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风采

委员风采您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风采

关于榆林市区人居环境的思考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773次     时间:2008年05月27日

 (市政协常委、综合业务处副处长 边兆芳) 榆林城已有600年的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榆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几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为全面提升榆林城市品位,改善城区人居环境状况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现就如何改善榆林市区人居环境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主要成就
  (一)城市总体规划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二)居民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三)城市道路网建设加快
  (四)城市园林绿化广场建设成效明显
  (五)城市给水、排水系统建设取得成绩
  (六)城市环境卫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七)城市供气、供热初见成效
  (八)古城步行街和城墙得到恢复
  (九)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
  二、榆林市区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榆林市区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人居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随着榆林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区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流动集中,城市管理日趋复杂,城市基础设施负荷不断增大,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城市建设投资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目前,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远远赶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2006年投入在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资金只有1?3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356亿元的3?7%,这与建设省级“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与建设绿色生态名市,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相匹配的高度文明、高度现代化城市的目标相差甚远。
  (二)城区土地管理问题较多
  土地是城市最宝贵的资源,应是由政府完全控制的资源。但是,榆林城区现有土地有相当一部分掌握在单位和个人手中,农民集体所有土地非法转让,国有林地通过各种渠道转入个人和开发商的手中,一些企业利用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圈占土地。目前政府储备的土地数量很少,仅有600亩,开发区的非工业用地也不足1000亩。土地不足,直接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到公共建筑建设。同时土地非法炒买炒卖现象也较为严重,一方面导致土地价格上涨、房产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因土地问题引发的上访事件较为突出。
  (三)城市规划的实施随意性较大
  榆林市城市规划经过修编以后,将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很具有指导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在规划的具体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主要是规划管不住个别单位和个别人,规划管不住房地产开发商,规划管不住外来企业,规划管不住农民。有时某个单位和某个人的一句话就改变了规划,有时开发商为了经济利益最大化,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改变规划,外来企业财大气粗有时也改变规划,农民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政府讨价还价,政府只能妥协改变规划。从而,使规划变成了空话,绿地变成了楼房,水源地变成了工厂,造成后来的拆迁难度大,公共建设用地无着落等困难。
  (四)城市管理手段落后,综合执政能力不强
  目前,榆林市区居民的法律意识、交通意识、城市意识、环保意识还较差,城市管理的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水平不高,以罚代法、以罚代管的现象较为普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之,土地价格高、拆迁补偿难以及其它原因等,城管部门的综合执政能力显得较为弱小,使许多基础设施和公共建设停滞不前,该拆的拆不倒,该建的建不起,有时出现将就和凑合的现象,如建榆路的建设、驼峰路的建设、青山路和红山路的改造以及学校的修建等。
  (五)城市居民住宅区公用设施少,环境质量差
  1、平房建筑面积大、环境差。截至2006年底,市区共有平房建筑面积488?76万平方米,占市区住宅总建筑面积920万平方米的53?1%,这类住宅区主要有:一是民清到建国前后的老式四合院,主要分布在大街两侧的古城墙内。这些住宅经过多年的改建、添建,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较差,改造困难,有些院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无人保护,几乎败落成危房。二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平房居住区,建筑标准很低,环境很差,建筑密度50%以上,容积率0?6—0?8,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差,没有任何绿化和文体及停车设施,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更为恶劣,差距极大,改造相当困难,是目前人居环境建设的“顽症”。
  (六)市政公共基础设施滞后
  1、路网建设不合理。2000年以来,榆林市区人口由10多万发展到36万,而建成区的道路网仍然是以前形成的七纵四横。具备6米以上双车道的主次干道仅有18条,总长51?6公里,榆林市区的道路属于组团式结构,组团与组团间连接的道路少;组团内南北通道多,东西通道少,断头路多;道路通行率低,环行困难。
  2、水资源短缺,给水普及率不高。榆林是一个水资源匮乏地区,人均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随着榆林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将是制约榆林城市发展的最大“瓶颈”。十一五期间城市用水可以保障,十二五期间日缺水8?5万立方米,原确定的城市生活用水水源已改为工业用水,将出现水荒问题。城市自来水普及率仍未达到人居环境指标的98%。
