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创文工作

创文工作您当前位置:首页 >>创文工作

“为官不易”,但不能“为官不为”

编辑:admin     来源:    点击数:642次     时间:2014年05月19日

从前尚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官谚”,今天我们的各级“为官者”,为党工作、为国家工作、为人民工作,更是本分和天职,应该把“去任荣逾到任时”作为自己的工作追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日前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会上指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要把开展活动与推动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刘云山同志的讲话,指出了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良认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取向。

“为官”本应“不易”。所以如此,在于领导干部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实践者、体现者。一旦“为官”,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说易行难,作为党的宗旨的具体执行者,就要求“为官者”内心必须有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责任,更有一种担当。做到这一点,岂是易事?在这个意义上能够感受到“不易”,说明“为官者”尚有心系天下苍生的应有情怀。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确实还有一种很现实的“为官不易”。近期《望》新闻周刊走访了包括广东在内的近百位基层公务员,了解到他们的“不易”集中在工资低、工作忙、没前途等方面,希望得到认可和升迁。解决这种“不易”,从而真正激发出全国700多万公务员的巨大“存量活力”,在将展开的公务员分类改革中,就要疏通上升通道、完善退出机制。

但我们必须看到,在有些干部那里,“为官不易”实际上另有所指。他们当下对“为官不易”的慨叹,实际上对应着以前“为官太易”的现实。尤其是,原来权力寻租的那一套“潜规则”吃不开了,其所带来的权力福利没有了,在以前根本不算什么的事情现在处处受到制约了。当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工作作风受到冲击之后,那些对不正之风习以为常、误以为那才是“为官”应有状态的人,自然会产生“不易”的感觉。那么,换个角度看,这种“为官不易”却正是中央一系列整作风、反腐败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的最好明证。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之后,从“八项规定”开始,对迎来送往、开会出行、公务活动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和禁令,涉及了从“舌尖”到“车轮”、到各种隐性福利等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上严厉指出:“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很不舒服的人,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与此同时,中央的反腐败力度也越来越大,在大批“苍蝇”被拍的同时,还接二连三地有“老虎”落马。监督越来越严格、问责越来越严厉、抓作风问题越来越深入,纪律约束越来越成为高压线。在这些背景之下,“为官不易”说到底并不是官不好当了,其实是贪官不好贪了、庸官不好混了、坏官不好受了。而这种“为官不易”,正是群众乐见的正常现象,正是对“为官者”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使其回归清正清廉这一公仆本位的必然要求。那些感叹着的官员,如果要告别“为官不正”的黑色人生,就理所应当克己奉公、严格自律,认识到两袖清风何尝不是最好的“官生”写照,依法行政又何尝不是“为官”的应有本色。

无论是哪一种“为官不易”,都不等于可以“为官不为”。尤其是没有好处了就甩手旁观的那种,更要坚决予以摒弃。从前尚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官谚”,今天我们的各级“为官者”,为党工作、为国家工作、为人民工作,更是本分和天职,应该把“去任荣逾到任时”作为自己的工作追求。在密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政治要求下,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时代背景下,在增强现代治理能力的改革目标下,需要一大批敢于作为、善于作为的“为官者”,也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如同刘云山同志所指出的,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增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这些前提之上,我们对“为官不易”势必又要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那就是,权力必须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官者”只有懂得敬畏,才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建立起为官用权的底线原则,才能干干净净地为人民谋福祉,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890

执行时间1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