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风采

委员风采您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风采

加强科普能力建设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推动我市农村科普工作向纵深发展榆林市农村科普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862次     时间:2008年05月27日

     (市政协常委、科协党组书记 张玉华)??科协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对于农村科普来说基层科协是主要社会力量中的主要力量。几年来,我市各级科协以独特的大局观念和创新思维,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普及农村技术教育、加强农村网络建设、开展科普惠农、科技下乡等活动中为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和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经济与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虽然在逐年增长,但远远不够。尤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后,过去长期沿用的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广科技的办法,已不能及时地把科技送到千家万户。加之农村科技人才缺乏,科普组织不健全,科技经费投入少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这不仅给农村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打击各种愚昧迷信活动造成极大的阻力和困难,而且给反科学、伪科学思潮的泛滥以及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和各类“邪教”组织提供了可乘之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普网络与阵地建设缓慢、重视不够
  近几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初步编织了一个国有与民办相结合的市县乡村四级科普服务网络,市有科研主管部门、县有科协服务机构、乡有科普协会组织、村有科普协调小组;农民技校、服务实体、咨询机构、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农函大”、“农广校”、科普示范户也都得到稳步的发展。这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增加广大群众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网络机构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网破、线断、人散”或“网在、线断、人散”的问题,尤其是乡村两级多数名为虚设。12个县区科协普遍存在人员编制少、活动经费短缺、办公条件简陋、科普设施差、宣传设备无钱购置,活动开展靠“协调”,普及推广“等靠要”,尤其是一些农业科普服务与技术推广机构,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问题尤为突出。全市222个乡镇中,专业技术干部只占乡镇干部的8%,科普组织健全、有人干事、有活动经费、能开展科普工作的占不到五分之一,多数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5613个村民组织,大都没有技术干部,农民整体素质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其原因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造成工作条件差、生活困难多,许多技术人员“脱农袍、卸农帽、跳农门”,流失严重,不愿在涉农部门和乡村从事技术服务作,深入农村搞科普推广、技术栽培的专业技术人员越来越少。目前,当务之急是网破在哪里就补到哪里、线断在哪里就接到哪里,人散在哪里就在哪里收回,加快接线补网、稳定科普推广工作队伍,提高农民科学种田与科学管理技术显得非常紧迫。
  二、科普经费投入不足、严重短缺
  榆林市委先后在1996年、2003年和2008年初三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科协的事业费和科普专项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文件下发之后,各级党政迅速行动,增加了对科普经费的投入。目前有9个县区将科普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神木人均0?5元、榆阳区、府谷、定边、靖边人均达0?2元,米脂等4个县人均0?05—0?1元不等,市级科普经费由2000年人均不到0?02元增加到现在人均0?5元。这对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科普法规、全面抓好科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但是,我市科普经费落实普遍存在不到位和事业费严重足的问题。截止2007年底市级科普经费只有180万元,人均约0?5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0?8‰,事业费划拨分文没有。佳县、绥德、子洲科普经费至今未能列入财预算,连续多年科普经费和事业费投入为零,严重影响了科协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于全市经济快速发展极不协调。
  三、科普工作管理机制滞后、不够健全
  榆林市科普管理机制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和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由党委领导、政府监督、科协牵头、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普领导管理机制。但是,这种机制在日常运行中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有些地方党委、政府没有对科普工作给予足够重视,部分领导缺乏对科普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没有把科普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来抓。更没有把科普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至今有8个县没有组建科普协调领导机构,导致科普活动时有时无、断断续续、不能正常开展。二是部分科技群团的主导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科技工作者队伍不稳定,人员结构不合理,没有规范化的科普工作者队伍。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缓慢,目前市上科普志愿者队伍不到300人,各县基本没有发展。大部分科技人员知识老化、更新慢,跟不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了科普事业的发展。三是社会广泛参与意识差,一些涉农部门,科研、技术推广机构和服务实体,各自为阵,形不成合力,支农经费难以捆绑使用,形不成拳头,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互不配合,名义上是为民服务、实际上是盈利第一,科普第二,本末倒置。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提出今后发展思路与建议。