  3、集中供热发展极为缓慢。城区内现有需供热建筑面积约1132万平方米,其中楼房680万平方米,平房454万平方米,需供热居住建筑总户数约8万余户。目前,集中供热面积210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5%,按人居环境指标,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应达到60%以上。天然气采暖面积125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1%。其余的均由燃煤锅炉分散供热,面积达837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74%。
  4、供气指标不足,发展缓慢。2007年榆林城区发展用气12711户,全年用气量为3000多万立方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榆林市区燃气率只占65%,按照人居环境指标,人居燃气率应?95%。
  5、排水管网不健全。由于排水设施标准低、设施陈旧等因素,造成市区的新建路、长城路、柳营路、航宇路以及东沙部分路段等排洪管网堵塞严重,每逢夏天暴雨时,泥沙淤积,洪水、污水四溢,部分路段积水成河,造成交通拥堵,给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建成区还有相当大的区域没有排水主管道,特别是平房区生活废水排出困难。
  (七)市区绿地建设缓慢
  1、榆溪河绿带破坏严重。榆溪河是榆林的母亲河,榆溪河及两岸的绿色景观带被誉为榆林“城市之肺”。1992年在编制榆林市总体规划时,国家建筑大师张锦秋对榆溪河绿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写入规划。但在实际中,大片的河流绿地和农田,破坏现象极为严重,如果再不进行保护,我们将会失去这条绿色长廊,城市也随之失去生气、灵气和活力。
  2、公共绿地少。目前,榆林市区公共绿地面积很少,虽说人均为4?76平方米,但远远达不到“双创”指标,按照人居环境指标要求,城市人居公共绿地面积应达到7?5平方米。除了三大广场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公共绿地。
  (八)市区公共建筑和设施少,分布不合理
  1、公共建筑分布不合理。榆林市区城市建筑的一个重要缺点是:住宅和办公建筑多,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少,并且分布不合理。目前,围绕新建路和长城路的中小学校有6所、综合医院3家、大型商场6家,酒店7家,长途汽车站2处,这些都处于市中心、繁华地段,严重地影响了城市交通。
  2、公共交通建筑无地建设。目前,市区没有一个专业公共停车场,各种车辆停放只能靠占用人行道和机动车道。公交车无专业始发站,马路作业现象严重。在修建广场时曾有不少委员建议在广场下面修地下停车场,但没有被采纳,造成车辆无处停。市区的两个长途汽车站搬迁用地无着落。
  3、公厕没有建筑用地,居民上厕难。目前市区共有公厕117个,其中17个是水冲式,但大部分都是过去遗留下来的。整个西沙几乎没有什么公厕,市民上厕极为困难,特别是外来人口。按照陕西省卫生模范城市指标要求,应该有136个公厕,全都是水冲式。
  4、教育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市区共有中小学校39所、教学班1014个、在校学生67420人,按现在人口数量,市区短缺近20所中小学校;造成班额过大,初中最大班级达到近100人,拥挤现象十分严重。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十六所中小学校,2007年已建成7所,其中5所已招生,2所在2008年速招,下余的9所于2008年、2009年建设完成。目前整个肤施路周围还没有一所中小学校,上学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5、文化体育设施落后。城区现有文化机构23个,原有的影剧院、少年官几乎改做它用,历史文化古迹保护不到位,新建文化设施更为短缺,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
  6、医院布点不合理,缺乏综合性大型医院。市区共有三级乙等医院二所,二级医院6所,有诊所152处,药店68个,基本上能满足居民买药就医问题。但市内综合性医院都集中在老城区,新改建的市一院、二院和新建的市综合型医院又都集中在开发区,布点极不合理。
  (九)城市公共交通问题极为严重
  1、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目前,榆林城区有各类机动车约58600余辆,其中汽车约24600余辆,摩托车、三轮车34000余辆。另外,外籍外区进入榆林城区的车辆约10000余辆。车辆和车流量的不断增加,使人民路与长城路十字、榆阳路与新建路十字最高峰期一小时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车流总量分别达到1?1万车次、近万辆次,航宇路每天车流量达到5500多辆,车辆拥堵现象严重。
  2、公共交通发展极为缓慢,百姓出行非常困难。目前榆林市区有公交线路11条,公交车157部,出租车710部。但这仍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迅猛增长的需求。按人居环境指标,每万人应拥有公交车10-20辆,短缺100多辆;每万人拥有出租车20-30辆,约短200辆。百姓出行极为困难,特别是下午6、7点钟以后,这也是黑车数量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
  3、公交车、出租车管理体制滞后。目前,榆林市区内的公交车和出租车体制落后,管理不顺,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公交车全部为私有,出租公司小而乱,弊病多,造成目前公交车行车野蛮,服务质量极差,乘客极不安全,并且收车时间太早。出租车拒载、宰客、甩客、搭客现象极为严重,投诉监督机制不健全,广大市民出行既不方便、又不安全,怨声载道,这也是私家车数量迅猛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十)市区环境污染严重
  1、空气污染严重。榆林城区空气污染具有典型的季节性特征,同时受风沙天气影响,空气环境质量较差。2007年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78天,而“双创”指标要达到292天。
  2、水环境潜在隐患大,污水处理设施滞后。榆林城市水源评价结果基本良好。但市区饮用水源地污染企业多、水资源污染隐患较大。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尚未建成,市区生活污水和简单处理后的工业污水均直接排放到榆溪河,有排污口18个,日排污水1?45万吨,榆溪河成了名副其实的“下水道”。
  3、噪声污染严重。噪声污染主要分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四大类。我市噪声污染情况比较严重,主要以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为主,据监测资料显示,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年均值分别为75?98分贝和73?77分贝,分别超过了国家标准5?98分贝和3?77分贝。
  (十一)社会治安状况不良,居民意见较大
  目前,榆林市区的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率较高,2006年,在全省社会治安满意度调查中,榆阳区为倒数第一,广大居民对目前榆林市区的社会治安状况不满。
  三、榆林市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人类
