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迫切需要一大批有责任、有志向、有担当的青年充任先锋和中坚
有一个日子叫“五四”。有一个节日叫“青年”。
节日的形式往往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容。人们对“五四”的钟情,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五四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已经成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促进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思想最活跃的群体是青年。这应该是青年特有的生命征象,一如陈独秀《敬告青年》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在毛泽东的眼里,青年是“民族解放斗争的先锋”。他曾热情赞扬“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数十年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都对青年寄以热切的希望和祝愿。
总觉得“五四”不仅仅是一个纪念性的节日,还应该是一个思考的节日,一个励志的节日。思考的主题,似可以名之“青年的力量”。毕竟青年在长者心目中的分量,正是青年肩头神圣而重大的时代责任。责任,考验着青年的力量!
“青年的力量”应该包括哪些内涵?
我想,首先还是“担负力”,一个人承担责任和使命的能力。孔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孙中山先生也说过:“吾国人果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人人当奋矣。”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节点,具体表现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责任,成为当时一代青年的担当并演绎成一幕幕壮怀激烈的青春史诗。可见责任是一种宝贵的进取精神,是人格提升的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迫切需要一大批有责任、有志向、有担当的青年充任先锋和中坚。
其二是“辨识力”,一种思辨与判断的能力,一种察真伪、明是非、懂美丑、知善恶的能力。有辨识力的人明白方向,懂得选择,富有理性精神。辨识力来自正确的价值观。在今天,更要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能够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大是大非问题上心明眼亮,守正祛邪,谨守法度。辨识力本质上是一种德性的修炼。《易传》说“厚德载物”。德性越深厚,担当力或负载力越强。
其三是“耐受力”,承受挫折、承受劳苦的忍受力和意志力。有人曾经很担忧、很尖刻地指出,独生子女一代,是“垮掉的一代”,不免以偏概全,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同凡响。但不可回避的是,当代青年中的确某种程度地存在缺乏理想信念,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贪图享乐,意志薄弱,遇事爱钻牛角、容易走极端等诸般毛病。在一个全球化大竞争的时代里,耐受力不仅是生存能力,也是决定一个人终身成就的能力。
其四是“协同力”,团结协作、宽怀包容的能力。青年人自我意识比较强,更甚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大善于与人合作。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体,现代化大生产和集约化、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们具备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民主精神孕育于协同。一个不懂得尊重、包容他人,不懂得与人和睦相处、协同合作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不可能具备真正的民主精神。
其五是“学习力”,获得新知的能力,也是一种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个人的学习力,不仅包含他的知识总量和知识质量,也包含他的学习流量和知识增量。学习力是本质的竞争力,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一个组织都是这样。古人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扎实地提高自己的学习力,进而带动和提升整个社会的学习力,一个国家才会拥有不竭的活力与动力。
其六是“创造力”,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青年的创造力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发展动力和国际竞争力。创新尤其要提倡思想解放,放飞想象,敢于探索,敢闯新路,不仅要具备真才实学,还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兴亡,取决于青年的作为;青年的作为,取决于青年的力量。青春就是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