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三届一次全委会议期间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情况综述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437次
时间:2010年08月05日
6月29日至7月2日,在市政协三届一次会议期间,12个讨论小组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开展了认真地讨论。委员们对政府过去五年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过去五年政府工作成效显著,未来五年宏伟蓝图令人鼓舞,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于加快我市 “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 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委员们围绕《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就加强“三农”工作、工业经济、旅游文化建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民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现将重点建议整理如下,仅供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
一、“三农”工作方面
1、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建议进一步采取措施,有效整合各县区政府涉农资金,集中全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化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成立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政府把每年给“三农”投资的部分资金直接给公司注资,以撬动金融及社会各方面的资金,然后以参股、贴息、补助等办法投入“三农”,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切实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特色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扶持基金,协调金融部门在放贷上加大对特色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集中财力、物力,对羊子、土豆、红枣、绿豆、荞麦、杂粮和黄芪等产业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同时,要建立完善的龙头企业评定标准和优胜劣汰机制,对龙头企业的认定要突出其带动能力、市场扩张能力和对本地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实行定期的监测评价制度,努力培植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
4、大力发展红枣加工企业。一是加大扶持。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改造和提升现有重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红枣深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兴办红枣加工企业;二是创新思维方式和机制。全力搞活民营经济发展机制,大力推广“集团公司+专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枣农”的生产经营模式。三是发展残次果加工企业。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兴办一些残次果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期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5、支持土地集约经营,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政策和信贷资金扶持,鼓励一部分农民企业家,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和其他企业实体,参与到农村土地流转中来,办农庄、建农场,运用现代耕作技术,从事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走现代农业之路。建议市、县两级政府分别设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部分企业和新型农民率先发展,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工业经济方面
1、要注重招商引资的质量与效益。特别在引进资源开采和转化型企业中,要更加注重解决好税利升值空间与解决当地就业等问题,同时,要防止一些企业利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来圈地占资源。
2、加大对轻工业的扶持力度。一是把“绣鸡牌”毛线、“古城牌”毛毯、“长城牌”地毯、“娇舟牌”呢绒、“三爱牌”服装、“天舟牌”羊绒衫、“古城牌”皮革等曾经具有宝贵财富的驰名品牌保留住、宣传好。二是在传统轻工企业实施改制时,努力做到保住牌子、留住队伍,门不关、人不散。即使是破产企业,相关部门也要注入一定的商标保护专项资金,确保商标在近期内不被注销。通过政府整体打包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用无形品牌调动有形资源,让老品牌展现新魅力。三是创新机制。从研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扶持、创新成果激励等方面支持和促进新产品的研发。四是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政府应专门列支一块经费用于补贴支持本地产品在国家级媒体上的广告宣传。
3、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一要高标准规划园区。要突破区域界限,推动产业向集群迈进、项目向园区集聚发展,着力构建以榆神、榆横、府谷、定靖、绥米佳、吴堡六大综合性产业园区为骨干,兰炭、载能、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专业化园区为支撑,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区域化园区体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引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设计院,提高规划编制水平;要强化规划动态管理,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保障作用。二要高水平建设园区。要按照大区域布局、大项目策划、大集群发展、大园区承载和技术装备先进、产业规模较大、管理水平领先的总休要求,加快基地建设;要按照节能、节水、节地、生态、环保的科学发展要求,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高项目建设的准入门槛。三要应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应尽快研究理顺明确榆横、榆神工业园区等跨县级行政区域的园区管理和财税征收体制,促进能源化工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五是要切实加强对园区的统筹管理。要注意防止由于降低项目准入条件,而出现的园区建设低层次、低效益、高耗能的问题;防止由于园区产业雷同、产品雷同,而出现的互相竞争、恶性竞争的问题;坚决杜决以占地、占资源为目的项目入住园区。
4、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一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把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作为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二是市政府应组织力量对省内外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做法和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制定我市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工作的政策措施。如怎样发展能够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大企业集团,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等。三是市财政应调整资金投向,参考兄弟市区的做法,改变现行的科技费用管理体制及办法,建立我市的产业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增加企业技术创新主管部门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数量和比例。
