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
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委员〓刘保林)如何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我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一)、科学确定计划,实施目标管理
面对严峻的就业再就业形势,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将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每年提出城镇就业再就业计划目标,并作为市、县(区)政府向市民承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计划确定和目标管理方面要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从制度、政策、培训、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管理制度,把劳动力资源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消除城乡就业的身份歧视现象,实行平等就业。
二是科学确定就业再就业计划。要充分考虑GDP增长速度、新增岗位、城市人口和下岗失业人员状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年度就业再就业任务目标。
三是层层分解目标任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目标计划分解下达各县区,并提出落实目标计划的具体措施。
四是实行目标责任制,明确各县区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建立一把手负总责机制,切实做到 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并建立严格的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五是加强督促检查。要切实强化市、县区两级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职责,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就业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市县(区)两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在基层检查工作时,要把就业再就业目标完成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经常进行重点督查。市、县(区)劳动保障部门要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工作督导机制,同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就业再就业工作督导员,对就业再就业工作提出建议意见,保证就业再就业计划的落实。六是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市、县两级应成立就业服务局,统筹城乡就业要求,重新确定工作职责,做到就业工作有人管,专人具体抓。
(二)、广开就业渠道,促进目标落实
要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大力实施有利于城市经济与就业双增长的发展战略,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双赢的战略目标。
一是制定政策,明确新上项目有吸纳我市劳动力就业的任务要求,并将此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内容。
二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要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就业门槛低、就业密度大,服务领域广的优势。强力推进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卫生保洁、托老托幼和小修理、小餐饮、小加工、小超市等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要加大组织引导力度,逐步组建专业协会,提升管理水平,规范运作行为。
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主攻方向,积极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不断完善消费政策,逐步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
四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不断完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使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目前的29%提升到50%左右,以此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三)、强化就业服务,确保目标落实
提供便捷、有效的就业服务,既是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必要手段,更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今后,应当在以下几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近年来新上了大批能源化工项目,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但由于这些岗位的工作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严格,因而出现了“许多事没人做;许多人没事做”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技能培训滞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太低。因此,必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要在加快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步伐的同时,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整合现有培训资源,组建职业培训集团,围绕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需求,科学设置专业,采取公办民办结合,长班短班结合的办法,大力开展培训,力争到2010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校学生比例达到1:1。
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力市场作为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平台,应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市、县(区)虽然都组建了劳动力市场,但场地小,设施、设备简陋,功能不完善,机构不健全,人员、经费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市场功能的发挥,成为制约就业再就业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劳动力市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首先,要制定能适应经济大发展新形势所要求的市场建设规划。其次,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用3—5年时间,使市、县(区)以及人口较密集的乡镇都能建起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完善设施,配足所需设备,落实机构、编制、人员、经费,使其能真正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有效地开展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档案托管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是依托社区平台,夯实就业再就业基础。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所(站)是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基础,目前,机构、人员已经落实,但专职人员少,办公条件差的问题很突出,严重影响其作用的发挥。今后应在充实人员、改善工作条件的同时,全市统一场所要求、工作制度和服务标准,注重制度化、规范化和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劳动保障工作所、站人员双重管理,以劳动保障部门管理为主的体制,同时,要加强对基层所(站)的管理,真正实现劳动保障工作向社区延伸,为就业再就业工作提供保障。
(四)、组建信息网络,规范目标管理
目前,我市的劳务信息传递很落后,网络建设是个空白。市与省无法联网;市与县只级靠传真;县与乡靠电话;乡与村靠捎话,严重影响着劳务用工信息准确、快捷的传递。
因此,必须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步伐。要抓住国家“金保工程”建设的机遇,加大投入,尽快建立市、县、乡三级信息网络,实现市与省、市与县、乡联网的目标。同时要建立就业再就业工作数据库,全面、系统地掌握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及用人单位用人情况,逐步实现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网络化管理,从整体上提高全市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水平,为全市城乡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编辑:常瑜)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4208565