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风采

委员风采您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风采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榆林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488次     时间:2008年05月27日

     (市政协委员、市商业局工委主席  刘保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正确分析榆林市情,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抢抓发展机遇,促进我市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第二次有序跨越,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首要的政治任务。

  一、我市已具备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备件

  “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着力打造能源经济、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招商引资规模和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
障等各项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1%,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6?3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7?7%,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1?1%、11?7%和11?2%。财政收入增幅连续六年全省第一,煤炭产量占全国一次能源产量的5%,石油、天然气折合油气当量占全国一次能源产量的5%。
  “十五”时期是榆林区域经济发展最快,社会事业进步最大,人民群众所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榆林已成为国内外注目的投资热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新的经济增长区域之一。应当说,我们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区域经济的第一次跨越,为今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胜利实施第二次有序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市经济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积累了不少值得高度重视的矛盾和问题。概况起来主要是“三大失衡”、“三大瓶颈”。三大失衡:一是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1978年一二三产业之比为59:20:21,到2007年调整为8:68?2∶23?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调整为99?3∶0?7;中省企业产值与地方企业产值比重为72?94∶27?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了574?02倍。财政收入构成,按行业分:煤炭、石油两个行业占67?7%;按产业分:第二产业占82%;2007年上划中省收入占68?4%,地方占31?6%。总体看,我市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和第二产业特别是能源工业的迅速增长拉动,呈现一产弱、三产小、二产独大的格局。

  二是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城乡发展失衡。全市农民占83?2%,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工业对农业带动不足,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6%和58?2%。

  三是南北差距使区域发展严重失衡。以2007年为例,南六县面积和人口各占全市的23%和42?3%,而经济总量只占8%,工业产值只占2?12%,财政收入占全市县级收入的4?19%。07年安排南部县发展专项资金1?4亿元,支持了南部县工业化发展项目和特色产业项目建设。还向他们的转移支付近6亿元,提高困难县财政保障能力,促进困难县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依然有扩大趋势仍需想法、设法、引资、引入、合资、加大投入,使南部县协调发展。从动态看这种失衡仍在不断加大。三大“瓶颈”:
  一是环境问题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资源开发带来的采空区地面塌陷、湿地萎缩、植被破坏、土地沙化、水资源遭到破坏,工业污染,环境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突发的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
  二是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
  市内天然水资源总量32?29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综合含水为7?4亿立方米,仅占全省的34%。其中工业和农业用水合计占总用水量的86?8%。属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确定的重度缺水地区。这就很难保证大量工业用水和远期用水。
  三是交通运输条件虽有显著改善,但与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大量货物要靠公路运输的状况尚未改变。

  这些问题是快速发展中的问题,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制度尚未形成,资源产权不明晰,长期无偿和变相无偿地使用资源是根本原因。资源从法律上理论上讲是国有的,但配置给谁,国家和群众应享有的权益就流向了谁。开发者无偿取得资源,开发成本低、风险小、利润大甚至是暴利,使资源开发成了资本投入的“洼地”。中省企业以期独有的优势取得大部分资源的矿业权,快速发展了国家工业。利润相对较小的地方工业特别是传统工业发展放缓甚至萎缩。无偿使用资源带来的另外两个效应就是:开发者不珍惜资源,掠夺式开发,粗放式经营,资源浪费严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拉大,社会各种矛盾凸现。