5、严把招商引资项目环境准入关,努力实现增产不增污。按照“优先发展,限制发展,禁止发展”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我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发展工业企业,特别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严把项目准入关,不能降低环境准入门槛,更不能把牺牲生态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避免出现老账未还又欠新账的局面。
三、城市、旅游、文化建设方面
1、城市建设要有现代化元素来支撑。榆林城市建设要注重三个方面:一要注重市区立体交通枢纽的建设,缓解城市交通堵塞压力;二要注重支撑城市发展的产业布局,增强城市发展的源动力;三要注重城市与县区城镇板块之间的连接,增强产业发展的互补能力。
2、加大对宗教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形成“1、2、3”的开发格局。“1 ”是榆林古城宗教建筑群:步行街的万佛楼、驼峰山上的“四寺夹一庙”明清宗教建筑群、青云寺、无量寺、北岳庙天主教堂、芝圃巷基督教堂,以及拟恢复的梅花楼等寺观堂所。“2”,是“两条轴线”,长城沿线自东而西的府谷哈镇关帝庙、麻镇龙兴寺、黄甫真武庙,神木高家堡古城寺庙群,榆阳大河塔建安堡古城寺庙群、常乐堡古城寺庙群,横山波罗古城关帝庙,靖边东坑关圣祠,定边安寺道观、盐场堡老爷庙等关公文化为主的佛道教文化轴线;黄河沿线自北而南的府谷云霞寺、府州古城、万佛洞,神木的普照寺、天台山、西津寺,佳县白云山的传统寺庙道观宗教观光旅游轴线。“3”,是“三大板块”:定靖为主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外来宗教旅游板块,遍布全市农村的以周边群众为主体的以民间信仰为主题的小寺小庙庙会文化旅游板块,各县城城内及城郊主要宗教场所为依托的休闲旅游板块。
3、加强公益设施建设,繁荣群众文化事业。要全力推进我市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共创共享工程,多种渠道加大投入,加快榆林市中心图书馆、榆林文化艺术中心、榆林博物馆和榆林文化一条街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改变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和阅读阵地建设薄弱的现状。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兴建和完善一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影剧院、体育活动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加强对市县两级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转播站以及互联网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投入;在市、县两级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主题公园或文化广场;特别要重视在街道社区建立相应的社区图书馆和阅览室。通过各种普遍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使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从自娱自乐,向文化自觉、文化创造转变,形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大市建设的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
1、更加重视对南部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一是进一步破解交通瓶颈问题,加快建设榆林至清涧高速公路、沿黄公路及其他骨干道路,加快建成一批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站场,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不断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发展。二是加强水利基础实施建设,专题研究开辟工业用水解决途径,加强县乡供水工程建设;重视坝系工程建设,修建和修复淤地坝,增加基本农田。三是加强重点小城镇建设,配合工业园区建设和重点产业布局,除省上“百镇工程”外,市上再在南部县各扶持一个重点镇建设。四是继续加大对南部县城镇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公共健身、休闲场所和老年福利院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南部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2、加强南部贫困县产业项目建设。一是积极实施农业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建议结合南部县的发展实际,优先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把任务分解到县,责任落实到人,使项目带动战略尽快形成气候,产生效益。二是力促上一批大的能源化工项目。坚持对南部六县的工业项目倾斜政策,优先安排南部县关键性扶持项目,同时要有效整合中、省投资项目,相对集中资金,扶持南部县兴建大型骨干能源化工企业,带动园区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财政收入的根本性好转。
3、建议采取有效方式,把榆林的扶南政策因素渗透到中省扶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实现上下扶持政策的有效衔接,使榆林扶南工作在资源开发利用上获得更多的政策优惠和倾斜,切实加快南部县工业化步伐。
4 、协调好与周边地区水源地的保护工作。由于内蒙等周边地区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的开采,加速我市的无定河、榆溪河、窟野河等河流的断流,严重影响我市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建议市上积极争取省上协调周边地区做好对水源地的保护工作。
五、民生建设方面
1、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公共财政支撑、多渠道投入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发展投入机制。扩大非营利性、事业性质的公立幼儿园的比例,实现对市场价格的控制,保持学前教育的教育性和公益性。建立和完善对城乡困难弱势群体的扶助机制,重点支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范畴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加快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特殊教育模式,加快我市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在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中职业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目前,可在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靖边、横山、神木等重点职教学校开设特教大专班、技能班,着力培养残疾学生的社会就业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
3、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加强乡镇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将农村医务人员的培训纳入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考核。定向培养农村医务人员,切实解决目前基层医务人员断层问题。
4、在我市率先实行疾病分类治疗制度和分类报销制度。分类治疗,就是有关部门对各级医院的治疗科目、业务范围进行核定,如果是乡医院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允许你到县医院去治疗,如果县医院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允许到市医院。分类报销,就是根据各级医院核定的治疗科目、业务范围确定报销比例,大幅度提高县、乡两级医院的报销比例,对超范围的外出就医,应该大大降低报销比例。
5、普及十二年免费教育。当前,由于高中阶段教育不属义务教育,在许多学校成了收费“特区”,一方面增加了家长负担,另一方面很多初中学生毕业后,无学可上,过早流入社会,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建议把普及十二年免费教育纳入创建“西部文化大市”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大高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高中教育规模,满足老百姓教育需求。
6 、加快榆林经济开发区新增中小学校的建设步伐。目前,榆林经济开展区居住人口日益增多,广大居民要进城上学,非常不便。建议尽快在开发区合理建立布点中小学,解决上学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