  一、牢固树立科普工作在榆林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科普法》规定,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是公益事业。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发展的眼光、战略的高度来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科普也是我市人民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宏伟战略目标、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合理调动社会资源,打破条块分割,齐抓共管,上下拧成一股劲,共同开展科普活动,早日摆脱落后被和“科盲”状态。当前应制定出台相关科普政策和长远普及科学技术规划,从认识到实践做到切实到位。
  二、大力加强农村科普组织网络和队伍建设
  突出抓好四点: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市委(2008)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切实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要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科普经费、办公设施和领导班子年轻化配备等方面达到全面加强,以适应现代农村科普工作发展的新要求。二是要狠抓科普惠农、科普示范乡村、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设,大力培养科普示范户,通过典型示范效应大范围地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同时要抓好乡村科普组织建设。三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各类科技服务实体,逐步形成一个民办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目前,我们已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区3个,全国科普示范基地4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6个,市级科普示范基地51个,科普示范村150个,科普示范户421户,组建各类农技协会280多个,遍布城乡,许多协会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农村中的技术——生产——加工——销售等新型经济组织。如横山养羊协会、靖边洋芋协会、定边兔业协会、清涧红枣协会、榆阳区海流滩村蔬菜协会等,这些群众自愿组织起来新型科技、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作用、科学技术推广的“二传手”作用、劳动致富的带头作用,一会带四邻、四邻带全乡(村)。协会的作用使科学技术的普及、新技术的推广扩散到一个村、一个乡、甚至一个县,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格局,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起到了巨大的幅射带动作用。四要加大科技信息平台、科普宣传画廊、科技场馆的建设力度。榆林科技馆已列入全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建设项目,建设规模、投资渠道、占地面积都已确定,去年10月30日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要加大前期筹备进度,力争今年前半年开工建设;有条件的县也要把科技馆建设或科普硬件配置摆上议事日程,配备必要的摄像、照相、传真、电脑网络设备以及科普车等交通工具;乡村要加大“三个一”工程建设力度,力争“十一五”期间在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科普宣传栏、一个科普活动站、发展一名科普宣传员。逐步形成能够通达广大农村的“科普信息高速公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开展农村科普工作、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三、发挥科协优势,强化具体措施,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开展科普工作
  科普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它是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走群众化、社会化、多样化、经常化的路子。要注意发挥科技、教育、宣传、涉农部门和共、青、妇等群众团体以及科普联席会议制度的领导作用,共同制定科普规划,加大科普入、建立科普保障体系、理顺科普管理机制。
  当前应重点抓好五大科普工作体系的建设:
  一要抓好以县级科协、城市学会、乡镇科普协会、村级科普小组为主的科普组织网络体系的建设;
  二要抓好以“科技之春”、“学术金秋”、“科普宣传周”、科技下乡、科普赶集、科普网站、科普报刊、科普园地为主的科普宣传体系的建设;
  三要抓好以农函大、农广校、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农民技校、基层党员干部培训阵地和科研单位为依托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体系的建设。做到系统化培训、规范化管理,力求培训效果,使受训农民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真正培养出一批“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四要抓好以各学会、农技协、科技工作者和农村科技致富能手、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科普服务体系的建设。
  五要抓好以科普示范县、科普示范乡村、科普示范户、科普示范基地、青少年科技竞赛为主的科普示范体系的建设。我们要以贯彻落实全市科技科普大会精神为契机,尽快把这些网络体系建立起来,各种力量才能在科技为农服务上聚焦,才能形成一个社会化“大合唱”局面,以扩大农村科普的受众面,科普工作才能步入的经常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轨道。(编辑:常瑜)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74264

执行时间2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