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创文工作

创文工作您当前位置:首页 >>创文工作

盐业改革箭在弦上 市场化方向任重道远

编辑:admin     来源:人民政协报    点击数:620次     时间:2014年06月03日

食盐市场化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放开,考虑到食盐价格和质量安全,改革初期食盐价格仍将是指导性定价,对盐业的放开将会是阶段性、逐步的放开。

多年来一直呼声较高的盐业改革今年有望取得实质进展。

近日召开的2014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九大改革任务,其中,加快盐业重点行业的改革成为此轮改革的新亮点。

而在半个多月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第10号令,决定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尽管此项改革只是将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由原来的国家发改委批准下放到地方政府来审批,食盐专营并没有向市场放开,但仍被业内解读成是在为盐业市场化改革铺路。随着盐业领域被确定为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盐业改革已经箭在弦上。

对于这项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延续数千年的食盐专营制度,近十多年来,改革的呼声不断,但一直难以推进。业内的普遍看法是,食盐市场化改革将是大方向,但盐业体制是否应该打破专营体制、如何打破专营体制以及是否应该完全放开食盐市场还存较大争议。

食盐专营制度:坚固的堡垒

现行的食盐专营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中国正开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等多项工作,但实施效果不理想,这促使政府开始考虑食盐专营。1994年2月,国务院决定对食盐实行专营,1996年5月,国务院颁布《食盐专营办法》,国家对食盐实行专营制度,各地食盐统一由当地盐业公司负责供应,中盐及旗下各级盐业公司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

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推进,我国自2001年起就酝酿推行食盐体制改革。

2002年,原国家经贸委下发《关于盐业管理职能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第一波盐业体制改革,旨在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改革随后便遭遇波折,至2003年大部制改革,第一波盐业体制改革搁浅。

2005年4月,《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完善烟草行业管理体制,研究制订盐业体制改革方案”,调研到2007年形成草案。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由发改委下发或国务院转发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意见”中,都将盐业改革写入其中。2009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加快盐业体制改革。之后,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成立了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食盐体制改革现出一线曙光。此外,“十一五”规划和2011年开始执行的“十二五”规划中,均将盐业体制改革放到重要位置。但是2011年3月的“抢盐”大潮直接导致食盐改革步伐的暂停。

时隔三年之后,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第10号令使得食盐体制改革终于有了突破。尽管舆论认为此次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并没有实际意义”,但是盐业体制改革毕竟迈开了第一步。

据工信部主管盐业的官员称:审批权限下放到地方后,下一步也正在研究盐业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如果总体改革方案下去的话,最终这些许可证还是要取消掉的”。

“事实上,从2002年开始的盐业改革方案中,一个基本的思路始终没变,就是要破除盐业专营和政企不分,实现盐业市场化。”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商务部特聘专家洪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难点在哪里

为什么盐业改革一拖多年?改革的难点在哪里?

“食盐专营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也带来了巨大的体制成本,限制了盐业企业的创新力和活力,影响了行业效率提高和资源优化配置,扭曲了行业分配秩序和加剧了产销矛盾。”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我国盐业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2011年曾做了一份调研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从实践看,尽管我国食盐专营在普及合格碘盐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突出成就,但也存在许多弊端,如效率低下、缺乏竞争、滋生腐败等问题则是专营制度必然产生本身的问题,即在专营制度框架内很难解决的问题。

目前食盐专营制度比较普遍的格局是:在某一地理范围内(通常按照行政省区划分),食盐生产由政府特许的少数几家生产企业按政府下达的计划进行,食盐销售则只由政府指定的唯一一家经销商(盐业公司)来执行,食盐产品的生产商只能把产品按照政府确认的价格卖给政府指定的经销商,而不能直接在市场上销售。

在这种专营体制下,食盐的价格,从车间到了市场终端,提高了近十倍。上述报告中提到:总体上,食盐运销环节差价大、利润高,食盐的车间价格一般是120~220元/吨,而食盐的出厂价格一般为400~500元/吨,销区批发价1200元/吨左右,二级批发价在1500~1600元/吨,零售价格在1800~2200元/吨。但在多数的超市货架上,500克一包的食盐普遍标价1.3元,换算后即每吨2600元。

此外,这份报告还提出,专营的体制导致制盐企业产业集中度低,技术水平落后,产业布局分散,创新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低。因为争夺生产计划的竞争代替了市场竞争,落后制盐企业只要能拿到计划,不用创新即可生存。

曾担任原国家经贸委运行局副局长、分管盐业改革的陈国卫近日公开表示,虽然10多年过去了,但这些问题并没有改变。食盐行业就是计划经济的活化石,计划经济的弊端它都有,滋生了各种权力腐败与权力寻租。

改革任重道远

“过去,以中国盐业协会为代表,反对改革的理由总是说食盐专营事关食品安全,事关人民健康和安全,食盐专营制度一旦放开,对普及加碘盐的工作会造成‘毁灭性打击’,现在这条理由已经很难站住脚了。”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一位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面对越来越市场化的环境,盐业改革已经拖不下去了,今年内就会出台改革方案,市场化的大方向是确定的,但是具体怎么走,还没有一个定型的方案。

2013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第十办事处经过了几个月的调研,拿出了一份《我国盐业体制改革报告》,其中提到:由于食盐专营体制的存在,以计划为主的管理模式,客观造成产销主体分离,难以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过度依靠食盐专营政策,缺少市场竞争压力,在自身素质、市场意识和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因此,必须要从体制改革出发,同时参考借鉴国际盐业发展经验,探寻我国盐业改革发展的关键路径。“从未来发展看,食盐专营体制不能一成不变,僵化不动,这不利于我国盐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逐步放开盐业垄断管理模式,在行业中引进竞争机制,激发行业活力,提升盐业发展。”

事实上,“放开专卖专营权”一直被业内认为是盐业改革的关键。对此,中国盐业协会也早有心理准备。在去年9月份的全国盐业多种经营交流会上,中国盐业协会理事长董志华在发言中表示:“专营放开是大势所趋,之前价格争取能够提一点。一旦放开市场竞争,一定会有价格波动,我们提的空间,就是留给市场竞争的空间。”

但是他同时表示,盐业现在放开还不具备条件,除了极少数单位能够应对,大多数都不行。“如果专营非取消不可,我们建议不能用急刹车的办法,这对盐业改革发展不利,国家应采取缓冲的措施,明确放开的时间,给我们个过渡期,让我们做好准备。”

“食盐市场化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放开,考虑到食盐价格和质量安全,改革初期食盐价格仍将是指导性定价,对盐业的放开将会是阶段性、逐步的放开。”洪涛表示。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890

执行时间1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