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文工作
要让扶贫驻村干部真正发挥“鲶鱼效应”
距离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只剩最后5年时间。全国各地都在加大扶贫脱贫的工作力度,不少地方,纷纷从政府机关、高校、企业选派人员,组成驻村工作组,争取打赢脱贫攻坚战,毫无疑问这是正确的路径,更是党和政府践行对人民群众庄严承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体现。
扶贫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识别贫困的个体与群体,在客观标准之下,相对容易;识别贫困的真正原因,则是一门大学问。贫困时间久了,对传统扶贫习惯了,等资金、等项目或者要资金、争项目的“路径依赖”在所难免。现在精准扶贫,首先要打破的就是这种“路径依赖”。因此,扶贫驻村干部最核心的任务,不是带去多少资金、项目,而是通过精准宣传、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功夫、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切实发挥“鲶鱼效应”(原指采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真正激活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贫困者的“自我造血”功能,建立起贫困者自我脱贫的体制机制。
如何发挥好扶贫驻村干部的“鲶鱼效应”,各地的探索和研究,已经为驻村干部提出了非常明确、非常精准的角色和责任,就是要“发动群众,当好党的政策的宣传员”,要“精准施策,当好脱贫攻坚的战斗员”,要“突出重点,当好产业发展的指导员”,要“强化监管,当好工作落实的监督员”。如果驻村干部能够切实承担起相应的角色和责任,打赢脱贫攻坚战,即使不是“指日可待”,也一定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发挥“鲶鱼效应”,当好宣传员、战斗员、指导员、监督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扶贫驻村干部要发挥“鲶鱼效应”,首先,得确保驻村干部是一条“鲶鱼”,具备当好宣传员、战斗员、指导员、监督员的能力和素质,具有该有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方法;其次,要让“鲶鱼”愿意和敢于激起“效应”,这就要求驻村干部不仅人驻,心也要驻;最后,“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就要求驻村干部把驻村扶贫、脱贫真正当成事业来做。
然而,很多选拔驻村干部的政策、通知,一方面强调了驻村扶贫的责任与职责;另一方面却是措施简短,仅仅是以其驻村经历作为优先提拔任用的激励。实际中,自愿报名的干部,也以想要提拔的年轻人居多。这虽非坏事,但功利性的存在,年轻人资源调配能力的客观限制以及经验的缺乏,又都未免让人对能不能把驻村扶贫、脱贫真正当成事业来做以及驻村扶贫的长效机制产生担忧。
目标从过去的“扶贫”到现在的“脱贫”,要求提升到“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各地的目标、方略、任务、路径、步骤、举措、专项行动等,确实都体现了与时俱进和精准的一面。但唯独在选拔驻村干部的政策设计上面,没有看到什么创新和进步,这不能不说是一项遗憾。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要真正让干部驻村这一项优良传统发挥“鲶鱼效应”,设计好“精准”的体制机制,不仅是应有之义,可能更是关键所在。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1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