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创文工作

创文工作您当前位置:首页 >>创文工作

警惕主流媒体声音被稀释——从“手术室自拍”事件说起之四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673次     时间:2015年06月29日

孟光智

最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一次讲话,遭到一些人的曲解和攻击,理由是大学讲坛应该言论自由,这种论调在网络上还受到大肆追捧。这其实正好坐实了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高校教授、学者利用讲台宣扬西方政治价值观的传言。这里无意于讨论这些人的肉体与灵魂是否被人收买,但这种官方声音在网络上受到这样的围堵,并被众多的嘈杂之声稀释,既非个例,也绝非偶然。

在我国,主流媒体多是官办媒体、有官方背景的媒体或宗旨、立场与官方始终保持一致的媒体,也多是官方权威信息发布的主渠道、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在传统的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体主宰的时代,主流媒体的权威不容怀疑,地位不可动摇。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自媒体的快速兴起,原有的舆论宣传格局已经打破,新媒体、自媒体已经成为多数人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一夜之间人们的生活已被博客、微博、微信、微表达全面掌握,社会信息的传播生态与社会交往方式日新月异,曾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官方的、民间的、公共的、私人的一起起网络事件,已经足以证明“闲言碎语”力量不可小觑,主流媒体似乎式微,也在努力突围。

2004年3月14日,云南《都市时报》刊发题为《痴情女子为情轻生,消防兵绳降救下跳楼女》的报道,并配有新闻图片。此事件中一张未能刊发的照片被人发至某论坛,照片随即被反复传播,并演变命名为“协警抓小姐”“城管抓小姐”,甚至艺术家将照片转创为雕塑。2008年11月7日《都市时报》刊发报道《联防救女4年转帖变“城管抓小姐”》, 详细讲解了照片的来龙去脉,并希望 “广大网友停止这种不负责任的转载”,但澄清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2010年4月有网友在微博又将救人、雕塑两张照片发出,再度引起网友关注。城管执法反复被推向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情况各有不同,但事实被歪曲后六年内澄而未清,其原因正在于:低成本的网络谣言在传播中往往暗合或有意迎合了某种情绪,满足了某种需求,并能造成远大于事实的社会影响。众多的新闻事件,有意突出涉事者的公职背景、领导身份,并最终引导舆论将个人行为放大到整支队伍,酝酿成仇视或对抗情绪,矛头所指不言而喻。这都一再证实了谣言与虚假信息在事理昭昭面前依然会大有市场,因为主流媒体声音被稀释,正是这种市场的目的与期待。

简要梳理,主流媒体声音被稀释有轨迹可循:首先是娱乐,从自娱乐到被娱乐,是一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到“可远观而又可亵玩焉”的过程,官方的、主流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等,恶搞了,调侃了,都笑了,一切都不再“板着面孔”了。其次是布道,贪腐懒政、淫秽色情、恶性突发、群体诉求、践踏法律、违背伦理、强势张狂、弱势无助等,一时之间,什么吸引眼球、什么刺激神经、什么激起群愤,就用什么做标题,不惜渲染、捏造,仿佛忽剌剌地大厦倾、轰隆隆地天要塌,然后就披上善良的外衣,伪装成公平正义的使者,否定“中国特色”,推销“外国的月亮”。再次是叫板,就是针对官方声音、主流媒体言论,或断章取义、或剪辑事实、或嫁接信息,制造网络起哄、舆论杂音,以为更多人争取自由、民主权利的名义,发起舆论围攻,唱出反调,企图在“嘈嘈切切错杂弹”中取胜。三招过后,谁是目标谁就百口莫辩,中剑中枪、非死即伤。

主流媒体声音是舆论宣传的旗帜与号角,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其权威、地位、作用都不容挑战。如何在媒体技术发达、言论自由开放的时代,保证自己的声音不被稀释,掌控主流媒体者当深思之。

(作者系市委办综合四科科长 )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609

执行时间2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