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视察报告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视察报告

依靠改革创新 推动佳县红枣产业走出困境

编辑:admin     来源:佳县政协    点击数:1033次     时间:2015年01月05日

——关于当前佳县红枣产业亟待解决问题的调研报告

红枣业是佳县的主导产业,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年来,佳县的红枣产业每况愈下,走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有效运用政府的“有形之手”,推动我县红枣产业健康发展,县政协于78月份,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红枣专家,开展了以“当前佳县红枣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主题的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全县沿黄红枣主产区九乡镇的农村、加工企业,与乡镇干部、枣农、红枣经纪人、加工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广泛交流,并赴山西交城、河北沧县、山东乐陵、河南新郑、渭南大荔等地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佳县红枣产业面临的形势

(一)基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1.连年歉收,枣农信心大挫。2011年,我县红枣大丰收之后,由于秋雨多、气温高,红枣大量霉烂,加之销路不畅,导致枣农增产不增收;2012年受虫害影响,全县红枣减产过半;2013年,几经虫害、焦花、霉花、雹灾折腾,全县红枣几近绝收;2014年,受湿热天气影响,我县遭遇了30年不遇的虫害,先后出现了绿盲蝽等8种害虫,70%左右的枣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据红枣办7月份统计的红枣挂果情况,全县坐果情况好或一般的仅占枣林面积30%左右,调研中发现,除朱家洼镇,其他乡镇枣树挂果率都很低,特别受九月份连阴雨天气的影响,大部分乡镇红枣近乎绝收。群众普遍对我县发展红枣产业信心不足,目前全县大约20%30%的枣林已放弃管护,约70%的枣林属粗放管理。

2.没人务枣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农村经营枣树的主体,一部分是外出务工的农民,春天回来翻地、修剪,秋天回来打枣、卖枣,只是把经营枣树当成了副业;另一部分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残疾人,劳动力低下。照此趋势,10年、20年后,种植枣树更是后继乏人。

3.红枣质量逐年下滑。群众普遍反映,近年来,我县的红枣酸味明显,颗粒变小,皮厚肉少,虫枣居多,市场认可度不高。

(二)红枣加工面临的挑战

加工能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效益不景气。全县现有的加工企业、烤炉总加工能力充其量1亿斤,85%的企业从事红枣烘烤初加工,不少企业由于效益低下或赚不了钱,近二年就没有投产。即便是“众福”“益民”等规模较大的红枣加工企业也是根据市场情况,搞间歇式生产,属于惨淡经营,勉强维持。

(三)市场营销面临的挑战

销路不畅,效益不好。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各地红枣数量与日俱增,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在这种情况下,红枣经纪人普遍感到佳县枣不好卖,即使在去年全县红枣几近绝收的情况下,仍有个别加工厂存有积压的烤枣,而且利润空间不大,有时烘烤过的枣还卖不上原枣的价钱。

(四)我县红枣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政府重视,不遗余力加大扶持力度。“十二五”以来,佳县县委、政府把红枣作为兴县富民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明确提出了“中国有机红枣名县、陕西红枣大县、百万亩红枣基地”的目标,每年拿出数百万资金扶持红枣产业,近年来,在扩大基地规模、低产枣园改造、引进优良品种、发放农药化肥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调研组所到之处,没有一个县对红枣产业的重视程度超过佳县。

2.有机红枣引起了一些知名企业的关注。佳县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确定的三大目标中,第一个目标就是建成中国有机红枣名县。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县有机红枣面积近6万亩。近期,陕西君生制药厂、山西天娇红枣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红枣深加工企业均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对我县的有机红枣产生了浓厚兴趣,先后来我县考察,这为我县加大有机红枣生产力度增添了动力。

3.经济结构调整期,出现了农民工返乡现象。今年以来,受经济形势影响,不少靠劳务输出为生的农民在城市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短期内出现了农民工返乡现象,据了解,今年大约一半青壮年劳动力因务工无门留在了家里,六月份以前,全县大约有70%的青壮年劳力没有外出务工,这有利于缓解红枣生产劳力不足的问题。

二、佳县红枣产业每况愈下的原因

(一)基地建设方面

1.气候环境变化导致灾害增多。据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我县2010年以前的年平均降水量是386.6毫米, 2010年至2014年的降水量分别是446.3毫米、558.0毫米、782.6毫米、492.8毫米、442.8毫米,降水量明显增多;我县历年平均气温10.2摄氏度,2013年平均气温10.6摄氏度,2014年平均气温10.5摄氏度,气温也较偏高。高温潮湿的气候,导致春季虫害泛滥,易出现焦花、霉花现象,秋季红枣收获后易出现腐烂现象。2011年,我县红枣大量霉烂,直接原因就是红枣收获后气温高、湿度大。今年5月上旬,高温高湿条件下绿盲蝽迅速繁殖,黄河、佳芦河沿岸的枣树叶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绿盲蝽吃光,这是今年我县红枣坐果率低的重要原因。另外,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尤其是冰雹,几乎每年都有,对局地红枣形成了灭顶之灾,比如2013年木头峪个别村、今年螅镇大部分村子的红枣就因为冰雹基本绝收。

