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
启动“61211”科技创新工程 建设创新型榆林
(市政协委员〓韩宇平)“十一五”期间,榆林科技创新要贯彻落实中省科技大会精神,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地区的要求,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原则,围绕工业支柱产业、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科学规划,求真务实,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精心组织,启动实施“61211”科技创新工程。“61211”科技创新工程是根据省政府“13115”科技创新工程计划按1/10的比例提出来的,是指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6个重点领域,组织实施10个重大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名牌产品;重点支持2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重点企业、主导产业建设10个工程技术中心和研究中心,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主导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支持建设好10个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人才的聚集作用和技术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实施“61211”科技创新工程,实现“四化”、“四型”,即实现科技的国际化、信息化、专业化、市场化,建成项目带动型、实用推广型、特色创新型、群众受益型的科技体系,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和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和谐、可持续发展,实现强市富民。实施’61211”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榆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要切实加强领导,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创新型榆林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关键在于科技人才。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人才政策体系,加大人才开发的投资力度,坚持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的原则,激励、培养、吸引各类人才开展科技创新。要搞好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带头搞科技、搞创新、搞企业,充分调动以榆林学院及各科研院所为核心的本地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建立专家人才库、设立博士流动工作站,每年聘请50—100名博士参与榆林经济建设。通过与大专院校、高层专家的合作,把榆林的技术创新推向全国,把国家的项目、基地建设落户榆林。通过项目建设培养留得住的高层次人才,逐步形成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环境,使榆林真正成为凝聚各路人才、人才大有作为的“凹地”和“宝地”。
二、调动各方因素,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是实现创新型榆林的主要载体。启动实施“61211”科技创新工作,首先要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工程建设的宏观政策和实施办法;其次启动实施榆林科技产业园、榆林沙地农林科技产业园、陕北(榆林)生态科技园十大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第三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核心技术保护体系,有条件的大企业要建立研发中心,中小企业要建立创新专家技术队伍;第四要搞好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建设。
三、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格局
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市财政计划在五年之内筹集3亿元资金专门用于“61211”创新工程建设。要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融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格局,为建设创新型榆林营造一流的科技发展环境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
四、重视信息引导作用,提升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水平
信息是科技创新的先导。要尽快建成我市信息高速公路和综合信息数据库,组建起一支头脑敏锐、训练有素、知识丰富、分布广泛的信息员队伍,随时跟踪、研究世界经济强国和发达地区的技术信息、管理经验、产业状况、市场需求,结合榆林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筛选出能够促进榆林经济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最新技术、先进经验,筛选包装项目,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对内吸纳社会资本。
五、强化责任落实,发挥县区和企业的积极性
实施“61211”科技创新工程,县(区)和企业是关键。要搞好规划,做好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认识建设创新型榆林的重要意义和战略要求,使县(区)和企业能主动参与“61211”工程的建设。同时要把“61211”科技创新工程纳入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纳入对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考核之中,作为考核党政班子、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全党、全民、全社会齐抓共管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编辑:常瑜)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