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创文工作

创文工作您当前位置:首页 >>创文工作

“互联网+”时代,应尽快建立“国家数据库”

编辑:admin     来源:人民政协报    点击数:870次     时间:2016年06月24日
纪习尚
    “国家数据库”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建立的,包含各公共部门数据的电子数据仓库。数据是“互联网+”的血液,是一个国家的核心资产。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国家数据库。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都已经建成了自己的国家数据库。以美国为例,早在2009年5月就开通了“美国数据库”———data.gov,开放80多个政府公共部门的12万多种数据,涵盖商务、教育、卫生、交通、环保等各个领域。企业、研究机构和个人可以浏览下载,用以学习研究,或者开发互联网新产品。
    目前,我国已有一些政府部门建设了“部门数据库”,如国家统计局的“国家统计数据库”,提供经济、社会等各类国家统计数据,商务部的“全国商品流通数据库”,民政部的“国家地名数据库”,国务院法制办的“法律法规数据库”等。部门数据库整合了各自领域的国家数据,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有以下不足:一是缺乏顶层设计。部门数据库由各部门分别设计开发,没有统一标准。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个人和企业再利用的成本高。二是数据散落在不同的服务器上,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查询方式、使用方法也不统一,获取数据不方便。
    为此建议:国家应启动“国家数据库”的建设,使我国成为符合其经济大国地位的“数据大国”:
    1.加强顶层设计。由中央和国家负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部门牵头,组织业务和技术力量,对已建成的部门数据库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协调各部门、直属机构和单位提出业务需求,形成“国家数据库”的建设方案,各部门按照统一要求协助建设。
    2.以data.gov.cn承载“国家数据库”。参考发达国家做法,如美国的data.gov,英国的data.gov.uk,澳大利亚的data.gov.au等。通过统一的data.gov.cn“国家数据库”网站,提供各类数据的一站式查阅和下载服务。
    3.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部门数据千人千面,建议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入库的数据必须符合规定的范式。让部门数据有统一的语言,降低个人和企业使用国家数据的成本,发挥数据的价值。
    4.采用迅速起步、稳步推进的建设方式。“国家数据库”牵扯到方方面面的数据,工程浩大。起步要果断,但建设过程宜稳不宜急。建议部门数据分批入库,成熟一批,入库一批。技术积淀深、数据质量高、应用较广泛的一些部门数据库,如国家统计局的“国家统计数据库”应首先入库。
    5.确保数据安全。数据公开要以数据安全为前提,各部门的数据管理部门应根据法律法规,制定可以公开和不能公开的数据种类目录。只有可以公开的数据才能进入国家数据库,确保国家数据安全。

    (作者系南京九三学社社员)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697

执行时间1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