2.枣树老化,传统管护办法难保丰产。据红枣专家分析,近几年我县枣树坐果率低,这与树龄有很大关系,5-15年,是枣树的盛果期,15年以后,如果不对枣树枝条更新换代,坐果率就会下降。我县大部分枣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栽植的,现在已经过了盛果期,而大部分枣农还是沿袭传统的剪修办法,保留老枝条,不更新枝条,致使枣树挂果率越来越低。

3.投入不足、粗放经营,是我县红枣减产的最主要原因。调研发现,气候环境、枣树老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红枣的产量,但都不是致命因素。去年全县红枣基本绝收的情况下,朱家洼镇武家峁村武子生的红枣却能一枝独秀,今年在全县大部分枣树坐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朱家洼各村、坑镇沙渠村的红枣却能逆势飘红,根本原因是这些村镇的枣农投劳投资多、剪修科学合理、防虫锲而不舍。同样,在河北沧县、河南新郑,我们看到,大公司或农民精细化管理下的枣园硕果累累,效益可观,而与之仅有一墙之隔的地方,却有大量枣树因放弃管理而枝枯叶败、挂果寥寥,充分说明人为因素才是能否丰产的关键。

4.枣农缺乏科学管护技术是影响红枣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自然环境在变,枣树树龄结构在变,枣农却依然沿袭传统的管理办法经营枣树,自然难以实现丰产。而多数年轻人则完全不懂红枣管理技术,相对而言,枣农的素质离发展现代枣业的要求有了很大差距。

5.比较效益差是制约我县红枣基地做强的深层次原因。红枣生产面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即使风调雨顺,市场稳定,我县一般枣农一年的红枣收入也就是一至两万元,而一旦遭灾或行情不好,枣农往往连农资钱都卖不回来。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些年,一个农民工外出打工一天就可能拿到三四百元的工资,而且干一天就有一天的收入,所以,只要有能力走出去的农民,就把红枣当成了副业或彻底放弃。

6.红枣专业技术人员力量薄弱,难以为全县枣农提供足够的技术指导服务。我县红枣面积多达80万亩,而据了解,全县2002年以后,基本就没有招聘录用林业方面的技术人员,目前全县懂红枣管理技术的专业人员50人左右,真正能在一线指导枣农的技术人员仅20人左右,这点力量,根本无法给枣农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

(二)红枣加工方面

1.红枣加工企业自身因素限制。我县红枣加工企业负责人文化层次整体较低,管理学、市场营销知识掌握不系统,经营理念落后,财力不济,这些条件限制了企业做大做强,即便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2.市场冲击是本地红枣加工企业难以维系的客观原因。近年来,新疆枣风靡一时,全国各地都在加工销售,我县企业加工本地红枣,一下子显得黯然失色,加之本地枣数量锐减,质量滑坡,加工企业一时无所适从,有的直接关门待市,有的干脆转型加工新疆枣。

3.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县大多数红枣企业属于初级加工,简单地烘干包装上市者居多,基本在货运站和普通低级市场出售。只有“众福”“益民”“陕北红”三家公司引进枣酒、枣饮料生产线进行深加工,但未进名牌行列,目前尚无一家高附加值的红枣精深化加工企业。而高温烘烤必然要破坏原枣的色泽、口感、营养,不能被消费者普遍接受,结果就出现了一面是加工量锐减、一面是产品积压滞销的现象。

(三)市场销售方面

1.质量不过硬是销售难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原枣、还是加工以后的烤枣以及其它枣产品,消费者对其口感、营养评价都不太高,所以市场占有率自然不高。新疆枣、大荔冬枣能在全国各地占领市场,主要凭的产品自身质量方面的优势。

2.市场体系不健全是制约销售的又一重要原因。我县没有大型的红枣批发市场,缺少通畅的红枣物流中心。80%以上的混装混放红枣均由“二道贩子”上门收购;红枣加工户的烘干简装红枣,都是自寻出路,统货销售;红枣加工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在城市中低端市场低价销售。

