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风采

委员风采您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风采

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全民动员共建“文化榆林”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604次     时间:2008年05月27日

     (市政协委员、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贾正兰)关于文化的重要,有太多的理论成果,我在这里先列举几个例子:楚汉相争时,四面楚歌瓦解了项羽的军心,导致一代霸王惨败自刎;抗日战争中,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唤起了中国千千万万抗日救亡的心,众志成诚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面对二战后一片瓦砾,破败不堪的城市,德国人最先修复和重建的不是大饭店和商厦,而是音乐厅和歌剧院,德国有到处都是坤士,高度文明发达的今天与这个国家重文化甚于重口粮有密切关系。巴西有一个酷爱读书的屠夫常说:“任何一个人只要阅读了足够多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著作,就会追问自己:我究竟能为改进这个社会做些什么?”于是他利用通过屠宰业赚取的钱在市中心一条主干道上的所有公共汽车站,免费为上下车的乘客提供袖珍本的文学读物,启动了一项令人注目的大众阅读计划。上述几例所例举事例或小或大,无一不说明文化之重要。?围绕文化大市建设,近年来我市对文化工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城乡文化阵地建设富有成效,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榆林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也日益扩张。但是,相对榆林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六年保持全省第一的强劲势头,我市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文化气息还不够浓厚,群众文化受益面还不广,先进文化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力,影响力还不充分,面对榆林南北差距拉大、城乡发展失衡,意识领域中思想不解放、精神不振、进取心不强、好汉甚至山汉习气弥漫、暴发户心态存在等影响榆林整体形象、投资环境和事业发展的种种现象,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榆林可以说任重道远。?针对榆林文化建设实际,我认为下一阶段工作中,在进一步确立“大经济,大文化,大环境,大服务”理念的基础上,一要牢牢把握文化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坚持面向大众发展文化事业,让文化贴进寻常老百姓;二要充分发挥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引领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凝聚百万民心,为提前实现党代会确定的宏伟目标鸣锣开道;三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利用,坚持不懈致力于公民内在素质的提升,潜移默化推动榆林社会文明进程。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围绕文化育人和推动社会文明目标,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和渗透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软实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在当今时代被受重视,这个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它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精忠报国,见利思义、明礼诚信等传统美德,在修身立德、振奋精神、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利益矛盾等方面的作用古今受益。文化就仿佛一个贵族,绝不是暴发户,至少需要三代才能养成。纵观人类历史,从没有一蹴而就的文化成果,也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文化战役。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建设一个文明社会,有些事情,并不需要花费多少钱多少力,只要肯用心,有一份实实在在的社会责任感,就能收到实效。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营造榆林文化气息,事情虽小,意义重大。建议通过多种形式在进入榆林的各大通道送上榆林人的欢迎和问候;围绕文明习惯养成有计划地增设露天和荧屏公益广告、温馨提示;根据不同的节日策划、组织彰显相应文化内涵且各具特色的节日文化活动;倡导公共场所尊重他人、自觉排队、文明礼让的风尚;加强商场、酒店等窗口服务的文明礼仪水平;设置公共车站点等街头读报栏,提升商业广告的文化品位和含量。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公共文明程度和市民的文明本质与修养。要强化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倡导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实现文化育人目的。要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调研,灵活总结,加强引导,巧立名目,将群众投票和团体、单位评奖相结合,围绕“文化榆林”、“卫生榆林”、“生态榆林”、“平安榆林”、“文明榆林”的打造,多领域、多层次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培养总结,提炼和弘扬榆林人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共创文明榆林的积极性,构建公民道德体系,提升榆林城乡文明程度。
  二、提供彰显榆林文化的平台,通过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1、开展榆林特色文化乡(镇)村、街区,特色文化专长人才,榆林民间文化艺术特色项目、特色区域等评选命名活动。建设特色文化大市,就需要研究什么是榆林的特色。近年来,榆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上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结合这些成果的利用,围绕榆林文化特色,我们得给这块土地一些提的响的名堂,给自己以底金,给来客以说头,因此我认为非常有必要评选命名榆林文化名镇(乡)村、民歌之乡、石雕艺术之乡、剪纸艺术大师、黄土歌王,以特色和专长丰富榆林文化旅游内涵,提升公民的本土文化自豪感。
  2、借鉴平遥国际摄影节等知名文化活动,举办各种门类的文学艺术创作大赛,通过与高规格媒体合作、名人评奖和重奖优秀作品,吸引大范围名家高手围绕榆林文化旅游资源开展创作活动,征集文章、民歌、剧本及书法、美术、摄影等各种门类的文学艺术佳作,以活动赛事和成果的宣传、利用来繁荣文艺创作,吸引国内外关注。
