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创文工作

创文工作您当前位置:首页 >>创文工作

中国稳健增长态势基本确立

编辑:admin     来源:瞭望观察网    点击数:620次     时间:2014年05月26日

连续8个季度运行在7%--8%区间,表明中国经济中高增长态势已经基本确立。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带来的活跃因素,正在加快疏解经济增速放缓所带来的“阵痛”

文/张立群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工业增长率、投资、消费、出口等经济指标普遍回落。一季度7.4%的增长率,延续了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回落态势。不过,在经济基本面和稳增长政策体系支持下,经济增长总体趋稳。

进一步观察中国经济季度增长率变化,可以发现,从2012年的二季度一直到今年的一季度,经济增长已经8个季度运行在7%--8%区间,其中位点大体在7.5%略高的位置。

今年一季度GDP增长率略低于7.5%,从4月份的经济指标看,二季度可能会继续维持这一水平的增长,这表明围绕7%--8%这样一个中高增长的态势已经基本确立。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与中高速增长对应,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因此,未来应增强对经济平稳增长的信心,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把更大精力放到深化改革方面,消除增速放缓所带来的“阵痛”。

经济增长总体趋稳

4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与一季度累计增速持平,较3月份增速降低0.1个百分点,工业增长基本平稳。3、4月份制造业PMI分别为50.3和50.4,在景气区间持续小幅提高;非制造业PMI分别为54.3和54.8,在景气区间提高更为明显。预示工业和服务业未来增长趋稳。

从市场需求方面看,4月份出口同比增长0.9%(按美元计算),结束了一季度出口负增长的情况。尽管目前出口企业仍面临较多困难,但上年虚假出口导致的基数高的影响正在较快消失,人民币汇率走势引起的出口额变化趋于减小,综合世界经济走势,预计未来出口增长将低位趋升。

消费需求增长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同比增长12%,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4月份同比增长11.9%,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投资增长小幅回落,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3%,较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综合看,市场需求增长总体平稳。

从市场预期看,4月份PPI同比下降2%,环比下降0.2%,降幅分别较3月份收窄0.3个和0.1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原材料库存水平已经下降到历史低位。随着稳增长措施的加快落实,市场预期总体趋稳。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认为,当前经济增长呈现趋稳态势。

经济运行出现新特征

与此同时,从三次产业结构看,随着经济增速换挡,第三产业、服务业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增速,在GDP中的比重提高;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积极变化。从需求结构看,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内需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这些表明经济增长的结构和内在关系与高增长期间比较,正在发生一些重要改变。

在去年下半年经济回升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出现回落,投资、出口等指标也有不同幅度回落。从上述经济运行的特点看,可以认为总体属于在新的增长区间的微调。4月份的数据表明,围绕7.5%左右的平稳增长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产业结构调整需更加尊重市场

经济增速换挡,主要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改变。集中反映在市场需求约束增强和成本水平提高。巩固经济增长的基础,最重要的是重新选择适应现在市场环境和成本压力的企业,再造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

理论上,这一活动必须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来完成。但目前干预市场准入的因素仍然较多,例如以产能过剩为由,不区分企业特点、项目特点、地区特点,一律限制进入某些产业;再比如银行仅仅以行业为标的确定信贷政策,一些风险大的行业,一律不提供信贷金融支持,进而把这些行业内有水平、有创新能力、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企业压制住,限制了风险增大行业内部优胜劣汰,在竞争中浴火重生的进程。

从市场退出角度看,一些地方企业仍然存在过度保护现象。在钢铁、水泥、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仍然存在一些“僵尸”企业,地方政府的在建项目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清理退出的项目。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这些方面的问题,使市场引导的行业重组活动遇到越来越严重的阻碍,使行业内基于竞争、创新的增长能力受到严重阻碍。也使风险约束机制弱化,高风险逐利资金扩张。

以上种种问题,都在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和微观经济基础再造,影响到经济增长基础的巩固。因此,未来应增强对经济平稳增长的信心,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把更大的精力放到深化改革方面。

具体而言,要进一步规范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取消各类行政性的准入限制和退出保护,增强财产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差别性信贷政策。推动市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活动。加强政府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的职能,推进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活动取得实质性进展,促进房地产发展空间逐步扩大,布局不断优化。

房地产“转型调整”大势已定

进入2014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降,成为影响投资增速下降的主导因素。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市场交易量明显减少,一些城市的房价显露回落苗头。各方面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变化高度关注,看法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房地产业进入转型调整期带来的必然反映。

繁荣有因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城镇人口布局失衡。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城镇常住人口近三分之一居住在36个大城市(主要为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北京2013年常住人口达到2100多万。人口聚集必然带来住房需求、买房需求聚集,必然吸引房地产企业集中到这些大城市发展,也必然带来这些大城市土地资源日益趋紧,地价不断攀升,开发成本较快提高,也必然使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2010年以来,加快城镇化建设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之一,但也带来一些地方以追求辖区内城市用地规模、建设规模扩张为特征的造城运动。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下的房地产企业,一度认为这是城镇化的一个新趋势、新机遇,纷纷转向三四线城市、中小城市谋求发展。

这一转移得到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也成为地方造城运动的重要推手之一。市场投资者也一度预期这是房地产投资的新机会,纷纷转向三四线城市买房,支持了这一区域内的房地产销售。房地产业的这一转移发展,延长了其繁荣期,延迟了其转型调整期的到来。

调整必然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由高增长区间逐步落入中高增长区间,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不仅没有加快,反而不断减缓。这就带来三四线城市的造城活动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步伐出现越来越明显的脱节,带来其城区缺少产业、缺少就业、缺少人气的现象。这些必然给房地产企业在三四线城市开发的楼盘带来越来越严重的销售困难,也必然迫使房地产企业重返大城市发展。2013年这一趋势比较普遍。

当房地产企业重新在一二线大城市集中后,这一区域的竞争必然趋于激烈;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销售困难,以及由此带来的房价波动,也对一二线城市买房者的预期带来日益明显的影响;加之房地产在一些区域风险加大,导致银行由此将整个房地产业纳入需要关注风险的行业,一二线城市房贷也一度收紧,进一步抑制了买房需求。这些都会造成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开发商在一二线城市拿地建房的信心,房地产投资也会相应受到影响。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综合以上分析,房地产企业重新集中到一二线大城市发展,开发成本明显提高;而市场需求又趋减弱,这些共同决定了其投资开发活动日趋谨慎。

理性可期现在,问题的核心是发展空间日趋狭窄。从买房需求看,一二线城市人口集中度高,居住性住房需求增长潜力大。特别是这个区域内持续实行限购政策,基本没有投机投资性买房需求的冲击,房价基本由居住性需求决定。这些年我国房价收入比持续降低,居民买房能力总体稳定。由于居住性买房需求与投机投资性买房需求不同,即可以等待,但不会消失。

针对这一变化,预计一二线城市政府将在加快住房建设、增加住房供给上下功夫。由于一二线城市土地供给仍然有一定潜力,因此房地产企业仍有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余地。综合看,房地产业的转型调整,总体是温和、渐进的。据此分析,房地产投资全年仍可以保持16%左右的增长。

因此,应该积极把握这一调整机遇,促进房地产业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在市场和发展规划共同引导下优化发展布局。□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908

执行时间1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