3.宣传工作滞后直接影响佳县红枣开拓市场。目前,佳县红枣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社会知名度不大。调研组所到全国几大枣区、红枣批发市场、知名企业,均对佳县红枣知之甚少或闻所未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宣传也是效益,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做到产品人人皆知,市场的潜力才会真正得到释放,我县红枣宣传工作滞后,与政府、企业财力有关系,也与理念有关系。

(四)红枣政策性投入对产业的促进作用不大

2011年,佳县开始实施“东枣西进”战略,计划四五年内在西北乡镇发展四十余万亩红枣,实现“百万亩红枣基地”的目标,事实证明,西北乡镇发展红枣有区域性缺陷,也有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认为此举劳民伤财。同时,政府在没有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盲目鼓励全县大建红枣烤炉,不但没给加工户带来效益,还使不少加工户负债累累,一蹶不振。近年来,佳县耗费大量财政资金扶持 “龙头企业”,结果非但没有培育起企业,相反给财政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另外,近一二年来,免费发放红枣生产物资的做法导致出现了部分物资流失和闲置现象。

三、佳县红枣产业走出困境的政府应有之举

(一)体制机制方面

1.组建佳县红枣产业管理委员会,为红枣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我县十七次党代会上确定了三大奋斗目标:中国有机红枣名县、西北旅游文化强县、陕西新兴工业大县。后两大目标对应成立了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榆佳工业园区管委会,均为副县级单位,实践证明,两单位高规格的建制对于推动佳县旅游业和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鉴于红枣产业在我县定位高、规模大、对民生影响深远,实应该比照上述两管委会组建佳县红枣产业管理委员会,明确赋予其决策、规划、指导、服务、协调、考核的职能,全面负责红枣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各项工作。各产枣乡镇也成立相应的红枣工作站,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落实红枣产业管委会的决策部署,服务本辖区红枣产、加、销各项工作。

2.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相关机构、干部重视红枣产业。完善红枣产业管委会、工作站、枣区乡镇党政领导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奖惩办法,把工作认真负责、思路大胆创新、对本地红枣产业健康发展贡献明显作为干部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对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的干部进行问责或作出其他处分,确保红枣产业有人管、有人负责。

3.健全红枣产业决策机制,确保产业政策的可行性、科学性。今后应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红枣产业决策的规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决策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二)基地建设方面

1.统筹协调有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系统地、大规模地培训枣农。市场经济背景下,佳县红枣产业要获得长足发展,仅靠政府重视、甚至政府赤膊上阵搞红枣产业显然是不现实的。枣农是红枣生产的主体,全县枣农的思想认识、积极性、对先进管护技术的掌握程度是发展红枣产业的关键。调研组认为,当前枣农信心不足、管护技术落后是制约佳县红枣产业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培训工作在当下显得尤为紧迫。

培训目标之一应定位于改变枣农观念,帮助枣农认识佳县发展红枣产业的可行性与重大意义,引导枣农重视红枣产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竞天择几千年,大自然留给佳县沿黄乡镇农民的就是80余万亩生生不息的枣树,红枣就是佳县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一个地方只有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这个地方的经济才有希望。从调研掌握的情况来看,佳县发展红枣产业是完全可行的,最近两年朱家洼乡武家峁、坑镇沙渠村的丰收就是有力证明。发展红枣产业是我县农民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前两年的民工荒、民工高工资,今天突然就变得百业萧条,务工无门了,那么留下来的农民只有依靠经营红枣,才能获得维持生活的基本物资。事实证明,务枣大有可为,就在近三年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县依然有部分农民依靠红枣获得了不菲的收入,渭南大荔县每亩温室红枣毛收入卖到了8万元,大棚红枣每亩卖到了两万元,提出了“要想日子好,人均一亩枣”的口号,农民的信心、理念是佳县红枣发展的前提条件。

培训目标之二应定位于帮助枣农掌握精细化管理技术。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佳县红枣要有希望,田间管理必须进入精细化时代。根据县内外经验和专家们的共识,当前我县红枣在管理上要迫切解决以下问题,这些内容应该是枣农培训的重点。一是要降低树体高度以缓解劳动强度,二是要控制树形以保证充足的空气、阳光,三是要更新枝条以维持枣树的盛果期,四是推广环割、砑枣等技术以促红枣丰产,五是掌握技术要领以保证有机红枣的质量,六是科学防虫保障红枣高产优质。

培训方式上,应杜绝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做法,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指定专门机构,确定合适的培训基地,选聘专业的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轮训农村干部和红枣大户,真正起到转变观念、传授技术的培训效果。

