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风采

委员风采您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风采

理顺机制 增加投入 加快发展我市广播电视事业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615次     时间:2008年06月02日

市政协委员、榆林电视台副台长 高治雄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并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全党的奋斗目标之一。广播电视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向信息化时代迈进的时候,广播电视所承载的文化含量日趋增多、日愈丰富。着眼我们的现实生活,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情况下,广播电视与柴米油盐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一日不可缺失的必需品,是人们获取信息、改善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工具。因此,努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事业的品质,是党的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也是人民大众的热切愿望。

近十年来,我市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建设成就日新月异,发展成果国人瞩目。我们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的目标虽然尚未实观,但榆林是经济强市的基本形象已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初步形成。人们已不象十年前,一旦提到榆林、说起榆林,就与贫穷落后划等号、与漫天黄沙相联系。代之而语的是“资源大市”、“前景美好”、“人富钱丰”等足以令榆林人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溢美之词。事实也完全是这样,我市的财政收入增幅连续五年全省第一,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城乡群众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世人对榆林刮目相看,榆林人自己也颇有“今非昔比”之感。这些巨大成绩的取得,源自中央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源自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也源自三百四十万榆林人的艰苦奋斗。我市在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的同时,也提出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目标,这种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并重的决策,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然而,我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决策层关注不够,社会推动力不足的问题。本人作为一名大半辈子从事广播电视事业的老广电人,就深深地感到我市的广播电视事业的滞后现状与世人心中的“强势榆林”粘的不紧,贴的不近,给人留下三个“不相适应”的遗憾。

一、广电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榆林的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十年前,我们榆林的经济实力远远落人之后,优先改善全市人民的物质生活,靠后安排属于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的广播电视,是理所当然的。造成广电事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欠帐太多也是必然的。但是,我们榆林在这十年间,经济状况有了深刻变化的今天,广电事业的发展依然落后于全省的整体发展水平,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以广电光缆覆盖为例,经济实力与我市相近的延安市,光缆覆盖的乡镇为70%。而我们榆林市光缆覆盖的乡镇仅为30%。这就给实现国家要求的“村村通广播电视”造成很大的困难。

目前,全市仍有6832个自然村的80多万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好电视。由于收看不到榆林电视台的节目,许多农民连我们的书记、市长是丑是俊,是男是女都不知道,谈何让他们了解全市的工作大局,感受大开发、大发展的激励,从而积极献身奔小康的宏图大业!

二、广播电视的宣传质量与榆林的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当前的榆林,大开发波澜壮阔,大发展日见硕果。局外人看榆林,目含羡慕之光,言表赞美之词。就我们这些“身在此山中”的榆林人,每天都可以耳闻目睹到榆林建设、发展的“真面目”,切身感受到我们榆林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我市确立的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的三大目标,忠实的实践了科学发展观,也有力地激励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奔小康的斗志。毫不夸张地说,当今榆林一天一个样的真实变化,已促成榆林人健康心态的形成,“昂扬向上”的主流形态发挥着主导作用。在这样一种物质生活现状和精神生活现状下,广播电视如能发挥好自身受众范围广、感知效果直接的宣传优势,必然会给我市的“有序跨越、科学发展”注入巨大的精神力量,也必然会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促进全市日趋和谐,更加稳定。然而,本人作为全市唯一电视媒体的成员;深感榆林电视台的宣传质量未能在榆林的大发展中发挥好宣传引导、鼓舞激励作用。其主要表现在覆盖率低,宣传质量差。除市区县城外,广大农村、众多农民无法收看到榆林电视台的节目,也就是许多农民不知道我们的市委书记和市长是何许人也的主要因素。其次,由于技术设备简陋、档次低、数量少、无法做出能让人民大众满意的精神文化产品。众所周知,广播电视是一项高技术、重装备、高费用的特殊事业。没有优良的技术装备,就无法做出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来。它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事如一体、理成一辙。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的强调人的作用是有失偏颇。实行自收自支体制的榆林电视台支的起人员工资、日常经费,却难以支撑高技术装备的巨额费用。本人在近几年的现实生活中曾屡遭两种感受:出差开会、省内外交流,力求自己的衣着得体,其主要心理是不要在外地朋友赞美榆林的时候,失了我们榆林人的体面、损了我榆林的形象,从而收获一种“我是榆林人”的自豪感;而每当与电视同行朋友交流,或接待同行朋友来访之时,则少了十分的底气,多了几分无奈的悲哀。特别是接待苏州电视台的一位朋友时,他言称:“我看榆林电视台是全国设备最差的电视台。”我苦笑相迎,无言以对。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榆林电视台的设备状况,横向比难及省内地市台,纵向比不如定、靖、神、府县台。于是,我就生出这样一种逻辑疑问:官办媒体、官管宣传、官怎不管设备投入呢?目前,我市投数亿巨资建设的新闻中心已经启动,无疑预示着我市广播电视事业会迎来一个飞速发展的美好明天。但以本人拙见,这个巨资建设的新闻中心从基础建设到技术设备到位,至少需要五年时间才能投入使用。这等待中的五年,又会是榆林飞速发展的五年。这飞速发展的五年少了广播电视宣传的有力推动和舆论引导,不能说是我们全市大盘子中的一项重大缺憾!

三、广播电视事业的体制与榆林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榆林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榆林的老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愈强烈,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已成为人们的热切愿望。广播电视以其有说有唱、直观形象的传播优势,占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的重要位置。然而,目前我市广播电视事业的体制不顺,则给人们通过广播电视享受精神文化生活、了解市场信息、学习政策法规带来不利影响。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成立的榆林人民广播电台,多年来领的是榆阳区的饷、说的是榆阳区的事,宣传覆盖也只是榆阳区的地域人口,市级媒体发挥不了市级媒体的作用。早已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的市区两级电视台合并问题,七年悬而未决。电视资源得不到整合、优势难以体现,国家关于“一城一台一网”的政策得不到落实。国家财力支持建设的“村村通”工程,也因体制问题难以得到长久保障。除榆阳区外,11个县的乡镇广播电视站仍归乡镇管,专设不专干。在这种体制下,已通了广播电视的农村,也会因无专人管理维护出现今年“村村通”明年“户户断”的问题。广电事业机制不顺的问题,已经给我市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因此,解决榆林人民广播电台市办市管的问题;解决市区两级电视台的整合利用、充分发挥电视宣传的强势作用;解决市电视台专项设备费用;解决乡镇广播电视站归口管理、充分发挥提高乡镇广播电视站的职能作用,已成为我市广电事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所述,独家所言、一管之见,难免有失偏颇,但细观我市广电事业的现状,理顺机制、增加投入、加快发展我市广电事业,确为全体广电人的热切期盼。期盼改善广电事业的基础条件,生产优质的广播电视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食粮,又确为全市人民的热切愿望。(编辑:常瑜)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66143

执行时间3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