  二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税费制度尚未形成,剩益分配机制失衡。目前我国所得税增值税,市县分配比例分别是20%、15?15%。中省企业(神华除外)在总部注册所在地纳税。资源税额不到德国、法国的1/30,陕北更是长期处于现行标准的底线,根本没有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实际价值,鼓励了浪费。天然气管道营业税在受益地而不是资源所在地交纳。在计税方法上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煤炭征税是按产量而不是实际消耗量计征,不是按市场价而是按内部调拨价计征。长庆集团与延长集团相比,每吨原油少纳税550多元,按年产500万吨计算(07年654万吨),我市每年少收入27?45亿元。三是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缺失,补偿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企业的赔偿责任难以落实,治理经费悬空。四是市县执法部门对中省企业执法存在实际困难,成了执法“盲区”。
  三、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我市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为我市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和最好的发展机遇。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紧密联系榆林实际,在“好”字的落实上狠下功夫,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解放思想,争取中央,挤进资源开发体制改革。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扶持力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根据这一精神,我们应争取做好四件事:①在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同时,把榆林作为“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来建设,纳入“首都经济圈”,以资源开发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②发挥我市与晋、蒙、宁等省区的带动力强的资源带优势,联系紧密的区位优势、同属革命老区的政治优势以及少数民族集中等特征,争取中央批准把这个“金三角”地区建成类似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国家能源开发特别经济区”,争取中央长期、稳定、连续、直接的能源、产业、环境保护、税费、科技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支持,化解各种矛盾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应当尽快组织专家进行和周边地区共同研究,拿出方案,争取中央批准。③争取中央把我市做为类似成都、重庆的城乡一体化试点,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④借鉴山西经验,请求中央和省上批准我市作为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试点地区。要在资源开发的鼎盛时期,努力提高地方财政的公共支付能力,避免“矿竭城衰、群众返贫”的悲剧在我市重演。
  二是开拓进取,健全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按照十七大关于“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的精神,争取停止对境内资源的行政划拨,通过市场运作,公开拍卖,挂牌出让。“三个转化”项目也应有偿使用,国家应当出台《资源价格表》,土地资源的使用应按国家规定,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停止“零地价”占用。应当允许支持农民以土地入股企业,使农民享受到土地增值的好处,失地农民变成企业股东,有利于构建地企和谐的关系。已征用土地不按规定使用的应当收回使用权。要严格执行和完善禁止掠夺式开采、浪费资源的法律法规,制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划定必要的资源保护区,宁可不开也不要不合理地急于开采,不要为眼前利益而牺牲生态效益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要跨越“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组织专家评估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完善“谁破坏、谁出资、政府统一治理”的制度,落实企业的赔偿责任,建立“环境治理基金”机制,把治理经费落实到实处。要确保把环境治理“三同时”落实政策到实处。今后应当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方针,“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产业结构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②我们应当以十七大关于“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体功能建设”的精神为契机,争取中央在税收分配、中省企业征税办法、转移支付额度、矿业权价款分配等方面,向资源地倾斜,彻底改变“富资源、穷财政、贫百姓”的不合理现象。③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我市从黄河调水,促进“引黄入榆”工程立项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用水问题。要组织专家对我市境内水资源及利用情况进行普查和规划,划定水资源保护区,实行“以水定项目,量水而行”的方针。禁止在水源地植用材林。利用水价调节合理用水,推行节约用水。推广滴灌、渗灌节水技术。加快污水处理和循环用水系统建设。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能源工业必须坚持“三个转化”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单纯走采输之中的项目原则应当禁止。应当研究利用铁路空返车皮运输特种钢铁应用工业上和利用岩盐采空区作为石油储备库的可行性。引进装备制造业,注重发展地方工业特别是轻工业。要以高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工业,重点振兴毛纺、服装、皮革、医药、石材料和红枣加工等行业,大力培育龙头肯干企业,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实行品牌战略、集团经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发展以能源化工业产品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要以“晋陕蒙能源金三角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城市跨越式发展。要制定城镇发展规划,把城市化、工业化、产业化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大发展,为进城农民创造就业机会。要积极实施“教育移民”、“生态移民”工程,加快城镇化进程。要加大对南部六县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三项转移,加快焦煤、岩盐开发步伐。要注重发展县城经济,规划发展从东南向西北自然延伸的“川”字型区域经济产业带,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力度。加大对农村水、电、路、电视、通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全市特色农业的发展。支持农民走“支部+农户+公司+基地”的路子,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生存致富能力,拓宽他们进城后的就业门路。加大对农村信贷、科技、市场信息、法律救助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提倡结对扶贫,大型企业与县、中型企业与乡、小型企业与村、企业家与贫困户结对,长期坚持,脱贫脱勾。要扩大低保面,提高低保标准,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体现公平正义。要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提高招商引资质量。重点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优化产品结构,拓展产业链。要严格准入制度,设立提高准入门槛。要在产业政策、信贷、技术、人才等方面支持民营企业,鼓励他们以资本为纽带组织起来,打造榆林区域经济“航母”,“以民引外,民外合壁”,创造自己的品牌,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群,让他们在区域经济又好又有快的发展中唱主角。
  四是加强科技教育工作,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要高度重视教育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要认真研究规划我市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科学设置专业结构,满足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教育体系。科技创新和进步要采取“拿来主义”,实施“四借”工程(借船出海、借脑生智、借鸡生蛋、借梯上楼)强化科技传带“四推广”(强化科技宣传引导促推广,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促推广,发展民间科技组织促推广,创办科技示范基地促推广);建设四项强化保障机制,即强化领导、政策、投资、人才保障机制。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搞好信息平台、新技术项目引进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组织,促进科技产业化。(编辑:常瑜)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76154

执行时间2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