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风采

委员风采您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风采

加强文物保护 培植旅游文化资源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504次     时间:2008年05月27日
    (市政协委员、榆林兴亚集团董事长 张子亮)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源地带,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形成了榆林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人文景观,旅游文化资源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历代先民创造的人类文明以各种方式留存下来,成为有价值的历史财富和旅游资源。据考证和有关资料记载,全市有古文化遗址1612处,古墓葬281处,古建筑313处,古石刻255处,古石窑87处。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依稀可寻秦、隋长城的遗迹,领略明长城的雄姿和黄河晋陕峡谷的恢宏气势,发掘大夏国都统万城的历史风貌,体验煤海气田资源宝藏和现代工业文明,饱尝沙漠淡水湖——红碱淖的秀美风光,体察悠久的黄土文化和陕北风情无穷的魅力。众多韵亭台楼阁、名寺古刹、摩崖石刻、天然湖泊、名泉古潭、沙漠绿洲、革命旧址和纯朴的民间文化、民俗风情,厚重的历史积淀,共同形成了榆林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重点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依山据险,巍峨挺拔;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是唯一留存至今的匈奴人建立的国都;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圣地白云山道观,依山建庙,建筑星罗棋布,疏密得体,庙内有叙述道教、佛教经变故事和山水人物珍贵壁画千余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米脂杨家沟,保留着毛泽东、周恩来转战陕北时期居住时间最长的故居。有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还有李自成行宫、秦始皇长子扶苏墓、大将蒙恬墓、二郎山等一批重点景观。榆林民风淳朴,是陕北民间艺术之乡,热情奔放的大秧歌,高亢激越的信天游,千姿百态绥德石狮,细腻秀美的三边剪纸,以其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富淳朴的生活底蕴,驰名海内外,成为榆林旅游资源的又一亮点。?去年8月由榆林市委、市政府首次成功举办的大型规模文化展示活动:榆林中国陕北旅游文化节,以“民歌名城和谐榆林”为主题,以陕北民歌展演为主体,以“首届榆林中国陕北名歌艺术节”、“白云山论道”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三大活动为载体,充分展示了榆林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展示了榆林市浓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新时期先进文化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了榆林市的对外形象和知名度,也为全市广大人民提供了健全文明的文化享受。这一活动对于追溯古老的黄土高原本源文化,全方位展示陕北的多元文化,挖掘丰富灿烂的古黄河文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全市城乡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市区社会风尚,提升榆林市的对外形象和知名度起到了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作用,收到了“文化搭台、旅游牵线、经济文化同唱戏”的良好效益。
  “九五”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发展旅游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1999年4月,制定出台了《关于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此后,又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榆休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出台了《榆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榆林统万城、白云山、杨家沟、镇北台2000年、2001年分别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白云山、红碱淖景区建设列入全省旅游发展规划,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红碱淖景区、红石峡、统万城遣址、李自成行宫及扶苏、蒙恬墓等旅游景点规划和开发正在进行中。景区的开发建设由“投资型”逐渐向“效益型”转变。榆林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不断完善的旅游环境,也吸引了众多投资商的目光,横山与西安电视台电视剧艺术中心签约,共同开发古波罗堡,建设“波罗堡影视旅游基地”;佳县白云山与香港外商达成协议,开发建设专线旅游、民俗文化村和黄河漂流旅游项目。我作为长城协会副会长,在文物保护和发展方面,也尽了一点微薄之力。2002年曾投资十多万元修建了镇北台二号墩台。今年计划再建造一座镇北台哨楼。
  去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北京考察文物工作时曾指出,“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物化成果,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见证,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文物的保护、发掘、管理和利用,是展示和传承中华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方面。”我们要从对国家、历史和后人负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文物的保护、发掘、管理和利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呼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把文物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摆上重要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发掘、管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推动文物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势在必行。而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我们应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支持文物事业的发展。在城乡建设中,应加强对文物,特别是重大涉危文物的抢救保护工作,要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既保护好文
物,又利用好文物,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通过利用促进保护。要加强科学研究,努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和修缮文物的工作,开发和研制各类文物和古建筑材料,再现古代技术和工艺,文物保护和利用提高到新水平。并且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加强管理和宣传普及工作,增强保护利用意识,营造有利于文物保护发掘、管理和利用的良好氛围。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植和发展壮大旅游文化资源。(编辑:常瑜)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18037

执行时间3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