  3、开辟“榆林人看榆林”旅游线路,通过旅游文化资源整合来渗透文化的影响?文化是旅游的生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与旅游历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榆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风光雄奇壮美,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但由于种种原因,生于斯长于斯的多数榆林人对此并无太多感受,公众对“文化榆林”的认同不够,自豪感不足,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意识淡薄,自觉不自觉的破坏行为时有存在,一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在榆林经济发展快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开辟“榆林人看榆林”旅游线路,我认为有如下好处:一是能使榆林人以游客的身份,通过导游介绍和现场景点展现,深入了解榆林历史文化、文物古迹,提升公众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二是能就近、省时、省钱组织有出游愿望但受各种条件制约无法远行的游客实现旅游愿望,通过创新旅游产品吸引本地游客,启动榆林本地市场。三是能推动各景点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不断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需求,为更大范围的旅游接待打好基础,促进我市旅游业由目前的组团社向地接和组团并举转型。基于上述认识,建议开展“我心目中的榆林最佳旅游线路”设计大赛,发动旅行社和策划机构及各界爱好者广泛参与,自行设计,现场讲解,将我市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人文景观通过景点串联融入设计,聘请专家和名人评选,重奖优秀设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开辟“榆林人看榆林”旅游线路,利用双休节假等,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开辟不同的线路,提供各具特色的产品,由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启动榆林休闲旅游市场,让寻常百姓也能享有出游的快乐,通过全民参与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4、尽快组建榆林旅游集团,依靠龙头带动推动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榆林目前旅行社小、弱、散,景点联合不够,产品开发不力等状况,组建榆林旅游集团迫在眉睫。这样的集团因为拥有雄厚实力,系统的功能,所以在创意划策、市场开拓、商品研发等方面会有良好的效果。时不我待,我认为早组建早受益,应抓落实建成效。
  三、面向大众发展文化事业,让全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1、抓好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这方面的安排令人振奋,我觉得还要特别注意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选址的科学性,功能设施的超前性,建筑设计的艺术创造性,使之成为具有鲜明榆林风格和恒久文化魅力的标志性建筑。
  2、发挥乡村文化阵地作用。提起农村文化,群众都很怀旧。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人温饱无忧,但享有丰富的群众文化却成了一个奢侈的心愿。乡上建文化站了,村上有文化活动室了,但“有庙无和尚”是不少地方相同的情形。老百姓说“不是没鸡窝,就是缺少下蛋的鸡”,所以充实专长人才,落实文化活动经费,组建农村文艺协会,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了乡村文化工作的当务之急。要坚持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特别要注意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以奖代补等灵活形式,扶持文化艺术团体下乡进村。要明确县、乡两级政府的文化责任,引导成立农村各类文艺协会,组建农民自己的文艺团队,组织举办乡村文化节、农民艺术节、传统庙会、集会等节庆活动,开展乡村文艺活动,把文化活动办在老乡的家门口。
  3、文艺创作、文化传播要面向大众。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活中强调“文艺不能脱离大众”,“要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多年来,虽然“为人民群众服务”一直是我们坚持的文艺工作方针,但贴近生活、贴进农村和农民的文艺产品依然不是很多。由于长期缺乏零距零的体验与现场互动,许多农民的文化意识和文艺细胞已近“冬眠”,不仅使农民文化素质提升脚步迟滞,农村文化活力不足,而且也使得赌博、迷信等种种不良文化乘虚而入。因此,要坚持面向大众发展文化事业,建立严格制度和利益激励机制,鼓励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开展创作活动,生产富有乡土气息,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产品,特别是通过创导排演群众身边人、身边事,活跃群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4、建立激励机制,依靠人才兴文。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要树立人才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创新文化队伍育人选人用人形式,整合社会人才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文化人才库和群众文艺节目库;筹措资金设立“榆林文艺精品奖”,“榆林文化艺术成就奖”,“推进榆林社会文明先进个人”“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特别贡献奖”等政府奖项,以杰出的文化专门人才促进创作繁荣,以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名人、名家提升榆林文化品位和形象,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让文化人才名利双收。?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先导和旗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经济是文化经济,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承担跨越发展重任的榆林,只有高举“文化制胜”的大旗,不断学习借鉴,不断探索总结,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经济发展,文化服务经济社会,文化推动社会文明作用,才能赢取长久的发展。(编辑:常瑜)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50220

执行时间2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