2.组织、指导、帮助枣农全面有效防虫。虫害严重,导致枣树坐果率低,红枣品质下降。当前,虫害已经把我县红枣产业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将会陷入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目前依靠枣农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防虫、或者枣农盲目地一年防两三次虫,无论是从策略上,还是技术、力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收效甚微。建议政府高度重视,引导枣农从被动防虫转入主动出击,在人虫大战上尽早赢得主动。一是学习渭南大荔经验,引导枣农在秋季、春季红枣清园时防虫;二是加强指导,及时告诉枣农什么时间防什么虫、用什么方法、用什么药,增强防虫的针对性;三是组织群众群防群治共御虫害,保证防虫效果;四是必要时政府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动用高科技设备对枣区实行拉网式防虫,帮助枣农渡过难关。

3.改革财政支枣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县每年在红枣基地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但和80万亩庞大的基地比起来,显然是杯水车薪。如何将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在刀刃上,这是政府要破解的一道难题。一是整合各部门资源,统筹使用资金,加强联动,明确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年完善全县红枣产业体系。涉及红枣产业的部门有林业、农业、水利、扶贫、中小企业、招商、科技等部门,各部门都有一些支枣资金,但往往存在着一哄而上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投资和低效投资,同时又使产业体系出现了投资盲区。今后,政府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各司其职、稳扎稳打逐步完善红枣产业体系。二是农药化肥等物资的发放要突出重点、注重激励示范、形成利益关联。在农药化肥的发放上,要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今后应当重点扶持新型红枣经营主体、低产枣园改造示范户、自然禀赋优越的产枣大村以及政府培植的典型示范园;农资发放原则上要引入激励机制,实行以奖代补的做法,重点奖补那些重视红枣、投入多、效益高的乡镇、农村、大户;针对以往免费发放物资过程中出现的流失、闲置等弊端,建议今后实行补贴的做法,政府制定具体补贴办法、补贴标准,枣农每购买一定数量的农药化肥,财政兑现相应的补贴,可以扩大受益面,也能放大财政资金的效能。

4.加大红枣保险宣传力度,督促保险机构及时足额兑付赔偿,适时推广红枣保险。红枣保险是降低枣农生产风险、维护枣农切身利益、保障枣农生产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对特色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贴,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支持。我县红枣保险已经试点搞了三年,今年县保险公司赔付240万元向参保枣农兑现了保费。政府应加大力度宣传红枣保险的意义和操作办法,督促保险机构按时履约赔付枣农损失,并在此基础上逐年扩大保费补贴面积,引导枣农积极参保,帮助枣农化解生产风险。

5.招聘红枣专业技术人员,盘活现有技术资源,培育乡土专业技术人员,为红枣生产提供人才保障。我县枣林面积大,枣农素质差,所需要的技术服务远不是目前20多名技术人员能够满足的,特别在红枣管理技术改革期,更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一线,稳扎稳打、环环相扣、加强指导。针对技术力量不足的现状,政府应通过公务员招考、振兴计划、事业单位招考等渠道选聘一定数量的红枣专业技术人员,解决红枣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结构问题,通过落实责任、加强考核、注重激励的办法用好现有专业技术人员;通过集中培训、委托服务、予以奖补的方式培育一批乡土专业技术人才。

6.加强气象、科技部门对红枣产业的服务工作。 气象部门要为红枣产业提供精细化服务,预报内容要尽可能涵盖所有影响红枣生产的天气因素。预报方式上要解决最后一厘米的问题,一是与文化、综治部门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他们在农村安装的大喇叭及时发布天气信息,二是给农村两委负责人兑付一定补贴并督促其及时向群众传达气象信息。要加强气象协理员的培训和管理,对责任心不强、因人为因素造成天气灾害的工作人员,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科技部门要注重对红枣引进品种的论证,加强自然灾害特别是虫害防治办法的研究,充分发挥科技对红枣产业的服务作用。

7.持之以恒做好低产枣园改造项目,倾力打造典型,引领全县红枣升级换代。市上下达我县的低产枣园改造项目,补助标准显然不能满足全部改造的费用,虽然政府没有义务为红枣生产买单,但在非常形势下,我县有必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智力全力以赴打造精品枣园,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全县红枣产业进行一次革命。

政府应在选准改造项目实施地的基础上,配套进行农药、化肥、农机具的发放供应,跟近技术指导服务,从严项目验收考核,至少以三年为周期,一以贯之地在同一项目区持续实施,以此打造典型,让广大枣农通过项目试验区看到佳县红枣的希望和出路。