生存和发展的方方面面,从榆林的现状出发,主要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的意见和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全面提高城市规划水平?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把建设宜居城市做为规划的目标,规划要有超前性。既要承认榆林的现状,又要改变榆林的现状。把开发区、东西沙和老城区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二要根据城市发展的规模和建设的需求,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合理规划公共建筑用地,切实解决中小学校、交通、医疗、文体、公共休闲建筑等土地的供应问题。三要体现规划的权威性、法律性,规划一经制定,就必须遵照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尊重规划,服从规划,不能随意改变规划,要把制定好的规划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提高思想认识,努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可以提升土地价值、聚集人气、发展产业、增强城市竞争力。而榆林现在之所以是商家相争之地,是因为榆林地下资源多,并不是榆林地上的魅力大。二是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努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这也是目前“双创”工作最基础性的工作。三是要把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同步考虑、同步建设,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榆林的魅力,才能真正使榆林的魅力变得永久。四是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我们不仅要搞好资源开发的招商引资,我们还应把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项目。五是要把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市政公共基础设施放在首要地位,优先考虑,优先投资建设。
  (三)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土地制度,确保公共建设用地?一是政府要把林城区土地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到战略地位,认真加以研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既不能损害城区农民小范围的利益,更不能破坏城市总体规划,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二是要加大对土地的开发力度,限制土地拍卖,增加土地的储备量,确保城市公共建设用地的供应,保障城市建设顺利进行。三是要加大对土地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制止非法炒买炒卖活动,确保城市土地市场正常运行。四是要把开发区的土地纳入榆林市区土地的整体规划和调控当中,统一调控,统一使用。
  (四)努力改善道路交通状况
  一是加快路网建设,完善交通规划和道路规划的设计。二是拓宽改造部分交通干道,打通断头路。如打通长城路、文化路、建榆路等多条断头路,拓宽改造榆阳路、人民西路、红山路、驼峰路等路段。三是架设过街天桥,实行人车分离,加快车辆流量。如在长城路部分路段、新建路部分路段架设过街天桥。四是搬迁市运输公司和榆阳区客运站。五是规划建设公交车的始发站和公共停车场。
  (五)积极推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有效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确保公共交通正常运行?一是要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战略,组建城市公交公司,对市区私营公交车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入国营股份,形成国营为主导的股份制企业,建立政府管公司,公司管个人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二是确定合理的运营时间,提高公交车的运行速度和准点率,延长公交车收车时间,确保市民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时间都能方便快捷出行。
  (六)加强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保障城市居民饮用安全水、放心水?一是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应该遵循先生活用水,再生态用水,最后是工业用水的原则。二是要有忧患意识,加大水源地保护,禁止在红石峡上游继续建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已建成的限期整改或搬迁。
  (七)加强生态与环境保护及城市绿化建设,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一是建设环城绿色屏障。要将东线的东沙林至七里沙、西线的大墩梁、北线的红石峡万亩生态公园、南线的三岔湾农田绿色带和河堤林带,延伸连接成环城立体绿色屏障。二是保护榆阳河、榆溪河旁农田绿色带。三是加强城市中心区、城市道路、居住小区以及庭院绿化建设,合理布局城市公共绿地,严禁侵占公共绿地行为。四是搬迁超限站,取缔城市北面的沙场和煤场,禁止建筑施工场地的扬尘,禁止城市北面、西面公路两侧随意毁林现象。八是在城市噪声污染治理上,要对进入市区的车辆限速、禁止鸣号,禁止机动三轮和农用车辆进入市区,禁止商业网点使用喇叭叫卖等。九是建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制度。
  (八)实行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一是加大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及时清扫、清运居民区的垃圾,特别是城乡结合带。二是积极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促进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三是加大市区公厕建设力度,在没有公共建设用地并且急需规划建设公厕的地方,要在新规划建设的建筑当中强制性设置公厕。
  (九)努力改善居民住房状况,实现城市居民住房小区化、物业化?一是要把目前的“居者有其屋”不断改造为“居者优其屋”,合理布局住宅小区,新建小区必须按照国家有关小区建设的具体指标执行。二是建立由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安置房和廉租房构成的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从源头上扼制房价暴涨现象。
  (十)理顺管理体制,实现和谐依法管理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无论是开发区管委会、榆阳区政府、横山县政府还是市直有关部门都要服从、服务于榆林城市总体规划和榆林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要把责、权、利有机统一起来,各部门、各单位要有全局意识、整体意识。要把开发区和横山县白界乡部分区域的规划建设纳入榆林市区的整体规划当中。二是加强政府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高城市执法管理水平。要杜绝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不作为现象。三是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政府综合执政能力,加大拆迁力度,确保社会事业项目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施,努力把榆林建成一个和谐稳定、规范有序的宜居城市。(编辑:常瑜)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76205

执行时间3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