大力引进推广“七月鲜”“蛤蟆枣”等适地优良品种。

四是管理要精细化。改变“小农经济“粗放经济”“副业项目”“懒人树种”等传统观念,树立“匠人”意识,精细打造、集约经营。一方面,大田管理要精细化,必经疏株压枝、科学防虫治病,大幅度增加有机肥施入量。另一方面,对于平地枣园、鲜食品种,采取设施化栽培模式,大力推广防雨棚、温室栽植、水肥一体化供给及无害化防虫等红枣栽培集成技术。

五是打造品牌,抢占市场。目前除巨鹰等极少数品牌外,我市红枣已被号称700万亩优质制干枣基地的新疆红枣挤出国内主要市场。随着布局调整,新的生产模式及产品的不断推出,必须注重培育“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通过念好“宣传、网络、包装、贮存、加工”十字经,逐步恢复沿黄红枣美誉,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六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探索推广“枣树+畜禽、中药林、豆种作物、油用牡丹”等各种生产模式,以此大幅增加枣园综合收益,增强产业竞争力。

七是要实实在在大力扶持。要调整财政支出比例,制定灵活高效的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实现公共人力、财力全面向特色产业倾斜。要积极调整修编做好规划引领,压缩规划面积、调整建设内容与扶持重点;要积极组织技术攻关,切实解决“烂果”及营养保全好的精深加工产品的缺失问题;要积极扶持创建红枣示范基地或高新园区,发挥好示范带动、典型引领作用;要积极扩大红枣保险试点范围直至实现全覆盖,增强红枣等农产品生产的稳定性;要切实加强枣园田间道路、集雨窖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降低枣农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要继续加大对流转土地、带动产业发展的合作社、企业能人的直补力度,通过综合扶持帮助红枣产业度过难关、不断壮大。

三、打好旅游文化牌

我市沿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除白云山等极少数景点外,绝大部分景点尚未真正形成产业。随着沿黄公路的全线贯通,必将为实质性开发沿黄旅游产业提供现实可能。要切实加强政府主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快榆林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当前应注重抓好几件事:

一是确立投资主体。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榆文投”职能,推进“榆林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开展实质性工作。沿黄各县也要采取多种融资形式,组建县级“文投公司”,使沿黄各个旅游建设项目能尽快落地。

二是重新修编市级规划。原“一体两翼”为主的规划几乎没有吴、绥、清三县的重点项目,应尽快修编。也可以重新编制榆林沿黄地区专项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全面指导区内旅游文化产业建设。

三是坚持大区域协作,形成区内外大旅游格局。要将沿黄整体旅游文化资源包括对岸山西沿黄旅游密切协作,统筹谋划,用大区域协作理念指导宏观规划与具体推进工作。各县必须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准确定位,强化功能,资源互补,细化分工,扩大总量,实现多赢。

四是提升文化内涵,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根据各县旅游资源及其地方地脉、文脉特色,从文化定位出发,延伸创意、充实内容,围绕“两黄”文化、民俗风情、影视写生、红色记忆、文物古迹等重大内容,采取创新营销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着力打造精品线路、精品项目,逐步形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旅游品牌,力争早日形成产业,见到效益。

五是坚持多产业融合,开发休闲观光新项目。从旅游业外延拓展趋势以及实施难易程度来看,旅游文化与特色农业的结合不仅十分必要,而且简单容易切实可行。如黄河滩地瓜果种植采摘基地、水产养殖垂钓基地、油用牡丹栽培观赏基地、手工挂面等农产品加工体验基地,既可作为特色农业项目直接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也可作为新兴旅游业的载体间接推动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当属近期即可打造的“短、平、快”项目。

六是制定优惠政策,全方位支持沿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市县政府要通过参与入股、提供信贷贴息等方式帮助“文投”公司融资投入,也可直接投资新建大型配套基础设施项目。要在用地审批政策上特事特办,降低门槛、减免税费。同时帮助投资方做好沿黄建设项目报批等各项服务工作。

总之,不论是红枣基础产业还是旅游朝阳产业,都不同于能源经济,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精心谋划、脚踏实地,着眼小处、大力支持,久久为功、方可见效。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57957

执行时间3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