8.宣传、引导枣农使用有机肥、叶面肥,不用锄草剂、高毒高残留农药,坚定不移地发展有机红枣。当前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得越来越严,消费者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机食品会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有机红枣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枣农、红枣专家反映,枣树使用有机肥、叶面肥,可推迟红枣成熟期,能避过雨季;使用有机肥的红枣抗裂果能力较强,枣果口感好、质量高。政府要加大宣传,引导枣农发展有机红枣产业,派出技术人员指导枣农按有机化生产规程管护枣树,并积极帮助有机红枣生产者找商家、找市场,让他们切实得到实惠,推进我县红枣有机化进程。

9.引导枣农多渠道探索主动应对秋季连阴雨的办法。一是应鼓励枣农在川地、滩地、坝地、梯田等地势平坦的地方,试点发展矮化、密植大棚枣园;二是引导枣农量力而行为现有枣园搭设防雨设施;三是推广象枣等抗裂品种的红枣,为佳县红枣主动应对气候变化探索一条新路。

(三)红枣加工方面

1.出台优惠政策,主动引进外地加工企业,搞流转,建基地,推行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生产模式。本土红枣加工企业自身条件有限,培育和成长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短期内要求其做大做强,无异于揠苗助长。在继续扶持本土红枣加工企业的同时,政府还要筑巢引凤,从税收、土地、环境保障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主动争取外地知名红枣加工企业来我县建加工厂、流转枣林建生产基地,一则有利于佳县红枣销售,二则可以带动佳县枣农发展现代枣业。

2.引导本土红枣加工企业创新发展理念,支持小微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政府应引导本土企业转变观念,对于企业而言,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企业的命运应该由企业自己掌握。政府要让本土企业转变观念,对完全依靠政府扶持的企业坚决断食,将企业推向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去历练成长,引导企业逐步建立自己的基地、树立自己的品牌、打开自己的市场。

我县过去的小型加工厂以烘烤为主,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烤枣消费者认可度不高,市场上热销的还是自然风干枣,建议政府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补贴小微企业购进自然风干机,走自然风干加工之路;支持加工企业对青枣进行加工,生产蜜枣、紫晶枣等枣产品,走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3.切实解决加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县红枣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建议政府在每年红枣加工旺季,通过加强考核、多方协调,督促金融机构尽力为加工企业提供贷款,也可引导组建资金互助社,千方百计解决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市场销售方面

1.政府搭台,完善红枣市场体系。我县红枣基地面积大,正常年景红枣产量达5亿斤之多,但尚无与之相匹配的大型批发市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佳县红枣的销售。调研组了解到河北沧县枣林面积也就不到50万亩,政府却出资在中心地段建了九个大型红枣批发市场,广揽天下客商,成功地解决了红枣销售难的问题。建议县上应在红枣主产区的中心位置,建一规模较大,集信息发布、仓储物流、交易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佳县红枣交易批发市场,既方便红枣流通,又能宣传佳县红枣。

2.构建全方位、立体式佳县红枣宣传推介体系,不失时机在泥河沟千年枣园宣传上作大文章。县上适时组织规格较高、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红枣采摘节、红枣产业发展研讨会对外推介佳县红枣;借鉴大荔经验,组织团队在各大城市召开佳县红枣推介会展示佳县红枣优势;通过在中省市重要媒体、重要网站播放佳县红枣专题片、广告,扩大佳县红枣的影响力;通过西洽会、农高会、煤博会等重要经贸活动大力宣传佳县红枣,提高佳县红枣知名度。

特别要抓住世界粮农组织认定泥河沟千年枣园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契机,通过高标准谋划、大手笔运作,把佳县红枣推向世界。截至目前,全世界仅有13个国家31项农业文化遗产被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我县的泥河沟千年古枣园,我县只要运作适当,完全可以通过这块国际认可的金字招牌把佳县红枣推介给全世界,很可能会给佳县红枣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和经济效益。

3.扶持企业在大城市建佳县枣产品超市、网店。鼓励加工销售企业在大中城市推出佳县精品红枣,政府也可出资在各大中城市建立一些佳县红枣超市,通过向企业收取管理费的方式收回成本。引导加工销售企业建立自己的网店,实行网上销售,政府可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

4.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信誉的凝结,一个品牌一旦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起来,就可以成为质量的象征,安全的象征。政府应帮助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指导企业搞好品牌建设。

红枣产业就是佳县的民生产业、希望产业,当前佳县红枣面临的困境,症结是没人务枣和不会务枣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红枣生产比较效益差,所以政府狠抓红枣产业的发力点,就是要通过各种措施帮助枣农化解风险,引导枣农通过发展现代枣业走上强县富民的康庄大道,只要坚持实是求是、科学谋划、干群合力、埋头苦干,佳县一定能在红枣产业发展中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20141220

               佳县财经和农村工作办主任   徐幼平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76127

执行时间3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